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五章 密乘六妙門 第—節 加行修法

  第五章 密乘六妙門

  六妙門不僅是顯教的微妙行法,而且也攝赅密乘的功法。劉銳之上師在《諸家大手印比較研究》第八十二頁中說:「以此金剛誦一法,不獨將六妙門包容淨盡,且能解支脈而開中脈,淨業氣而現智氣,其殊勝可想矣!」此一觀點與顯密僧認爲金剛數息法包容六妙門相同(見香港佛教,第叁七四期,第叁十頁)。但此二觀點都是將密法攝赅六妙門,其義並未臻究竟,如就天臺智者大師所判,不過是數、隨二門而略含有止、觀、還、淨義而已。因此,本文謹依天臺妙門之義,對照密乘《涅槃道大手印瑜伽法要》,闡釋其修證要義,以使行者,從顯通密,以密證顯,獲不二融通之妙。

  本文分加行與正行兩部分來闡釋,加行是略述行前的預修階段,正行則對照大手印修證過程,以顯六妙門意。

  第—節 加行修法

  加行分爲共加行與不共加行。共加行是先經上師灌頂,授四皈依法,開示修持法要,障重者授以密咒、印等以消除。待堅固信心,進修力充,始授以不共加行法。

  不共加行的第一部分爲七支坐法,其要點如下:

  (一)、金剛跏趺坐,可以半趺到全趺。

  ㈡、手持定印置於臍下四指處。

  ㈢、脊椎直豎,兩肩平張,腹不現紋。

  ㈣、頸曲如鈎,颔壓喉結。

  ㈤、舌抵上龉。

  (此五要點能使下行氣、平住氣、遍行氣、上行氣、命根氣入於中脈,從而身安氣住。身安穩不動故,所以稱爲身寂)。

  ㈥、吐濁氣後即禁語,自然呼吸。(口寂)

  ㈦、不回憶過去,不追思未來,不分別正坐禅中間的內外境界,也不故意使心空無所有。(意寂)

  此叁寂乃正修之基礎,故貢噶上師在《大手印講義》開示說:

  加行者正行之基也,基礎不固,不啻於堅冰上建築樓臺,無論如何莊嚴,一旦日出冰消,終歸傾倒。行者亦然,加行未備,縱然修得神通妙用,不知出離,與外通共,功力消失,仍然輪回。故宜先修加行,安奠法基,幸勿輕忽。

  七支坐法練熟後,已能安坐不動,但如呼吸未能深細,意念難以集中,可修第二部分加行:

  (一)、「行者之前,置一小球,或小木一段爲所緣。勿任能知,馳離所緣,或試認爲合於所緣,惟應一心緊系所緣。」

  ㈡、觀想上師,如在頂門,與佛無異。以(發菩提心文),向之祈求並加祈語如下:

  皈依上師,如法身佛;皈依上師,如報身佛;皈依上師,仁慈化身。

  謹皈依佛,至寶之尊。願諸有情,心向正法;願諸有情,修行成就;消除業障,轉成正智。

  禱畢,觀想恩波攝入自身,並想自心已與諸上師淨心交融。隨即心住如是相應之境,以能持久爲度。

  ㈢、「佛像或爲金屬體,或爲布畫,或僅心觀佛像,燦爛金身,萬行莊嚴,圓滿相好,光輪環首,叁衣加身。觀想常在面前。」

  ㈣、「觀想月輪當前,大如指甲,上有吽(梵文字),細如毛發。」

  ㈤、「觀想種子,大如豆形,橢圓如卵,光輝奪目,應即緣之。」

  以上五種方便觀法,如根器不適合者,也可不觀,或專觀其中的㈠與㈡二種。 有了以上的基礎後,方可進入以下的正行修法。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