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五章 密乘六妙門 第二節 正行修法

  第二節 正行修法

  正行中的隨門有修身法一項,年齡較大或不樂有相之觀修者,可以跳過不修,同樣能獲得解脫聖智。

  ㈠、數門修法

  身心保持清淨之時,應排除其他一切想念,惟心觀每一息出入,自初次默數至二萬一千六百次。可使行者獲得善巧,以知每日出入息之次數。一般行者可分爲四段來修:l、從一至十;2、從一至百;3、從一至千,如每日修二至四座,能到此數或再增至二千亦足;4、從一至二萬一千六百次。

  ㈡、隨門修法

  複次,觀想入息,起於何時;息入時,是何狀況,並須思量,入息是否及於身體一部分以上。

  如果人息時不能遍及全身時,應調節令遍。

  以如是修習故,心自隨息出入(兩得調和,若合符節)。如是,了知出入息之本性。如果起有相之隨息隨修法,則應分:

  l、觀氣要從面前五尺而吸人鼻中,經喉、心、臍、下抵密部(會陰),遍及全身。呼時心隨氣從鼻孔出至面前五尺。

  2、觀想眉間或鼻端或臍內有一大如豌豆,藍灰色的氣點,隨氣緩緩呼出,又隨氣吸入眉際、鼻端或臍中。

  3、心氣合一後,再觀呼出、吸入、停住的狀態與時間。尤其是觀住時,應著重觀察住於何處,入吸時則由鼻至臍而住,出則由臍至鼻而出。又觀住者,是否由臍遍住全身,若僅住臍,仍爲粗觀,一定要達到呼吸停止之時,氣遍全身才是細住。

  4、「如是修習,自能如實了知;息之每一出入,是何色彩,經時若幹,停留若幹時間。一此時宜觀氣從頭頂至腳底,遍及全身,有無損益,決不宜過增過減,所出之氣,暖冷是否得中。如此觀察,即能見到五大五氣之色;地氣黃色,在鼻端前十二指;水氣白色,在鼻端前十叁指;火氣紅色,在鼻端前十四指;風氣綠色,在鼻端前十五指;空氣藍色,在鼻端前十六指。其中的氣色又與五欲、五蓋、五煩惱等變化有關,可以看出行者的心色狀態。

  5、「次當觀想每一出息爲白色嗡字(梵文字),每一入息爲藍色吽字,息在停留期間則爲紅色「阿」字(梵文字)。」

  出氣變白色「嗡」字爲身金剛,進氣變藍色「吽」字爲意金剛,氣住變紅色「阿」字爲語金剛。由此轉出入息悉成叁字,以通解遍身脈結之氣,盡令漸次入於中脈。這是轉變業氣爲智慧氣的要門。

  6、「複次,緣壺形者,應用力吐出內部濁氣,務使盡純,分叁步行之:㈠、 自鼻孔,徐徐吸入外氣。(二)、氣入後,觀想成爲壺形。(叁)、使氣留住,以能持久爲度。

  此法又稱寶瓶氣,出濁氣應出叁次。吸入時,下壓至臍下四指處,如函蓋相扣,氣藏其中,猶如空瓶子一樣。觀想藏氣之處,成爲壺形,並中挺下腹,持之久住,初學可以由短到長。到忍無可忍時,可觀出遍全身,由毛孔排出,此後直街頭頂,再由鼻呼出,此法只宜一次。如合齒用口慢慢呼出也可。工夫高者,可以觀氣人中脈,而至於心,業氣即變爲光明智氣。

  以上六部修法,可以健身安心,但僅爲基礎,並未人佛法妙要,以下四門,方是正修。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