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五課 天臺宗的中興

  第五課 天臺宗的中興

  天臺第五祖章安灌頂大師(561—632),繼承智者大師的教觀,結集了大師一生的講述,又建國清寺,敷講師說,使智者大師的教觀得以流傳後世。《佛祖統記》上說:“微章安,吾恐智者之道,將絕聞于今日矣。”著有《涅槃玄義》、《涅槃經疏》及《天臺八教大意》、《觀心論疏》等發揚天臺法門。

  灌頂尊者傳第六祖法華智威(?—680),智威傳第七祖天宮慧威(生沒不明),慧威傳左溪玄朗(673—754)爲臺宗第八祖。這叁代相承,不僅能繼體守文,默傳教觀之道,且能隨機弘法,利濟有緣,對天臺法門的傳弘有一定的推進作用。

  玄朗大師的門下,出了一位中興臺宗,重振法門的荊溪湛然尊者。

  湛然尊者(711——782),誕生于常州荊溪(今江蘇宜興)出身于儒家子弟,在兒童時超然有邁俗之志。他十七歲訪道至浙江金華,遇到方岩法師,授以止觀之法。二十歲時唐玄宗開元十八年(730)求學于玄朗大師的座下。玄朗大師知爲道器,誨以所傳的天臺教觀大旨。從此以後,他在十余年間專究天臺教觀。到了叁十八歲,才出家受具足戒,廣究律部。過了六年,即天寶十叁年(754)玄朗大師圓寂,他便繼承法席,在東南各地盛弘天臺的教觀。

  當時禅、華嚴、法相等宗名僧輩出,各闡宗風,而湛然尊者認爲他們皆未得佛正旨,又感于臺宗的衰落,所以慨然以中興臺宗爲己任,常對弟子說:“今之人或蕩于空,或膠于有,自病病他,道用不振,將欲取正,舍予誰歸?”于是大啓妙法,旁羅萬行,從而祖述師傳,撰天臺叁大部的注釋及其它著作,凡數十萬言,顯揚宗義,對破他宗,于是天臺圓頓之教煥然中興。

  唐天寶、大曆間(742—779),玄、肅、代叁宗前後召見他,都托病固辭。初住蘭陵(今江蘇武進縣),晚年遷天臺山國清寺,大布而衣、一床而居,以身誨人,耆年不倦。大兵大饑之際,學徒來集更多。德宗建中叁年(782)在佛隴道場圓寂。尊之爲臺宗第九祖。一般稱荊溪尊者,或妙樂大師。

  湛然尊者的弟子有道邃、行滿、元浩等叁十九人,傳持大師衣缽,而住持國清寺的是道邃大師爲中國天臺宗第十代祖。道邃、行滿後來傳教觀于日僧最澄(767—822),最澄盡寫本宗教籍以歸,在京都比睿山開創日本佛教的天臺宗。

  湛然尊者的主要著作是《法華玄義釋箋》、《法華文句記》、《摩诃止觀輔行傳弘訣》以及弘闡止觀真義,敘述天臺宗在義理上不同于禅宗賢首、法相諸宗的《止觀義例》、《金剛錍》、《法華五百問論》等論著。此外還有《止觀搜玄記》、《始終心要》、《止觀大意》等。

  湛然尊者極力發揮智者大師的宗義,教觀的深旨,使天臺教義更向廣度發展。並將天臺教觀進行了組織,使之更條理化。他的獨特學說,是“無情有性”論。他應用涅槃的叁因佛性與《大乘起信論》的真如隨緣不變說,來闡明一切無情也有佛性。並強調一念理具,赅攝一切因果,且倡事理兩觀說,主事理互攝互融。

  當唐朝初期,中國佛教慈恩、賢首、禅宗等宗派相繼興起,萬紫千紅,爭奇鬥豔,絢爛一時,而早創的天臺宗相形之下,反顯晦彩,荊溪大師崛起其間,大事著述,闡揚教觀,建立自家正義,倡無情有情說,破斥他家異解,維護並擡高了天臺宗的地位,使天臺宗一時有了中興之勢,其學說並爲宋代天臺宗的興盛打下了基礎。《佛祖統記》卷七說:“荊溪不生,則圓義將永沈矣。”其中興之功,誠不可設。

  繼體守文,藉教觀心悟證雖然重要,倘不事著述弘化,則其教義觀法恐不免“永沈”、“絕聞”矣。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章安大師、荊溪大師的業績將激勵每一位有志于天臺教觀的學佛行人。

  練習題:

  1. 智者大師後的天臺宗傳承情況如何?

  2. 章安大師對天臺宗有哪些貢獻?

  3. 湛然尊者爲什麼要以中興天臺宗爲己任?

  4. 湛然尊者的傳承弟子有哪些?

  5. 日本的天臺宗是怎樣産生的?

  6. 湛然尊者的主要著作有哪些?

  7. 湛然尊者的獨特學說是什麼?

  思考題:

  1. 天臺宗的中興要具備怎樣的條件?

  2. 爲什麼湛然尊者一人能使臺宗的局面徹底改觀?

  3. 繼體守文與弘傳廣被有怎樣的因果關系?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