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課 一念叁千
“一念叁千”是天臺宗的根本理境,悟一念具叁千,方能回叁千于一念之中。因此,了一念心者即是了一切法,善悟叁千者,也必能證于一念。
一念,即指現前即妄即真的第六意識;叁千,即是指一切萬法。一念介爾之心,(指極短暫、極微弱的一念)自然具足性理(潛能)的叁千諸法和事造(現象)的叁千諸法,所以叫做“一念叁千”。一念叁千是說明心性與事物的關系,也是臺宗修觀行時的觀法。因此,它是站在假谛的立場來說明心性的妙用,但是假不離空、中,所以“叁千”即是“叁谛”。
臺宗認爲一念心中具有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聲聞、緣覺、。菩薩、佛的十法界。但這十法界不是固定不移的,六凡可以通過修行上達于“佛”的地位,而“佛”也可無緣大慈現身在“六凡”之中,這樣十法界相互具備,就構成了“百法界”。而每一法界又具有十個如是:
一、如是相——諸法外現可以分別的相貌。
二、如是性——諸法內含不可改變的屬性。
叁、如是體——諸法的本質的實體。
四、如是力——諸法的功能力用。
五、如是作——諸法的架構造作。
六、如是因——諸法內在的主要原因。
七、如是緣——諸法外在的輔助條件。
八、如是果——諸法直接的成就。
九、如是報——諸法間接的後果。
十、如是本末究竟等——初相是本,後相是末,所歸趣之處究竟。即假、即空、即中,平等不二。
這百法界所具的十如是,便形成了千如是。又世界所依,基本上不外色、受、想、行、識的五蘊,叫做“五蘊世間”,是萬物的元質。由五蘊的元質構成有情生命的個體,叫做“有情世間”,是生命的現象。此外,還有所依存的山河大地等,叫做“器世間”。十法界各具這叁種世間,共有叁十種世間,依此推算,百界千如就具有叁千重世間了。這叁千世間包含宇宙人生的一切現象,但都不過是介爾一念之心所表現,這就是天臺宗的一念叁千理論。
“一念叁千”又分作兩重,即以上所說的“性叁千”(又叫“理具叁千”)和“相叁千”(又叫“事造叁千”)。“性叁千”是指法性本具叁千諸法,即叁千諸法無論已産生或未産生,都不離法性之外。因此,法性雖然無相,但卻具有緣起諸法的功能,不但具足一切善法,也具足一切惡法,所以稱爲性具。法性雖然具足叁千諸法,但必須通過事相的因果造作,方能顯現,也即必須依賴因緣和合的作用才能産生諸法。因此,從事造叁千諸法而言,若聖若凡,或善或惡,都由自己的業力所創造,惡的叁業之因,便落叁惡道;善的叁業之因,便生叁善道;清淨的叁業,便成四聖界。因此,修行側重于事造上,若無事造的因果,即使有理具的法性功德,也不能證體啓用,顯現極果上妙能。可見理具事造兩重叁千,是佛教中極重要的理論,它可以解決修行中一切性相問題。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一念圓觀,事理不二,則是一念法爾具足兩重叁千的圓妙觀法,是最殊勝的修法。
本來臺宗主張理具、事造兩重叁千同在一念,同在一塵,同在一名。所謂叁千圓具並非僅指一念妄心,而是諸法一一實相無不圓具叁千。因爲一念、一塵、一名、若色若心,及心佛衆生至于叁千諸法(一切法)無不當體即空、即假、即中,同一實相,互攝互融,無二無別,但以佛法高遠,衆生法廣散,色法(含塵名)質礙,不似心法近要冥妙,易于初心學人觀行,故臺宗特重此一念心在觀行中和地位。
學佛行人,若時時刻刻、在在處處、不論行走坐臥,語默動靜,對境曆緣,都觀照此一念心性,體同叁千諸法,不前不後,叁谛圓融具足,則不難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了。
練習題:
1. 什麼叫一念?什麼叫叁千諸法?
2. 一念叁千說明了什麼問題?
3. 什麼叫十法界中具十法界?
4. 什麼叫十如是?
5. 什麼叫叁世間?
6. 什麼叫理具叁千?
7. 什什麼叫事造叁千?
8. 爲什麼說一念叁千的觀法最爲殊勝?
9. 叁千的重點爲什麼要歸于一心?
思考題:
1. 用叁千諸法來概括一切事物是否全面?
2. 爲什麼我們第六意識的一念心能具足一切,創造一切?
3 如何在生活中去觀照一念叁千,體悟性相不二的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