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講 證相六妙門的功德妙能
次釋第十證相六妙門。前九種六妙門,皆修因之相,義兼果證,說不具足。今當更分別六妙門證相。
修因中具有果相,果德中含有因行。解行相應叫做證。所以說證相乃是爲了給行人印證心地起見,如能符合其中某種證相,就能了知自己的位次,不會産生濫稱聖位的過失。
六門有四種:一者次第證;二者互證;叁者旋轉證;四者圓頓證。
六妙門攝一切機,融一切行,所以在證相上也有四種的不同。
雲何次第證
如上第一曆別對諸禅門,及次第相生六妙門中,已略說次第證相,細尋自知,今不別說。
曆別是次第相對應的禅門,相生是依次證入的法門,二者都是次第的。
第二互證,此約第叁隨便宜,第四對治,第五相攝,第六通觀,四種
妙門中論證相。所以者何
此四種妙門修行方便,無定次第,故證亦複回互不定。如行者當數息時,發十六觸等諸暗證,隱沒無記有垢等法,此禅即是數息證相之體。而今不定,或有行者於數息中,見身毛孔虛疏,徹見叁十六物,當知於數息中證於隨門。
這第二種證相屬於互證,也就是修一法時出現其余法門的證相。從第叁妙門至第六妙門的四種法,沒有固定的次第,都有互證的可能性。
文中行數息時開發十六觸的善根,應該是所證的本相,但是如果見叁十六物,就已經屬於隨門的證相了,所以說是不定的證相。
複有行者於數息中,證空靜定,以覺身心寂然,無所緣念。入此定時,雖複淺深有殊,而皆空寂之相,當知於數息中證止門禅定也。
凡是證入空寂之定,不管淺深,都屬於止門的禅定相。
複次,行者當數息時,內外死屍不淨,腱脹爛壞,及白骨光明等,定心安隱,當知於數息中證觀門禅也。這是定心中出現有相的觀境,所以屬於觀門的禅定證相。
複次,行者當數息時,發空無相智慧,叁十七品、四谛、十二因緣
等,巧慧方便,思覺心起,破折諸法,反本還源,當知於數息中證還門禅也。
一切照於谛理的智慧,都是爲了破執著而歸真源,所以屬於還門的禅定證相。
複次,行者或于數息之時,身心寂然,不得諸法,妄垢不生,分別不起,心想寂然,明識法相,無所依倚,當知于數息中證淨門禅也。修法到了寂滅一切惑、明照一切法、清淨無礙時,就是證入淨門的禅道之相。此則略說於數息中,互發六門禅相,前後不定,未必悉如今說,余隨、止、觀、還、淨,一一互證諸禅相,亦如是。
修禅法沒有固定的形式與證相,全靠有經驗的過來人指導,所以不能死執文字相而昧于當下具體的情況,應當不斷積累經驗,善巧化轉,方能愈入愈深。
所以有此互證諸禅者,意有二種:一者修諸禅時互修故,發亦隨互,意如前四種修六妙門相。二者宿世業緣善根發,是故互發不定,義如坐禅內方便驗善惡根性中廣說。
推究互證的原因,無非二種,一是所修法的法緣影響;二是過去世曾修過的禅定業的業緣。一屬新熏,一屬舊習的開發,所以形成了不定。《漸次止觀》中有大量篇幅闡釋此意。
第叁雲何名證旋轉六妙門相
此的依第七旋轉修故發。所謂證相者,即有二種:一者證旋轉解;二者證旋轉行。
第叁種證相是旋轉證,是通過善巧的旋轉性的修習,達到心慧開發的悟解與實際相應的行持的二種證相。雲何名爲證旋轉解發相
行者於數息中,巧慧旋轉修習故。爾時,或證深禅定,或證淺定,於此等定中,豁然心慧開發,旋轉覺識,解真無礙,不由心念,任運旋轉覺知法門。
這是解釋旋轉解的開發的現象。舉數息爲例,運用善巧的智慧旋轉地修習,證得或深或淺的禅定,依定而觀,豁然之間心地智慧迸射而出,再以此慧旋轉于覺了的識心之中,悟解真性了無疑慮與障礙,它是自然而顯,故所以不須藉助心念的思惟作用,即能夠任運地旋轉覺識的法門。
旋轉有二種,一者總相旋轉解,二者別相。總相複有二種,一者解真總想,二者解俗總相。別相複有二種,一者解真別相,二者解俗別相。于一總相法中,旋轉解一切法,別相亦爾。
總相是對整體把握與悟解,別相是差別入微的透徹。解真即對真谛的悟入,解俗即對俗語谛的明了。真谛有實理與異解的不同,俗谛有實存與變化的差異,所以通過對總別二相的旋轉覺了識知而悟解一切性相諸法。
雲何名爲證旋轉行相
行者如所解,心不違言,心口相應,法門現前,心行堅固,任運增長,不由念力,諸善功德自生,諸惡自息。
修行者如能依據自心所證入的悟解,使心念不違背自己的言說,心與口達成相應一致,使法門時時現前,心的行持堅固不退,這樣如果任意增長,而不依賴心念的策發之力,那麼,一切善淨功德自然生長,一切諸染之過自得息滅。這是依悟力自然修行的最好進道辦法。
總相別相,皆如上說。但有相應之異,入諸法門境界顯現之殊故。今則略出證旋轉行。如一數門,具二種證旋轉故,余隨、止、觀、還、淨亦如是。略說不具足者,自善思惟,取意廣對諸法門也。
依悟解之力自然行道,也有總相與別相的不同,因此有時行於真谛,有時行於俗谛;有時與總相相應,有時與別相相應;而所人的法門有顯現與不顯現的差別,這是因其力氣不充足的緣故。僅舉數門,其余五門也是同樣的含義。因此,在功行地中,應當自細谛觀思惟,掌握其中的真意而廣攝所對應的法門。
禅旋轉六妙門者,即是得旋陀羅尼門也。是名無礙辯才巧慧方便,遮諸惡令不得起,持諸功德令不漏失,任是法門,必定不久入菩薩位,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也!
由旋轉修因的解行,而證得旋陀羅尼門的果用。這果用包括無礙辯才的隨機妙談,與巧慧方便的實際妙用。所以能遮一切惡法不令生起,持一切功德不令漏失。任運地行證這一總持門,必然地在不久之後入於菩薩深位,最終成就無上菩提。
第四雲何名爲圓證六妙門
行者因第八觀心、第九圓觀,二種六妙門爲方便,是觀成時,即便發圓證也。
圓證是最究竟的圓滿成就,通過觀心與圓觀兩種方法下手做工夫的人,修到現行圓成時,就能顯發圓證的功德妙能。
證有二種:一者解證,無礙巧慧,不由心念,自然圓證,識法界故名解證;二者會證,妙慧朗然開發,明照法界,通達無礙也。
圓證分爲兩種:圓識法界的事理是解證,即大開圓解的徹悟之境,此時具有無礙的善巧智慧,並且自然顯現,不用分別的心念去緣慮。圓明遍照法界的性相是會證,大智通達,一切事理均無障礙,這是微妙的智慧,從本源上開發後的自然妙用。
證相有二種:一者相似證相,如《法華經》中明六根清淨相;二者真實證相,如《華嚴經》申明初發心圓滿功德智慧相也。
所證的相有淺深兩種,未破無明的證相的極致是圓十信位的六根清淨相,屬於“相似即佛”的證相。已破無明,分證叁德秘藏的初心已經同佛一樣化顯無礙,所以屬於真實證相。
雲阿名相似圓證爲六妙門
如《法華經》說眼根清淨中,能一時數十方凡聖色心等法數量,故名數門。一切色法隨順於眼根,眼不違色法,共相隨順,故名隨門。如是見時,眼根識寂然不動,故名止門。不以二相見諸佛國,通達無礙,善巧分別,照了法性,故名觀門。還於眼根境界中,通達耳、鼻、舌、身、意等諸根境界,悉明了無礙,不一不異相故,故名還門。複次,見己眼根境界,還於十方凡聖眼界中現,故亦名爲還門。雖了了通達見如是事,而不起妄想分別,知本性常淨,無可染法,不住不著,不起法愛,名爲淨門。
此則略說于眼根清淨中,證相似六妙門相,余五根亦如是,廣說如《法華經》明也。
相似證六妙門是從現象到功能再到智體來表述的。
第一、是眼根所數的十方世界凡聖色心的一切現象的廣大無邊之量。
第二、一切萬物都是隨順眼根,根色之間沒有對立矛盾,是共相順而一致顯現。
第叁、正用眼根見萬象時,識性寂然不動,是即用而止不動而顯的止門證相。
第四、雖然在寂然心中宛見諸佛國土,但卻無有二相可得,唯一體之所現,不立差別的執取,所以能通達一切萬法而不被物累,並且能善巧分別,照了諸法的本性,這是圓觀觀門的體現。
第五、六根互用,還歸無二;自他互顯,通達無礙。這是明了照智還本之際,融消了根與根之間的隔礙,所以達成不一不異的境地。這是還門的回互機用。
第六、專指智體在事用上的清淨的功德。即不起了知、無染、不住不著、離法愛等。但仍有這些名目在,仍未證入性地而圓叁身,所以這裏的淨門僅是相似的智其余的五根也同樣具有如上的意義,可參閱《法華經》。
雲何名真實圓證六妙門
有二種:一者別對;二通對。別對者,十住爲數門,十行爲隨門,十回向爲止門,十地爲觀門,等覺爲還門,妙覺爲淨門。_別對是以六妙門的不同妙能相對住、行、向、地、等、妙的六級證境,這是隨門立位的方便。
二通對者,有叁種證,一者初證,二者中證,叁者究竟證。通對是通一切證相過程的叁個根本層次,其中初證最爲重要。
初證者,有菩薩入阿字門,亦名初發心住,得真無生法忍慧。爾時能于一念心中,數不可說微塵世界,諸佛、菩薩、聲聞、緣覺諸心行,及數無量法門,故名數門。
“阿”字是華嚴字母的每一個字音,代表無——真空寂滅的無生之性。所以菩薩證入阿字門也叫做初發心住,住入叁德秘藏的不思議境界,得證真實的無生法忍的大智慧。這時能夠在一念——非真非妄的性海妙能的圓心之中,數盡微塵世界中的四聖法界的一切心行與無量法門,這是廣大圓明妙心所顯發的功能。因特指從“無”顯現數的功德,故爲數門的初證。
能於一念心中,隨順法界所有事業,故名隨門。能一念心中,入百千叁乘及一切叁昧,虛妄及習俱止息故,名爲止門。能一念心中,覺了一切法相,具足種種觀智慧,故名觀門。能一念心中,通達諸法了了分明,神通轉變調伏條生,反本還源,故名還門。能一念心中,成就如上所說事,而心無染著,不爲諸法之所染汙故,亦能淨佛國土,令衆生入叁乘淨道,故名淨門。
隨門的證相是事業的隨順,止門的證相是叁昧的成就與妄習的息滅。觀門的證相是覺了法相與具足觀智。還門的證相是通達諸法與神變調伏。淨門的證相是在無染著中莊嚴國土、令衆生入叁乘道。五種妙門都在一念心中的顯現妙用。
初心菩薩入是法門,如經所說,亦名爲佛也!已得般若正慧,開如來藏,顯真法身,具首楞嚴,明見佛性,住大涅槃,入法華叁昧,不思議一實境界也。廣說如《華嚴經》中所明,是爲初住證不可思議真實六妙門也。
初心菩薩證入了這個法門,也正如《華嚴經》所說的,也可以稱作佛了!因爲已經得到般若的正智慧,打開了如來秘藏,顯現了真實法身,具足了首楞嚴的叁昧,明澈地見到了佛性,常住在大涅槃中,入於法華叁昧的不可思議的一體實相的境界。所以圓滿地分證了佛果上的妙德。
關於初證的具體境相,《華嚴經·十住品》中有全面的論述。 這是初住所證不可思議六妙門的真實圓德。
中證者,余九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地,皆名中證不可思議真實六妙門也。中證就是除初證與究竟證的兩頭以外的中間品位,是性德不斷分證開發的四十個過程。
雲何名究竟圓證六妙門。後心菩薩入「荼」字門,得一念相應慧,妙覺現前,窮照法界,於六種法門,究竟通達,功用普備無所缺減,即是究竟圓滿六妙門也。
「荼」字是華嚴四十二個字母的最後一個,有圓滿究竟之意。所以等覺位的後心菩薩證入「荼」字門,獲得一念相應智慧,頓斷生相無明,於是妙覺現前,窮盡地照了法界,對於六種微妙法門,究竟地通達無礙,功德妙用普備圓具而無所缺少與損減。這就是究竟圓滿的六妙門啊!
分別數隨、止、觀、還、淨諸法門證相,意不異前,但有圓極之殊。故《璎珞經》雲:「叁賢十聖忍中行,唯佛一人能盡源。」《法華經》言:唯佛與佛,乃能窮盡諸法實相。此約修行教道,作如是說。
其余五種妙門證相之意相同,但愈是深人就愈加圓妙至極,所以在行位上也有差別。因此,佛在《璎珞經》中說:「十住、十行、十回向的叁賢與十地的十聖位,仍有無明未盡,實報未空,所以在無生法忍中而行於道妙,只有佛能夠窮盡法性之源。《法華經》講到諸法實相時,佛也說:「只有佛與佛,才能究竟地窮盡諸法相。
經中的真意是指向圓人行於圓道時所用的言教與行證,才作這樣的比較之說。
以理而爲論,法界圓通,諸佛、菩薩所證法門,始終不二。故《大品經》言:「初阿後茶,其意無別。」《涅槃經》言:「發心畢竟二不別,如是二心先心難。」《華嚴經》雲:「從初地悉具一切諸地功德。」《法華經》言:「如是本末究竟等。」
以上是從教道來說明行人的證人的差異,逭裏是依據理性的本性來立論,所以法界本來圓通,諸佛、菩薩所證的法門,也就始終不二。明白了這一層意旨,處處歸真,時時無著,不落在所證的淺深品位上,自然有超然無礙的妙用現前。否則如果修行人被次第品位所束縛,就易形成比較心理,而成黏著的過失,難以返照本性,開啓圓明道用。
所引四部經典全都旨歸不二。修觀的人如能在最初的因地裏,圓解了不二的妙義,那麼,他在整個修學與悟證的進程中,就不被一切差別相所影響,而能直入究竟之果,成就圓滿大道了!
《第二章 六妙門講義 第十一講 證相六妙門的功德妙能》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