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十八課 皈依的境行觀

  第十八課 皈依的境行觀

  由皈依的正境而起正行,然後觀照一心的谛理,開顯本具的性德,這是臺宗學人在信解佛法後,應當遵行的基本步驟。

  所皈依的正境即是佛法僧叁寶,所起的正行即是念誦、思維、觀想、體悟的四重方便,而能生起的智即是解智、體智、相智與用智。

  一、皈依的念誦法行 每日念誦下文六次,以作爲真正皈依者的發心與正願:

  願皈依佛陀耶,發無上菩提道心,念念覺悟,開顯法身性體,圓成妙覺德量!

  願皈依達摩耶,發無邊法智慧心,念念觀照,開顯報身光明,圓成妙相智量!

  願皈依僧伽耶,發無漏無礙淨心,念念了妄,開顯化身妙用,圓成妙淨方便!

  二、皈依的思維法行 閱讀有關叁寶事理二境的書籍,經常思維叁寶的種種功德。

  佛德:

  (1) 佛的因地發心與果地的覺證。

  (2) 佛的莊嚴與利樂。

  (3) 佛的涅槃與常住。

  (4)佛的說法與度生。

  (5)佛的智慧與證量。

  (6)佛的願力與慈悲方便。

  法德:

  (1)法的文字與義理。

  (2)法的規律與作用。

  (3)法的真理與悟證。

  (4)法的表達與實際。

  (5)法的究竟與歸趣

  (6)法的建立與開顯。

  僧德:

  (1)僧的和合與出離。

  (2)僧的清淨與隨便。

  (3)僧的聲聞與菩薩。

  (4)僧的統理與教化。

  (5)僧的超越與平等。

  (6)僧的德相與無礙。

  深入思維叁寶的功德,即能發生真正的皈依意樂,並在內心升華爲覺悟向上的動力。

  叁、皈依的觀想境 雖然已通達對叁寶的思維,認識了叁寶的功德,但于修持方面,仍須進一步在自己心中形成如實的觀境,方能不斷印入,契合不二。

  觀想分爲豎觀、橫觀與圓融觀叁種:

  (1)豎觀的法行 觀想佛寶即是我們自心的法身,量齊法界,永超諸相,絕諸對待,平等圓融。

  觀想法寶即是我們自心的報身佛,智慧光明遍照一切,差別宛顯,平等無礙。

  觀想僧寶即是我們自心的應身佛,清淨妙樂,遍攝一切,變化無量,逗會群機,平等自在。

  (2)橫觀的法行 觀佛寶:觀想應化身佛有無量相好莊嚴,種種方便示現。觀想報身佛有自受用與他受用的妙明莊嚴,種種光明,交融法界。觀想法身佛有無邊的常住不動的性德,妙顯一切,自然具足。

  觀法寶:觀于法性之法即是諸法實相,實相之相,本來如是。觀于法智之法即是谛智千差,善巧觀照,明光圓顯。觀于法用之法即是緣度方便,善轉*輪,自在無礙。

  觀僧寶:觀一念清淨心,即是自性之體德,無明本空,真淨本具;觀一念智慧心即是自性之相德,惑業本無,妙智普照;觀一念隨順心,即是自性之用德,衆生本明,平常是道。

  四、皈依的體悟境 體悟離念時無相之佛而覺了不昧,證于法性真空的佛寶。體悟正念時妙相之佛而分別不昧,證于法性妙假的佛寶。體悟念即非念,正念無念的佛而圓覺無礙,證于法性中道的佛寶。

  體悟一念未生之前,法性如如,證于真法寶。體悟法性本覺之光,無照不照,證于妙法寶,體悟衆緣差別之相,不轉而轉,證于淨法寶。

  體悟心體本淨,而證于自性之體寶;體悟心相無量,而證于自性之相寶;體悟心用無差而證于自性之用寶。

  如是行人依明師的指示,修皈依的正行,逐漸深入,返歸自性,則一念之心,頓具叁寶功德。佛道妙機盡在其中矣!

  練習題:

  1. 皈依的境行觀叁者的關系如何?

  2. 皈依的正境是什麼?

  3. 皈依的正行有那四種?

  4. 念誦行如何行持?

  5. 思維行如何隨文入理?

  6. 觀想行如何依理起觀?

  7. 如何體悟佛寶?

  8. 如何體悟法寶?

  9. 如何體悟僧寶?

  思考題:

  1. 在學修皈依的境行觀之後,你對叁寶有了怎樣的體悟?

  2. 你准備怎樣去參學明師和在觀察思維中對叁寶引生更殊勝的崇敬?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