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二十課 二十五方便

  第二十課 二十五方便

  臺宗行人通過對義理的解悟與實際的圓信,並從皈依與五悔的加行中逐步走向止觀的正修,而修習止觀必有前方便作爲基礎,方能穩固進步,直達寶所。臺宗將觀行的基礎,列爲二十五條,叫作“二十五方便”。分爲“具五緣”、“呵五欲”、“棄五蓋”、“調五事”、“行五法”等五類。

  一、 具五緣

  (1)持戒清淨:持戒是使身心無染的關鍵,由持戒清淨,叁業無犯,才能生定發慧。因此,修習止觀,必先堅持淨戒。

  (2)衣食具足:生活來源有了保證,以及合法的正命生活,才能坐下來安心辦道,如果終日爲衣食奔波或不正確的生活,那麼止觀必難成就。因此,衣食具足,是修習止觀的第二個條件。

  (3)閑居靜處:初心習觀,如果環境喧鬧不安,則難以修靜。所以,初心學人,必先不作他務,閑居清靜之處,遠離愦鬧,心念才能定住不動,妙觀才能由靜心中開發。因此,閑居靜處,是修習止觀的第叁個條件。

  (4)息諸緣務:緣務挂累身心,能使初心學人觀行不純,難以相續上進,所以,初修止觀學人,應舍一切緣務的幹擾,專心辦道,妙觀才易開發。因此,息諸緣務是修習止觀的第四個條件。

  (5)近善知識:善知識有外護、同行、教授的叁種,但教授善知識最爲重要,修觀的成功與否,全賴明師的教導指示。所以,初心學人應積極尋求善知識,時時親近,依止修習,才能事半功倍,早日獲證菩提。因此,親近善知識是修習止觀的第五個條件。

  以上所述的五緣屬于事具,如止觀深入,可由事具而達理具,則五緣自性本具,與外境也就無關了。

  二、呵五欲 五欲是色、聲、香、味、觸五塵。在五官口根接觸五時,五易産生貪欲之心,障礙清淨心的現行。因爲色及觸等對于感官的誘惑力,使學人産生顛倒的心理狀態,在虛幻上,妄生執著,失去定心,甚至于墜落。因此呵棄對五欲的執著之心,在對境之時,正念安住,不生貪欲,心念便能平靜,煩惱不起,修習止觀便易得力。

  叁、棄五蓋 五蓋是不對五塵境時,在意念中産生的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的五種遮蓋。這五蓋具足八萬四千煩惱,能障禅定與智慧,使修習止觀不得成就。因此,在打坐時必須摒棄五蓋使內心清淨,止觀方能勝進。

  四、調五事 是調和食、眠、身、心、息等五事,使適應于修習止觀。這五調是:調飲食要令不饑不飽;調睡眠要令不節不恣;調身要令不緩不急;調息要令不澀不滑;調心要令不沈不浮。因此,五事調和即能身心輕安、安穩快樂,能使止觀迅速成就。

  五、行五法 是修行欲、精進、念、巧慧、一心等五種法,使在思想認識上堅固信心,決定志向。“欲”是希望上求佛道的菩提心。“精進”是專精不雜,勇猛不懈的修習。“念”是思維佛法的功德,增強修習的信心。“巧慧”是抉擇世法與佛法的輕重,苦樂僞真等,使生起欣求佛道。厭離世俗煩惱之心。“一心”是決定修習止觀,再不改易,上求佛道,永不退轉。

  以上呵五欲至行五法,也都有事、理二種:與實相之理相應的,是屬于理方便;于分別心中依事相而用的,是事方便。《摩诃止觀》說這二十五方便“通爲一切禅慧方便。諸觀不同,故方便亦轉。”又說這二十五法爲外方便、遠方便,但“因是調心,豁然見理”,見理之時就不論內外遠近了。並勸誡“不可定執而生是非。”因此學佛行人,對這二十五方便既不要舍離,也不要執著分別,而應當因著這二十五方便,調心見理,則這二十五方便,即方便而趣究竟了。

  練習題:

  1. 什麼叫二十五方便?

  2. 修習止觀爲什麼先要具二十五方便?

  3. 具五緣有哪五種緣?爲什麼要具此五緣?

  4. 什麼叫五欲?爲什麼要呵責?

  5. 什麼叫五蓋?爲什麼要摒斥?

  6. 什麼叫五事?爲什麼要調和?

  7. 什麼叫五法?爲什麼要行此五法?

  8. 什麼叫理方便與事方便?

  思考題:

  1. 通過二十五方便的學習,你認爲這些基礎法重要在哪裏?

  2. 二十五方便中哪些對止觀的修習起間接作用?哪些起真接作用?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