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十叁課 性具法門

  第十叁課 性具法門

  “性具法門”是臺宗一切理趣的極談,是以法性本具一切善惡之諸法來體現宇宙萬有真實性的圓妙正觀。元代懷則大師在《天臺傳佛心印記》的開頭就說:“只一具字,彌顯今宗。以性具善,他師亦知,具惡緣了,他皆莫測。”說明性具學說比之華嚴宗的性起說,更能圓融地解釋宇宙人生的真相。

  我們的本覺心性,法爾具足佛界善法及其余九界惡法。因爲總具十界叁千的善惡諸法,所以叫作“性具法門”。這性具義是專就性體所具的功能而言,因覺性體中,本來沒有善惡可言,只是在性體上天然地具有善惡染淨之法。由此而知,十界既然互具十界的性德,那麼煩惱生死也是心性所本具。煩惱生死既是心性所本具,則心性也具惡法。心性具菩提涅槃的善法也是如此。但這性惡之義,是臺宗獨特的理論,其他宗派都論性善,不主張性惡,臺宗則特重此義的發揮。

  有性德所具也必有修德所成,所以心性雖然常住不改,但全體在迷時,必須依靠智慧觀行來返照覺性,由性德而起修德。藉此來斷一切修惡成一切修善。性德是理,修德是事,以本來相即不二而言,則修外無性,性外無修。在性一邊言,則全修成性;在修一邊言,則全性起修。雖然全性起修而未嘗少虧性德,因常不改故;雖全修成性,而未始暫阙修德,因常變造故。修又有二種:一是順修,全性起修,返本還源,以智明而成菩提;二是逆修,背性成迷,造惡受罪而成輪轉。因此違背自性而動的就是惡,順于自性而動的就是善,只是一體的迷悟不同。

  再進一步說,善惡既然是心性所本具,那麼諸佛也有惡,闡提(斷善根者)也有善,二者都不可斷壞。所以說:“如來不斷性惡,闡提不斷性善。”又說:“闡提斷修善盡,但性善在;佛斷修惡盡,但性惡在。”在性具的叁千而言,闡提與佛于叁千善惡,不斷纖毫;在緣起的叁千而言,闡提因染逆之極,所以說斷修善盡。因爲善性不斷的緣故,闡提遇到善緣也能開發善德而生善根;又因性惡的緣故,諸佛以慈悲力,還能起惡,入阿鼻地獄,化惡衆生,雖起于惡,而不汙染障礙,通達惡際即是實際,能以五逆相而得解脫。又大智無住,不縛不脫,故能行于非道,即通達佛道。如《無行經》中說:“淫怒即是道,癡恚亦複然,如是叁法中,具一切佛法”,由此而成無作妙行。闡提因有汙染障礙之故,不達無二圓融之理,所以處處系縛,不得解脫。

  其次,闡提因爲邪見愚癡而斷于修善,不了達性善本空,因爲不達,以後還被修善所染,所以修善還得生起,即以修善治修惡,則使修惡不得生起,逐漸成就善法。佛因爲空慧斷了修惡,了達性惡本來清淨,不取不舍,因了達惡的本性,所以于惡自在。因此不被修惡所汙染,所以修惡不能再生起,因此佛永遠沒有修惡。又因于惡自在故,能隨緣而起權惡,廣用一切諸惡法門,化度衆生,終日用之,終日不染,一切諸法平等一如,應用自在,無非是自性的妙用。

  性具善惡對人類社會的進化、思想道德的提高、佛教徒的進取修善能起鼓舞作用,因此是十分積極的。它能使人自覺去惡,積極修善,開發自性所具的一切妙德。

  因心法近要冥易于觀行,以上就心性講性具善惡:然臺宗不僅講心性具善惡,也講性具十界,性具叁千,更講色法體性亦具叁千。湛然大師《止觀輔行傳弘訣》卷五說:“學者縱知內心具叁千法,不知我心遍彼叁千,彼彼叁千互遍。”知禮大師在《十義書》卷上進一步闡發此說,認爲①性具叁千雖有依正、色心、內外、己他的區別,但卻都是彼此融泯,舉一全收。②內外色心既是互具互收,就能隨觀一境,皆具叁千。因此修外觀時,就應當先攬萬法唯一色,然後于此一境而觀諸法。③外觀原爲對治內著,若說色不具叁千,還要攝外歸內,攝色歸心,便更增內著。

  因此,性具法門就包括色心(心境)兩個方面,而這兩個方面又是二而不二,不二而二的,其理體與叁千諸法都一樣是即空、即假、即中的諸法實相。故從觀行(包括自行、化他)方面說,性具是法門;從體性方面說,性具無論能所,都是實相。又一一法當體即是實相,一一法無非法門,實相法外無法門,而法門也未曾離實相。學人何不于此法門通達此實相呢?既是性具,又何勞他求?

  練習題:

  1. 什麼叫性具法門?

  2. 性具法門就什麼而言?

  3. 爲什麼我們法性會具有善惡一切諸法?

  4. 什麼叫修德?修善和修惡怎麼解釋?

  5. 什麼叫全性起修,全修成性?

  6. 闡提爲什麼能再起善根?

  7. 諸佛爲什麼能行惡法?

  8. 怎樣才能于一切惡法中得自在?

  9. 性具除講心性善惡外,還有何內容?

  思考題:

  1. 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與性具善惡及修成善惡的關系如何?

  2. 性具法門對修行人有哪些作用?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