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五章 密乘六妙門 第四節 觀門修法

  第四節 觀門修法

  進入止門後,雖初見實相,仍未全體呈觀,故應須隨順護持:「任念運行,心勿傾側之法,即置念於度外,任其所之。既不爲念所左右,亦不勉使斷絕,務使心如牧人任羊覓食,而續住於定。如是念將不起,心臻清淨,而系於一緣矣。」此後又覺:「念猶閃動,有若流星。」應:「如前禅坐,相續安住寂靜之境,名爲寂靜中住,爾時,清淨無擾,如水靜流。心任馳縱,心垢澄清。」

  此後心應持平,勿太張與太弛。再「念心離念,如草索裂斷時,此節離於彼節之狀。此法行者應以堅撓不屈之志,相續作意,心不他馳。以依上來教法,斷念時,新生續生故。」

  這裏的觀法,基本上屬於天臺的從有入空觀。所以文中又說:「上來教法止觀雙運,而新念生起,爲定之障。」即要於無念之時,不再續生後念,則叁心頓可了斷。「觀與能觀,兩俱遮遣,令心住於隨順寂靜之境。此法名爲令心斷離一切想念,舍棄加行,如是離法,以草索之斷裂喻之。」於離念之中,再把心「系於觀與能觀,如象之栓於柱後,如是,則氣流各自儲藏於自有之孔道內。由修此法所生果故,將見種種形相,或如煙霧,或輕清如『以太』,隨得大安樂,如欲暈絕」。進入此境,已入聖道,但還須保護永住此境不失。故應注意:「觀照身心能所俱遣,自覺輕安,如浮空際。在此境界,任何幻象異相之生,勿因愛憎而心起取舍。」不生取舍之後,「心寂生照,識亦隨起,『能止』、『所止』,兩相融即,前念後念,不再嬗遞」。又:「以能止自起,不勞尋求,故名爲識流相續,自然起行之境。」

  到此,勝妙聖心,如如不動,無身心有何感動,不起相應,惟此僅爲消滅生死幻妄,以證實相的初步修法,但因念與不念之相,仍未真正融即,故仍須修以下還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