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七課 天臺宗的發展

  第七課 天臺宗的發展

  宋代以後的天臺宗,在教義上沒有多大的發展,一般都局限于注釋學上。其中也有一些針對他宗或結合淨土的論著出現。

  元代,有杭州下天竺寺的蒙潤(1275—1342),作《天臺四教儀集注》,影響較大。又有懷則,爲了針對禅宗而著《天臺傳佛心印記》,爲解釋淨土思想而著《淨土境要門》等,以此維護天臺的教義。懷則的同門性澄(1263—1334),力爭將變爲禅宗道場的天臺山國清寺討了回來,重新恢複了天臺道場的本來面目。然後他又積極地吸取新時代思想,對由西藏傳入的新密教進行研究,擬將密教的修法與教理攝入天臺宗教學之內,形成中國臺密結合的新趨勢。這是天臺教學思想史上,元代別樹一幟的新途徑。可是性澄的臺密結合思想,卻因未被其門下弟子們接受與繼承,故未能傳弘開來。

  元末至明末近二百年間,各宗漸趨合一,學佛行人亦樂于禅淨的簡捷易行,而于頗具特色且繁富的天臺教觀,習學弘揚的人很少。直到明末,才有萬松慧林(1482—1557)千松明得(1531—1588)等禅僧和百松真覺(1537—1589)大師等弘揚天臺教義。而以傳燈大師貢獻最大。

  幽溪傳燈(1554—1627),其號無盡,與禅宗的黃檗無令、博山無異,合稱爲佛教界的“叁無”。他嘗從百松真覺受天臺教觀,後來在天臺山的幽溪高明寺建立祖庭,學修並重,教誨無厭,將衰微不振的天臺宗盡力複興。所著有《首楞嚴經玄義》、《阿彌陀經略解圓中鈔》、《性善惡論》、《維摩诘經無我疏》、《永嘉禅宗集注》、《淨土生無生論》等,大都以天臺教觀發揮禅淨真義。

  嗣後又有澫益智旭(1594—1655),雖不以天臺一家的學者自居,但深通臺宗教觀,所著《法華經會義》、《玄義節要》、《法華經綸貫》、《教觀綱宗》、《教觀綱宗釋義》及《大乘止觀釋要》等,對天臺教義頗有發揮,影響後代天臺學者甚大。他主張只有佛教諸宗的融合,才是恢弘佛教的善策。因此,在他的著作裏,多以法相、禅等宗來比釋天臺教義。

  清朝順治年間(1644—1661),有天竺內衡,弘揚天臺教觀。康熙年間(1662—1772),有靈耀撰《四教儀集注節義》、《補定摩诃止觀貫義科》。乾隆年間(1736—1795),有性權撰《四教儀注彙補輔宏記》等。

  民國有谛閑大師(1858—1932),一意于振興天臺法門,曾于1913年于浙江甯波觀宗講寺創立觀宗弘法研究社,爲造就天臺學者的專門學府,培養出著名的弟子有:仁山、常惺、寶靜、靜修、靜權、顯蔭、顯慈、妙真、妙柔、根慧、授松、道根、倓虛等數十名極有影響的優秀臺宗大德。谛閑大師的主要著作有《大乘止觀述記》、《教觀綱宗講錄》、《始終心要略解鈔》、《念佛叁昧寶王論義疏》等十多種。

  寶靜法師(1899—1940),繼承谛閑大師的講席,弘傳教觀,著有《修習止觀坐禅法要講述》、《大乘起信論演義》、《臺宗二十五方便淺說》、《法華經弘傳序淺釋》等,發揮天臺教義頗力。另有杭州聖水寺靜修法師著《教觀綱宗科釋》,爲影響較大的天臺入門書。

  又有倓虛法師(1875—1963),被尊之爲佛教優秀的教育家,他爲佛教的教育事業,先後創辦了九所佛學院,培養了衆多的佛門弟子。目前有浙江普陀山全山住持妙善大師,雖出身禅門,而精研教觀,力弘天臺,創建普陀山佛學院、普陀山佛教文化研究所、普陀山寶陀講寺,開辦天臺宗研究班、函授部,積極倡導複興天臺大教,致力于臺宗後繼人才的培養,使南海普陀山成爲當今大陸天臺宗的弘化重鎮。

  練習題:

  1. 宋代以後的天臺宗有何特點?

  2. 元代的天臺宗有何特點?

  3. 明代的天臺宗有何特點?

  4. 清代的天臺宗有何特點?

  5. 民國時期的天臺宗有何特點?

  6. 宋代至民國的天臺宗人物有幾位較重要?

  7. 妙善大師爲天臺宗的發展作了那些貢獻?

  思考題:

  1. 爲什麼宋代後的天臺宗思想無大發展?

  2. 從宋至民國的天臺著作裏,您認爲缺少了些什麼形式與內容?

  3 臺宗應與禅、密、法相及淨土各宗融合發展,還是僅以臺宗獨具的風格發揚廣大?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