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十五 天臺宗的判教

  第十五 天臺宗的判教

  “判教”是佛弟子總結判釋佛法的一種技巧,即把釋尊一代說法的時間前後與內容深淺進行適當的分類編排的方法。這種判教法有以下四個作用:一、把叁藏十二部分類,確定其說法時間與內容的歸屬,以便進行比較和研究。二、從時間與內容上,確定佛法理論的大綱,整理成各各不同的理論體系,以便歸納整個佛法。叁、便于學者用較短的時間了解佛陀一代時教的內容,並還可以在學行的意境上與悟證位次上,進行對照。四、在判釋之後,各宗便可基此發揮其理論與觀行體系的圓滿與深妙。因此,判教在佛教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各宗的判教是不一致的,如叁論宗立二藏(聲聞、菩薩)、叁輪(根本*輪、枝末*輪、攝末歸本*輪);法相宗立叁時教(有、空、中道);華嚴宗立叁時、五教、十宗等。而天臺宗是將釋尊的一代時教判釋成五時與八教。

  五時八教是智者大師根據《華嚴經·如來性起品》的叁照叁譬,《涅槃經·聖行品》的五味相生譬《法華經·信解品》的長者窮子喻,而把佛陀說法時間順序分爲五個階段,把說法形式方法和教理內容各分爲四類。

  五時指:第一華嚴時,佛陀成道最初叁七日對法身大菩薩及宿世根熟衆生,講《華嚴經》大法,正說圓教,兼說別教。小乘頓根人如聾如啞。此時如從牛出乳,爲五味中的乳味。第二阿含時,佛爲鈍根小機人在鹿野宛十二年間說叁藏教《四阿含經》。此時如由乳製成酷味。第叁方等時,阿含後八年間,佛說《維摩》、《思益》、《楞伽》、《楞嚴》、《金光明》、《勝鬘》等經。並談藏、通、別、圓四教,彈偏斥小,歎大褒圓,使小乘人恥小慕大。此時,如將酷加工成生酥。第四般若時,方等之後二十年間,爲已回小向大的小乘人說《般若經》,以明諸法皆空,融合大小乘于一味,破斥其對大小乘的分別偏執,正說別圓,兼說通教。又如生酥製成熟酥。第五法華涅槃時,鈍根小機漸已調熟,佛于最後八年間說《法華經》,正明圓教,暢出世本懷,開權顯實,會叁乘歸一乘,令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授記作佛。臨示滅一晝夜,說《涅槃經》追說四教,追泯四教,扶律談常。此時如從熟酥精製而成醍醐味。

  此五時判教,又分通五時和別五時,上說是別五時。通五時,指佛陀教化衆生時,不拘次第,依衆生的根機深淺不同,相應受教者的能力而說,使其各得不同的法益,以顯教法的圓融無礙。

  “八教”分爲化法四教與化儀四教二大類。化法是說法的內容,化儀是說法的方式方法。化法四教是:藏教、通教、別教和圓教;化儀四教是:頓教、漸教、秘密教和不定教。

  從化法四教的內容看,藏教正化二乘,傍化菩薩,依生滅四谛、思議生滅十二因緣、事六度行、實有二谛,修析空觀,證偏真涅槃;通教正化菩薩,偏傍化二乘,明無生四谛、思議不生滅十二因緣、理六度行、通教二谛叁谛之理,修體空觀,證真谛涅槃;別教獨被菩薩,明無量四谛、不思議生滅十二因緣、不思議六度十度、別教二谛叁谛之理,修次第叁觀,證中道無住涅槃;圓教化最上利根之人,也普攝一切行人,明無作四谛、不思議不生滅十二因緣、稱性六度十度、不思議二谛、圓妙叁谛,圓修一心叁觀,圓證叁德(法身、般若、解脫)涅槃。

  從化儀四教的方式看:頓說無上大法,不帶方便法門的是“頓教”。從小乘法以方便入門,漸漸過渡到大乘的是“漸教”。佛所說法,各人悟證各異,互相不知的是“秘密教”。佛所說法,各人雖悟證各異,而彼此相知的是“不定教”。

  上述八教穿插在《法華》以前的四個時期。《法華》開權顯實,會漸歸頓,融攝一切法門,是一代化導的終極,超出八教之表,稱爲“純圓獨妙”之法。

  判釋佛教不僅僅是文字義理上的歸類,更重要的是通過善巧的教判,去掌握宇宙人生各層次的真理,形成圓融通攝的大智慧正觀,並以此鑒照現實人生中的一切問題,攝受現代社會中各種知識,再進而判斷時代衆生的根機與需要,以敏銳的眼光與深邃的智慧及靈活的方便,隨機發揮,善巧立義,使自身永遠走在時代的前面去引導衆生,共證菩提大道。

  練習題:

  1. 什麼叫判教?

  2. 判教有哪四種意義?

  3. 各宗的判教有什麼不同?

  4. 五時所說法的內容有什麼不同?

  5. 藏、通、別、圓各有什麼內容?

  6. 頓、漸、秘密、不定是什麼意思?

  7. 爲什麼說《法華》超越八教之表?

  思考題:

  1. 判教對佛教的弘化作用有哪些?

  2. 判教是站在那個角度去判的?是主觀的或是客觀的?

  3. 如何運用判教的智慧去應用于人生現實?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