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課 天臺宗的肇始
天臺宗是中國佛教史上第一個成立的漢傳佛教宗派。據考證,“天臺宗”這一名稱,是中唐時期臺宗九祖湛然大師最早使用的。這一宗派的實際創立者,是陳隋之際的智者大師;而基礎的奠定,則啓始于北朝魏齊年間的慧文大師。從傳承角度看,它可以上契印度龍樹菩薩的般若正宗,乃至可以上溯至靈山會上的妙心嫡傳。所以本宗以釋迦爲本師,以龍樹爲高祖,以慧文爲開宗始祖。
臺宗始祖慧文大師,渤海(在今山東)人,俗姓高,活動時間約在東魏孝靜帝天平二年(535)至北齊文宣帝天保八年(557)間。宋代志磐法師所編《佛祖統記》卷六稱其“獨步河淮,時無竟化,所入法門,非世可知。學者仰之,以爲履地戴天,莫知高厚。”後世天臺宗人稱之爲“建立中觀北齊尊者圓悟大禅師”。
慧文大師在修行中禀承圓頓一乘悟修之法,不向外學,專究內心,故能以本具的智慧開啓天真的佛性而獨悟圓旨。大師的依據是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內所引《大品般若》的一段話:“欲以道智具足道種智,當學般若;欲以道種智具足一切智,當學般若;欲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種智,當學般若;欲以一切種智斷煩惱及習(習氣),當學般若。”這段話的意思是:般若是離分別意識的大智慧,道智只是修道的有漏慧解,如果想利用它來具足衆生心中道法根種的差別智,應當研習般若;如果想通過道種智去具足平等性空無作寂滅的一切智,應當修學般若;如果以一切智去具足性相圓融,一切無礙,平等不二的一切種智,應當參學般若;如果想用一切種智去消斷無明煩惱以及無始習氣,應當妙學般若。
般若不從外得。大師讀了這段話後,深有感悟,似乎已見到般若與心行的微妙關系,于是就依據這段經文去研修觀照,不久便悟入“叁智實從一心中得”(《大智度論》)的妙理。一念之心離諸分別、絕諸對待時,即是一切智的真空之智;一念之心頓照萬有差別,妙顯無方時,即道種智的妙假之智;一念之心非空非假,全體法界時,即一切種智的中道無礙之智。
由于慧文大師在禅觀中隨著智照的透脫,更進一層地證入一念心中徹了因與果在法界萬有中的同時相應、無二無別,于是在朗覺的明靜中,雙亡于空假二邊,絕無一絲的痕迹,同時又雙照于空假,緣生妙相,當下證得無生法忍的無位之位。即《佛祖統記》卷六所說:“師依此文(指《大智度論》引文)修心觀”,悟知“果既一心而得(即一心叁智),因豈前後而獲(一心叁觀)?故此觀成時,證一心叁智,雙亡雙照,即入初住無生忍位”。
慧文大師又因讀龍樹菩薩《中論·四谛品》所說的四句偈文:“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是假名,亦名中道義。” 恍然于所證的心中大悟現前,頓時了達一切諸法無非因緣所生,而因緣所生的諸法,在“有”的存在與生滅中,不一定實有;在“空”的無相無爲中,也不一定是實有其空。性空的寂滅體性上,法爾具足“有”的萬法;緣起的萬有諸法裏,當體便是泯然無相的真空。因此徹見本來,二而不二、不二而二的真俗一體的中道第一義谛,朗然顯現于前。于是真谛的性空,俗谛的緣起,中谛的融攝不二,全然地宛現爲一境叁谛。任何一境中就是叁谛的真實理趣,便是臺宗行人大開圓解,悟入妙道的關鍵,與前面“叁智實從一心中得”的一心叁觀的觀照之智,共同形成了理行一致、性修不二的圓融妙旨。
《佛祖統記》卷六說:“師既一依《釋論》(即《大智度論》),是知遠承龍樹也”。又引慈雲遵式大師語:“得龍樹一心叁智之文,依論立觀,于茲自悟,豈曰無師?”可見慧文大師觀行證悟的承傳脈絡曆曆可循。
慧文大師悟證之後,懷著菩薩普渡衆生的慈悲精神,在河北、淮南一帶“聚衆千百,專業大乘”(《佛祖統記》),將自已所悟證的叁谛與叁觀授予有緣,隨機應化,逐步形成了天臺教觀宗趣的雛形,是爲天臺宗的肇始時期。
綜上所述,慧文大師是依據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和《中觀論》,圓悟一心叁觀的觀法和所觀的一境叁谛,並與能觀和所觀的一心叁智相互資發,使境智能所圓融無二,並以此觀行法門教化有緣。其後慧思大師傳承了這一法門並再傳智者大師而充實展開爲一念叁千的叁谛圓融觀,成爲後世臺宗的教觀心髓。
練習題:
1. 天臺宗爲何推龍樹菩薩爲高祖?
2. 慧文大師是怎樣一個行人?
3. 慧文大師因何在讀經論時便能悟證佛道?
4. 慧文大師所悟所證是什麼?
5. 什麼叫一心叁觀?其觀智的義趣如何?
6. 什麼叫一境叁谛?其理性的真旨如何?
7. 爲什麼建立了谛觀,便形成了天臺宗雛形?
思考題:
1. 通過對慧文大師悟證的思考,對自已的修習有哪些新的啓發與領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