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觀想念佛門
在第二層的寂止念佛法修習力量充足後,心地逐漸開朗。爲了進一步與西方阿彌陀佛淨土相應,應在寂止心上起淨土微妙相好之觀,以助開心地淨相與超入大慈願之海,與阿彌陀佛本願交融不二,使神觀常棲止於西方。又因唯心所造故,心觀淨土妙相時,即時能造自性清淨微妙之境,使清淨種子不斷孳生,以致於惑業消盡,淨業圓成。
觀想念佛可依《觀經》所列的十六妙觀次第而修,也可隨取其中一觀而行,但最好是從專觀白毫下手(請參閱拙作淨土白毫觀修法一書),待純熟後,再轉觀他相。總以心觀明了清淨,不即不離爲佳。
觀想念佛時,先要取樣,如依實景、圖像或文字的描述,來作爲人觀前的印象。所觀的印象確定後,一般不要變動,無論在觀想時明或不明,只須一直觀去,便能逐漸明顯現前。也可以在下座後對照所取之樣,重樹印象,加深入觀的明晰度。
觀想一個觀境,在未到成就時,不要改觀,要一直修到心觀不二,相應融即時,方可轉修他觀。
根據天臺宗的一心叁觀之意,在觀想時,要了知境乃妙假之法,觀是無作之空心,法無實而心本空,因此,在一心住觀境之時,不可起心分別,當微妙境相現前時,也不可以爲實有而執著。而在能觀的用心上,要「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所以是即觀無觀之空心,以觀無境假現之妙法。心法相融而相亡,即入中道妙域。
如在觀想過程中,發現身心的變化,以致各類的境界或功能,都不可執以爲實而生歡喜。就是符合於觀境的妙相現前,也只能以明淨心安住不動,依然如實而觀。
觀想到一定時節,或心花開發,頓悟實相,或神遊淨土,親見叁聖。此時即是成就之表現。但如住在相上,不肯即相而離,必成滯礙,故應破其執。但不須廢其相,以藉妙相以顯本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