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從修法到開悟,是妄心頓歇,真心突顯的時節。因此,天臺法門的體真止證境即是契入真如實相的自性之止,這與禅宗的刹那開悟是相同的。無論是隨息、持明或參話頭,在開悟之際,或「囫」地一聲,「噴」地一發,或「爆」地一聲,就是當下打破太虛空,體悟了禅的真境。
開悟的真性寂止之境,不可言說,無法描繪,因爲在親切了知中,沒有能所的相對;沒有空有、明暗等的覺受;一切的妄心分別頓然消失,唯有真知了了,靈明不昧。所以永嘉大師述此境時說:
今言知者,不須知知,但知而已。則前不接滅,後不引起,前後際斷,中間自孤,當體不顧,應時消滅。知體既已滅,豁然如托空。寂爾少時間,惟覺無所得。即覺無覺,無覺之覺,異乎木石,此是初心處,冥然絕慮,乍同死人;能所頓忘,纖緣盡淨,爾虛寂,似覺無知。無知之性,異乎木石。
初心悟道,只是見到了素身佛,全無莊嚴,無始積習,正應乘悟力以消除,故悟道之後,起自性觀照,即入於六妙門的觀門。
觀照之法,全依自性的親切真知而起,別無能修所修,只是隨妄心起處,一念頓歇,當下即合於無分別之清淨本性。時時不離,念念不斷,久久無始妄習自然消盡。如果雖已開悟,但積習深厚,在觀照中難以化除,則可采用方便對治之法,所謂思察、轉移等,能堅持不懈,也自能情空惑盡。
當悟後保任到打成一片,在內外境界中,都沒走失,纖欲不生,時時自在,隨意無礙。這可以說已證聖位,即還人本性的清淨狀態,不再迷逐於叁界五欲之境。所以正合於六妙門的還門的特質。
證聖之後,淨德已顯,正好起不二的妙用,廣度一切有情。在度生之中,無論在何種環境中,都了無迷惑,真心不動,不再受一切境界的影響,因此,與六妙門的淨門的清淨妙德一致。淨德的利他妙用,首先是慧心從自性中自然開發出來,對一切衆生都生起慈愛之心,欲方便救濟,令其解脫。同時,對于佛法的一切經論與宗派,尤其是禅宗的顯喻,機鋒,綱宗,都一一透過,了如指掌。在應用于教化時,能就來機,方便提示,引其悟道。由于淨德逐漸的圓滿,果上涅槃就不證而自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