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課 圓融叁谛
“圓融叁谛”是諸法實相的具體內容,是臺宗行人深入實相必須理悟的根本,是心智相應于真理的門戶,因此應當以圓融的心觀去如實的體現它。
一切諸法即真、即俗、即中,全叁即是一,舉一即是叁,一叁叁一,圓融無礙,叫做“圓融叁谛”。因爲任何一境當下頓具叁谛妙理,所以又叫做一境叁谛。又因唯有圓乘聖者入不思議圓妙境界才能證入,所以又稱“圓妙叁谛”。
萬法都從因緣和合而生,沒有永恒不變的實體,當下即是空性,這叫做“真谛”。真即真空,泯亡一切法,一切諸法雖無永恒不變的實體,卻有如幻如化的現象,緣生的差別宛然,這叫做“俗谛”。俗即世俗,建立一切法,這真谛的“空性”與俗谛的“幻相”都不出法性,是法爾本具,不待造作而有的,這叫做“中谛”。中即中正,統攝一切法。隨便舉一事物,它即是空,又是假,又即中道法性,所以稱爲“圓融叁谛”。換句話說,“真谛”的“空”離不開“俗谛”的“假”和“法性”的“中”;“俗谛”的“假”也離不開“真谛”的“空”與“法性”的“中”;“法性”的“中谛”也一樣離不開“空”與“假”。這叁者譬如“水”、“波”和“濕性”,是一物的叁面。一即是叁,叁即是一,圓融而不可分離。這是臺宗關于事物一體叁面的圓融觀。
從世間的角度來看,“真谛”就是關于宇宙人生本體的真理,也即絕對真理,不屬于時間和空間,是永恒不變的宇宙真實體。“俗谛”則是關于宇宙人生的一切現象的真理,也即相對真理,必有時間、空間的因緣關系,是變幻無常的假相,因此,佛教中關于業力、因果、事相等問題,即屬于緣起的俗谛方面而言。“中谛”是本體界與現象界的圓融統一的角度來看,故既非絕對也非相對,是不落于彼此二邊,同時又包含彼此二邊,因此是超越一切,又融攝一切的圓妙中道。所以就中道谛而言,空的本體與假的緣起本來不是兩個方面,說空時當下就是假,說假時當下就是空,因此二者完全統一在法性的中谛之中,即性空不礙緣起,緣起不礙性空。再進一步講,這叁谛實際上就是一谛,一谛就是叁谛。所以說空時,一切皆空,假與中也當下即空;說假時,一切皆假,空與中也當下即假;說中時,一切皆中,假與空也當下即中。因此一即叁,叁即一,叁一一叁,圓融無礙。這叁谛的圓融無礙,就是上課所說的諸法實相。是宇宙人生真實之相的最圓滿的解釋。
又圓融叁谛乃至一谛無不具足真如實相之體,故具顯真如實相之德用。即空谛示真如實相遠離一切凡情妄想和語言文字的描述,這就是真如實相的破情之德;假谛示一切諸法都真如實相的顯現,而離真如實相一切諸法乃至一微塵都不可得,這就是真如實相的立法之德;中谛示空假一體,不二而二,二而不二,諸法實相絕待不可思議,這就是真如實相的絕待之德。既然叁谛非叁而叁,叁而非叁,則叁德也是如此。此圓融叁谛即是諸法天然之性德,本有之妙谛,常住不變之本體。又因這叁谛圓融相即,不經空、假、中前後次第,故又稱爲“次第叁谛”。又此叁谛因非前後差別之縱,非彼此分別之橫,而稱爲“不縱不橫叁谛”。
祖師悟一境叁谛之理,全在當下一念之中。由一念而顯境,此境與心當體不二,湛然寂滅,正于無念寂滅,了無分別之際,一切明了,顯現無礙。正于此際,不再起于心境谛理之念,不取名字概念,不落內外能所,不著人我對待,不生覺與非覺,不住流變幻象。于是親切相見,頓悟叁谛于一念未生之時,此時無可思量,無可言說。
練習題:
1. 什麼叫圓融叁谛?
2. 真俗中的叁谛意義如何?
3. 爲什麼說叁谛即是一谛,一谛即是叁谛?
4. 緣起、性空、法性中道叁者的關系如何?
5. 圓融叁谛說明了佛教的什麼道理?
6. 叁谛與真如實相關系如何?
7. 試述圓融叁谛異名及其立名理由。
思考題:
1. 如何以叁谛來解釋本體界與現象界及法性中道的一切問題?
2. 于一念心中觀照理境,試于此際體悟本具之叁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