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課 無情有性
“無情有性”是天臺荊溪尊者所提出的佛性論,他以十不二門來論證無情具有佛性的甚深道理。
“無情”是指一切沒有生命的事物,“有性”是指具有佛的覺性。臺宗依據色(物質)、心(精神)不二,依(依報)正(正報)不二的融即理論,說明佛性周遍法界,不因有情無情而有間隔,所以一草一木、一礫一塵,都具有佛性。
這裏的佛性系指叁因佛性。佛性有正因、了因、緣因叁種不同階段,所以叫做“叁因佛性”。
一、正因佛性正是中正之義,即離一切邪非的中正真如,所以叫做“正因佛性”。這中正真如,非常非無常,譬如土內的金藏,雖然還沒開發出來,但確實已具備了真金。這正因佛性也一樣,雖遍及一切有情無情,但還未開發出來,所以是非常(不顯現妙德),又確實存在其中,所以是非無常(常含其中)。
二、了因佛性了是照了之義,即照了真如中正之理的智慧,所以叫做“了因佛性”。譬如有人善知金藏,能以智慧觀察金藏,而這智慧堅固不可破壞。這了因佛性也一樣,以覺智來觀照佛性非常非無常之體,智與理相應,正確無謬,不可破壞。
叁、緣因佛性緣是緣助之義,即資助智慧,開發正因中的一切功德善根,所以叫“緣因佛性”。譬如耘除積草,掘出金藏,金藏的全部作用就能顯現。這緣因佛性也一樣,一切非常非無常的功德善根,通過覺智的資助,開發而顯現中正的性德,圓滿果覺大用。
前一正因是理佛性,後二了緣是行佛性,在理佛性外沒有行佛性,也不是法性外,另有佛性。因爲法性中,本來就具有所顯的理性與能顯的覺用,所以法性所在,即有佛性;佛性所在,必有叁因,叁因即法性,法性即叁因。法性普遍一切有情無情,因此在有情而言,則成立一切衆生都有佛性;在無情而言,則成立一切草木國土都有成佛的理趣。所以無情也具有叁因的佛性。
再進一步說,既然色心不二,有情無情,同是一個叁千,法體無別。因此有情之外沒有無情,同樣無情之外也沒有有情。所以有情的發心修行,即是草木等無情的發心修行;一人發心修行,也就是整個法界的全體發心修行。一佛成道了,全法界無非是此佛的依正。但是凡夫因被緣起的現象所局限而生執著的迷見,所以認爲有情有性,無情無性。如悟證法體的融妙不二之理,則有情無情,同是一體,自他色心同具佛性。
爲使學人明無情佛性之理,湛然大師在《止觀輔行傳弘訣》中從十個方面加以論說,佛性應具叁身,而法身遍一切處,當然不舍于無情;叁身體相即不離,既法身遍一切處,則報應也遍于諸法,如此則叁身皆不舍無情;事相上分情與無情,而理上情與無情不別,則有情既有佛性,無情也必有佛性;凡情迷妄分別依報正報,而理智上言,依正不二,身土相稱,常寂光即法身土,不舍無情,教說還分情與無情,而證道則二而不二;俗谛分有情無情,真谛則其體一如;攝法于心,心外無法,心遍萬法,不隔無情,從因從迷,分情、無情,從果從悟,佛性恒同;隨宜教化,分別二者;叁教說無情無佛性,圓教則主說佛性遍于有情無情。《維摩诘經》說:“衆生如故,一切法如”。
湛然大師更進一步從正反兩方面強調此說:“若論無情,何獨外色?內色亦然。故《淨名》雲:“是身無知,如草木瓦礫。”若論有情,何獨衆生?一切唯心,是則一塵(一色一季無情)具足一切衆生佛性,亦具十方諸佛佛性。”
色心不二,是從境妙而立名來闡述無情有性的道理。除此還有依內外不二(智)、性修不二(行)、因果不二(位法)、淨染不二、依正不二、自他不二(感應神通)、叁業不二、權實不二(說法)、受潤(眷屬利益)等不二融即的妙理使觀修之人通達佛性,圓證實相。
無情有性的道理不能在事物的表面上去觀察,而要深入緣起之源——法性,也即真如、佛性、如來藏等。因爲一切法“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須從理智、體性、悟證、圓融、真谛上體悟,有情無情,在本質上完全一樣。這便是天臺宗關于精神與物質同一性的認識觀。
練習題:
1. 什麼叫無情有性?
2. 臺宗是依據什麼來說無情有性的?
3. 佛性指的是什麼?
4. 叁因佛性是什麼意思?
5. 怎樣從法性與佛性的關系上論證無情有性?
6. 怎樣從色心不二上來論證無情有性?
7. 爲什麼說有情的發心修行,即是一切草木等無情的發心修行?
8. 爲什麼說一人發心修行,就是全法界發心修行?
9. 湛然大師從哪些方面論說無情有性?
思考題:
1. 無情有性是否說明了精神與物質是同一性的?
2. 無情有性對于認識人生世界有什麼作用?對于我們修行人有哪些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