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叁章 六妙門念佛法要 第五節 還源念佛叁昧門

  

  第五節 還源念佛叁昧門

  還源即是還歸自性本源,窮究心佛不二的真實相,故此門修法是在觀想念佛門成就後,定力已堅,心地初明之際,再進一層打開本來,體悟理事不二的法界本禮。

  覺明妙行菩薩示念佛叁昧說:

  心本無念,念逐想生,此想虛妄,流轉生死,汝今當知,此一句阿彌陀佛,不從想生,不從念有,不住內外,無有相貌,即是盡諸妄想。諸佛如來清淨微妙之身,非一非二,不可分別。如是念者,煩惱塵勞,無斷無縛,止是一心,必得一心。方得名爲執持名號,方得名爲一心不亂。淨業功成。直趨上品。

  修念佛叁昧先要明理,但不必學禅宗之理(理雖不異,但立場不同,故與淨土宗旨不合),而宜於在淨土經論中研明心性,助開本明。在具體修法時,此理就能時時與心法相應,導之而證念佛叁昧。

  印光大師在《文鈔》中曾非常具體地論述了念佛叁昧的修法,茲錄於下:

  若論證叁昧之法,必須當念佛時,即念返觀,專注一境,毋使外馳,念念照顧,心心契合佛體。返念而念,返觀而觀;即念即觀。務使全念即觀,全觀即念;觀外無念,念外無觀。觀念雖同水乳,尚未鞠到根源!須向者一念——南無阿彌陀佛上——重重體究,切切提撕,愈究愈切,愈提愈親,及至力極功純,豁然和念脫落,證入無念無不念境界。所謂「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念,即如如佛。」此之謂也。夫至此,念佛法得感應道交,正好著力。

  印光大師所示的念佛叁昧之法,可分爲四個階段:一是「專注一境,毋使外馳」的寂止念佛;二是「全念即觀,全觀即念」的觀想念佛;叁是「重重體究,切_切提撕一的返源參究;四是「和念脫落」後的本源現前、叁昧初證的時節。至於「正好著力」即時轉入淨門的實相淨土法的無修之路。

  念佛叁昧的體究返源法不同於禅宗的參究疑情法,參究著重在「念佛是誰」上,而念佛叁昧在親切提撕到極點時,自然和念脫落,體到無不念的叁昧境界。至於證入之後,禅宗與淨土本來不二,只是功用不同,起用有異而已!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