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禅宗是不立一法的,以上所述只是爲了使教下行者趨人禅宗的方便。因此,在實際入門時,應該不立次第,不期來果,不著境界,把一切放下,提起現前的一念,了了分明地去運用,自然能得禅道。
禅宗最忌是執著教相與境界,但初心學人如未遇明師之前,教相也不可不略知,否則不知自己在修甚麼;對於禅的整個過程也應該有個粗略的了解,便於識別自己的程度,否則未悟謂悟,未證謂證,即成大妄悟。但大致上了解之後,應抛棄一切意解,一心修法,並時時以禅理來觀照,使心念常與禅理相應。
前面講過,禅的一切語言方便都是指向於自性的,因此,雖立六個曆程,其實只一性而已,因爲從始至終,都不離自性,而此自性是無減無增,不二平等,了達於此義,即能不落階級次第。
講六妙門與禅宗,就是爲了使初心學人明白如何在六妙門的次第上領悟禅宗的旨趣,並在具體的法行上導入平常心。所謂平常心,就是:平者不曲,時時直心而不落一切分別;常者不斷,十二辰中沒有失念間斷之時。又行者在了悟自性時,能夠不被任何法相所摻雜,不被世間虛妄的意識所攪亂,不爲沈掉與妄念所鼓動,能在一切處都安置於當下的本來之處,這就是平常的現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