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課 真正的信解
依天臺教觀修證佛法,雖然離不開天臺祖師的教典與理論文字,但千萬不要執著于教典文字,而應該藉教觀心,以求大開圓解,而後蹑解起行,乃至行起解絕。但此處的解字,非是私心妄加穿鑿附會,而應深信佛祖言說,解佛祖真實義。
因此,學習了曆史與理論之後,應立志于菩提心願的熏修,不斷地開發本有的功德。智者大師在《漸次止觀》卷一中說:“以中道正觀,以諸法實相,憐愍一切,起大悲心,發四弘誓願……。行者若能發此四願,善知四心攝一切心,一切心即是一心,亦不得一心,而具一切心,是名清淨菩提之心。因此心生,得名菩薩。”
真正的信是要在不斷地解悟中開發的,所以聽聞、閱讀、思維、觀察、體驗對于菩提真信都有增上的作用,而真實的領解卻應以如實的心智去觀照,徹見自心的實相。即不尋行數墨,依文解義更不離經判道。重在消歸自心,行證自心本具功德。
因此,解讀佛祖著作,也就是解讀廣大無邊具一切功德妙用的我們的自心,故其真解也無邊無際,不可窮盡。佛法無邊,衆生無量,心法無窮,只有一一以圓融的見地,會入不可思議的性具之中,才能知一叁叁一的現實妙旨。
真正的信解即是止觀的現行,如慧思大師在《大乘止觀法門》中說:“所言止者,謂知一切諸法,從本已來,性自非有,不生不滅,但以虛妄因緣故,非有而有。然彼有法,有即非有,唯是一心,體無分別。作是觀者,能令妄念不流,故名爲止。所言觀者,雖知本不生,今不滅,而以心性緣起,不無虛妄世用,猶如幻夢,非有而有故名爲觀。”
了悟無分別之止,則無明止歇,妄念不流,清淨心即能顯現。善解妙分別之觀,則念念覺了前境,妙達諸法。
真如之性德,佛道之心海,都在止觀不二的信解中真正確立。
真正的圓信圓解,應從以下六個方面建立:
一、信理 圓信諸法實相等臺宗的一切真理。
二、信事 圓信止觀等種種方便,確爲入道的事用。
叁、信自 圓信自心本來具足一切佛的功德。
四、信他 圓信諸佛及臺宗曆代祖師早已悟證大道,真實不虛。
五、信因 圓信依圓解所起心因地圓行,必是相應佛道的正因。
六、信果 圓信止觀圓修的正因,必能感得叁德秘藏的殊勝佛果。
從真正的信解之後,行人也將以佛道爲本而修于自性的佛法,解從最高處信入,行從最圓處走出。圓信圓解要在最平常處,透現實相的妙明之光!
“佛法大海,惟信能入”,“信爲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聖教義理甚深無上,倘心凡夫見地想完全搞懂才肯信受,那將非常困難,難免當面錯過。但若對最起碼的是非邪正都不能明辯,滿足于道聽途說,一知半解而笃信不疑,那將有走上邪路的危險。所以古人說:“有慧無信增邪見,有信無慧增愚癡。”所以學佛之人首先要深信諸佛諸祖沒錯,深信自利利他的真正的解脫之道沒錯,但要有智慧分別方便說和究竟說,更要有智慧不趕時髦,不瞎起哄,不上打著佛教旗號招搖撞騙的當,這就需慧解。信解之後,更須行證。有解無行,說食數寶;有行無解,盲行瞎練。真正的信解,能保證行證不出差錯,而笃實的行證又能證明信解是否正確。信解行證四者相互資助,真至究竟解脫。這是修行一切佛法的必由之路。
練習題 :
1. 爲什麼要真正的信解方得佛法利益?
2. 爲什麼不能以研究全部史料爲能事?
3. 爲什麼要真正發菩提心方能圓解佛法?
4. 圓信圓解的實際做法是怎樣的?
5. 如何在解讀佛祖言教中解讀自心?
6. 止、觀二義在信解中起到怎樣的作用?
7. 真正的信解應從那六個方面建立?
思考題:
1. 應以什麼態度解讀天臺教籍?
2. 檢查自己的信解是否合于真正的信解?
3. 深刻體會信解行證四者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