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六課 天臺宗的山家山外之诤

  第六課 天臺宗的山家山外之诤

  天臺宗在宋代發生的山家山外之诤,是臺宗發展史上重大的曆史事件之一。唐代臺宗在道邃大師之後,雖有廣修大師的繼承及弘揚,但不久即遭會昌(唐武宗年號841—846)滅法,使臺宗又走向沈寂的狀態。經唐末五代之亂,臺宗的教典多遭湮滅,僅在觀行方面有物外、元琇、清竦、義寂師弟相承而已。

  螺溪淨光尊者義寂(919—987),通過當時信奉佛教的吳越王錢俶,遣使到高麗(今朝鮮半島)訪求天臺教典,高麗沙門谛觀大師,送來了若幹論疏和著述,因而使天臺教典得以重返故國。

  義寂的弟子有高麗人義通(927—988),義通傳知禮與慈雲遵式(964—1032)。遵式曾于乾興元年(1022)在天竺杭州替皇室行忏,並請的天臺教典藏。當時天臺教觀就以四明、天竺等地爲中心弘揚開來。

  四明尊者法智知禮(960—1028),是天臺宗的第十七代祖師。他七歲時因喪母而要求出家,十五歲受具足戒,專心研探律部。宋太平興國四年(980)二十歲,從義通學習天臺教觀,速悟圓頓妙旨,二十二歲即代義通宣講天臺法門。宋太宗端拱元年(988)義通圓寂,淳化二年(991)大師受請住甯波四明禅符寺,宏開講席,學子雲集,于是天臺之道大暢于時。

  宋真宗鹹平六年(1003),日本僧人寂照攜帶其師源信關于天臺教門的疑問二十七條前來問知禮,知禮作了《問目二十七條答釋》。然後又撰《十不二門指要鈔》、《別理隨緣二十問》、《十義書》及《觀心二百問》等,並結合淨土法門著《觀經融心解》、《觀無量壽經妙宗鈔》等,于是天臺宗蔚然中興。大師于仁宗天聖六年(1028)端坐說法畢,念佛而化。

  天臺宗有山家山外之分,即起于知禮時代。

  與四明知禮同時,而屬于義寂同門慈光志因一系的有慈光晤恩(912—986),奉先源清(996頃 ),源清傳梵天慶昭(963—1017)。孤山智圓(976—1022)等。他們受了賢首、慈恩學說的影響,只信《金光明經玄義》略本是智者大師的真作,而認爲該書的廣本爲僞撰,並主張觀心法門應該是真心觀,即以心性真如爲觀察的對象,連帶主張真心無性惡,真如隨緣而起等說。

  這些主張都爲相信廣《金光明經玄義》爲真作,並主說妄心觀的知禮所反對。知禮在這些問題上與晤恩、慶昭、智圓等辯難達七年之久,往複各五廣昭等“前後五番墮負,四番轉計”,但未嘗表示放棄己見,以致于意見終不能一致,而分爲兩派。知禮等因堅持天臺教觀宗義,而稱爲山家,昭恩等因爲雜有他宗學說,故被山家貶斥爲不純的山外派。

  其後,知禮還闡明別教有但理(即真如)隨緣,與圓教的性具隨緣不同,以及色心在一念中都具有叁千等說法,以致遭到原知禮門下的仁嶽(?—1061)和慶昭門下永嘉繼齊以及知禮法孫從義(1042—1091)等人反對,反對者被稱爲後山外派,亦稱雜傳派。

  山家、山外兩派,以《金光明玄義》廣本的真僞爲爭論起點,以觀境的真心、妄心爲中心,兼及事造叁千與否和真如隨緣不隨緣等論題。山外派主張因有他宗玄說的影響,遭山家駁斥,其勢力不久即漸趨衰歇。而知禮門下廣智尚賢、神照本如、南屏梵臻叁家繼續發揮師說,影響很大,終至以山家之說代表天臺正宗,而盛行于南宋之世。廣智系善月(1149—1241)、宗曉(1151—1214)、志磐(1253年前後)。志磐以著有《佛祖統記》而著名。神照系有有嚴(1021—1141)等。南屏系有宗印(1148—1213)、法照(1185—1273)、法雲(1088—1158)。

  真妄一源,唯見地有異,宗門立法不同,所以行觀有差,如能悟達平等一照,就無诤之可诤。山家與山外,一則維護本宗的立場,一則兼受他宗的影響,假使不诤,則異途何妨同歸,方便亦即究竟。因此後人不應于诤論處立知見,既應體會古來祖師的爲法苦心,更應依法觀心,以悟智而平等圓照,融攝一切歸于實相真趣。

  練習題:

  1. 唐末五代的天臺宗是怎樣一種景象?

  2. 天臺宗的教典是怎樣複歸的?

  3. 四明尊者在天臺宗的地位如何?

  4. 四明尊者的主要著作有哪些?

  5. 略述山家山外之诤的始末?

  6. 山家山外之诤的起點和中心是什麼?兼及什麼論題?

  7. 山家山外之诤結果如何?

  思考題:

  1. 天臺宗爲什麼會出現山家山外之诤?

  2. 唐末臺宗的衰落與宋代的兩家之诤說明了什麼問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