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數在佛法中本來指代一切世間出世間法相的種種現象。如天臺宗的數法有十法界(果)X十法界(因)X十如是X叁世間=叁千世界的法相。依教家的學習方法,先是掌握叁千世界的各種法相特質,次應歸入一念現前之心。在觀心時,就依現前一念之本空而照叁千的假法,即空即假,不一不異,而成中道妙觀。
禅宗在數的問題上,不在法相的差異性上作種種闡釋分析,而是根據緣起的總體意義,與受教者的目前的知識與思考方式,進行直接回歸一心本體,從而啓開心扉,明見當下。因此,不管你的教理知識如何,社會經驗如何,以及修行的體驗如何,都二予以否定打破,使你在意識上所建立的一切「數」的概念與知識及切身的體驗,不再以爲是真實而生執著,從而把意識的流注及所依附的「見」與「相」,統統掃除乾淨,這就叫做「萬法歸一」。
所以禅宗是「了數明心,泯相歸性」的,而天臺宗則是:「即相即性,數心一體一的。泯相歸性,直指而簡單,即相即性,圓融而繁複。直指易於契合而貼近生活,因爲無教法可立,故處處會歸妙心而掃其所執;圓融深妙莫測,要真正通達一切教法,無一字不落實,方可圓會教理。因爲是攬教照心,故如未能消融者,難悟中道而直會心源。但禅宗因不重視教理,故易落於簡單化而成無知狂妄禅流。因此,行化的禅師不得不會通於教,以處處無著之機以會處處圓融之教,方能導引行人入於正道。而天臺宗如不以心照法,大開圓解而契悟中道,則必死在教下而不得活用,雖然講教如數家珍,仍不免識心妄流,絲毫不得相應。
由此可知,一切佛法與各宗派的本源都是一致的,無不導歸一心本性。故智者大師在《六妙法門·第八觀心門》中說:
觀心六妙門者,此爲大根性行人,善識法惡,不由次第,懸照諸法之源。何等爲諸法之源
所謂衆生心也。一切萬法由心而起。若能反觀心性,不可得心源,即知萬法皆無根本。
站在高層次來看,數門的觀法與一至十的數息等行法也不相同。
如行者初學觀心時,知一切世間出世間諸數量法,皆悉從心出,離心之外,更無一法,是則數一切法,皆悉約心故數。當知心者,即是數門。即數即心,心數不二,這是天臺宗的數門之觀法。禅宗的了數明心,泯相歸性之旨,在禅典中隨處可見。如二祖慧可大師雲:
夫謂古異今,今異古,複離四大,更有法身。解時,即今五陰心,是圓淨涅槃。此心具足萬行,正稱大定,四相寂滅。夫欲識心定者,正坐時知坐是心,知有妄起是心,知無妄起是心,知無內外是心。理盡歸心,心既清淨,淨即本性無外,唯一心智慧相。明了無動,名自性定。
叁祖僧璨大師指示說:
欲知法要,心是十二部經根本。唯有一乘法,一乘者,一心是。但守一心,即真如門。一切法不出自心,唯心自知。心無形色,諸祖只是以心傳心,達者即可,更無別法。
又如《宗鏡錄》中雲:
如六祖道,善惡都莫思量,自然得入心體。湛然常寂,妙用恒沙,以諸佛是極善邊,衆生是極惡邊。以善惡收盡一切法,故雲:「若不思量全歸心體。」如寒山雲:「萬境俱泯迹,方見本來人。」未必須泯,只謂衆生不達空華起滅,不複一心本源,故令泯絕。若入心體,唯是湛然,不落斷滅,自然從體起用,用遍恒沙。
如上禅宗叁位祖師的開示,無一不是指示行人識取自心,泯絕假相,體悟本性。這與天臺宗旨是一致的,只是說法的方便有所不同而已。
如就行人自習而論,無論是依教下的六妙門學或是以禅宗爲入門,都應該會歸自心。並在自心是佛上而起大信心。甘泉禅師曾說道:
發心入道,須識本心,未識者以信爲先。信者信心是佛。無論輪回,只是不敢信自心是佛。心外無別佛,舉動施爲,更是阿誰
如是解者,一念相應即名佛。
如能在一切處不離自心而起覺照,信心不逆,隨順真如,那麼,就可以說具備了數門的禅行之基礎,以此信解,便爲進一步起參究與念持之悟前禅修,敞開了入道的正行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