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講 觀心六妙門的殊勝修持
次釋第八觀心六妙門。
接下去解釋的第八種類的觀心六妙門,這種觀法可直接與禅、密接軌而深入佛法要妙。
觀心六妙門者,此爲大根性行人,善識法惡,不由次第,懸照諸法之源。何等爲諸法之源
所謂衆生心也。一切萬法由心而起,若能返觀心性,不可得心源,即知萬法皆無根本。
這個觀心六妙門,對專門對已經做好了發心與理悟准備的大根性的修行人而設立的,因爲他已經認識到即使是惡法對于本性而言是無礙,知惡性即是善性,了性無二,一切平等,以平等到心而修觀照,所以不用藉助次第的漸進,而是于無依無倚_
中如懸在空中的大圓鏡一樣,照了萬法。而觀心的照了則是萬法的本源。那麼,究竟甚麼是一切法的本源呢
這個本源就是衆生即妄即真的第六意識心,起由法界
起,滅由法界滅,所以這個心本無生滅,但因衆生妄生分別執著,陷入塵勞煩惱中,假使能了達一切萬法本自心源而起,心外無境,這樣心不隨逐外物,反過來觀照心的源頭,當一直觀照到諸念寂滅,脫體空淨,於是當下了達此心本不可得,同時也就立即悟知一切萬法也都沒有根本的實有性。緣生性空,中道實相,全顯於觀心的行人圓明之中。
約此觀心說六妙門,非如前也。所以者何
如行者初學觀心時,知一切世間出世間諸數量法,皆悉從心出,離心之外,更無一法,是則數一切法,皆悉約心故數,當知心者,即是數門。
站在這個心源的角度說六妙門,是與前面所說的七種六妙門完全不同。爲甚麼呢
譬如說修行的人初步學修觀心的時候,就已經理悟到一切世間與出世間的所有數量法則,都完全從心念上發生的,離開心念的作用以外,絕對沒有一個數量法則的實存。這樣明白以後,當觀心的時候,就在用心數法的當下,完全依據心的功能 而進行的,所以不被數法所轉,念念數法而念念反照心源,直入性海。應當知道,這個觀心數法的心的本身就是數門,並非心外有數,而是即心即數,數是末心是本,當數到窮盡心源的時候,心與數二者當體空寂,徹見無生的本來面目。
複次,行者當觀心時,知一切數量之法,悉隨心王,若無心王,即無心數,心王動故,心數亦動,譬如百官臣民,悉皆隨順大王,一切諸數量法依隨心王,亦複如是。如是觀時,即知心是隨門。
再進一層從數門的觀心到隨門的觀心。修行的人正當觀心的時候,了知一切善 惡等數量之法,是心所擁有的成分,它們的數量的變化,都完全隨順心王——心的覺知明了顯現的功能而起作用,假如沒有心王,也就沒有心的數量之法。心王動轉的緣故,心數法也必然隨之而動。心王如被境所遷,出現分別妄動時,心數也屬於虛妄的變化;假如心王空明無礙,湛然清淨,雖然應機而動,則依然不離本位,而變化無量,此時用即體,體即用,是二而不二的。造就好像百官大臣與老百姓,都要隨順一國之王。一切的數量法依賴與隨順心王也是一樣。這樣觀心的睜候,就悟知心是隨門。
複次,行者當觀心時,知心性常寂,即諸法亦寂。寂故不念,不念故即不動,不動故即名止也。當知心者,即是止門。
再深入下去,當修觀的人正在觀心的時候,悟知心性本來常寂,從來沒有生滅動轉,外息於境相,內空於分別,領悟了寂性的靈明本來如此。因此,進而了達一切諸法也當體空寂,心空一切萬法都隨之歸於寂。因爲悟知常寂的心性的緣故,所以時時離分別攀緣之念,而不起妄想執著。因爲時時處處都不起妄心的護念工夫,所以證入了不動的境界,而這時的心性空寂而不動,正是觀心所達到的體真止。所以應當知道,這個心的當下也就是止門。
複次,行者當觀心時,覺了心性猶如虛空,無名無相,一切語言道斷,開無明藏,見真實性,於一切諸法得無著慧。當知心者,即是觀門。
觀心進入了空寂的境地,只要不住在空相上,而以觀照的智慧,體悟如空的本源,當到了空相頓脫之時,心性的真如本來面目刹那顯現,于是覺了這個心性的廣大圓明就如太虛空,在此非空的空中沒有名字概念,也沒有任何相貌與狀態,一切的語言所起的邏輯思維徹底斷除,打開了無明覆蓋住的如來寶藏,見證了真實的靈明妙性,從此在一切法中,證得無著的妙慧,任其來去生滅,一切變化,心中了然不生法見,不住法用。這樣的體悟實證了心的真實性,也就是心所本具的觀門。
複次,行者當觀心時,既不得所觀之心,亦不得能觀之智,爾時,心如虛空,無所依倚,以無著妙慧,雖不見諸法,而還通過一切諸法,分別顯示,入諸法界無所缺減,普現色身,垂形九道,入變通藏,集諸善根,回向菩提,莊嚴佛道。當知心者,即是還門。
修觀到了能所雙亡,觀智與觀心同時脫落,已經悟入真如妙性,這時心好像虛空一樣,雖靈知不昧,而了無一物可得,十方叁際,當體無待,因此,沒有任何依賴與倚托。這樣,無著的妙慧即體起照,妙明無方,雖然不見諸法——無能所對立的知見去了解或體悟法界,但是還能夠以廣大無邊的真心而行變化莫測的幻智去通達一切諸法,種種分別,頭頭顯示,深入到一切法界之中——聖凡、心物、善惡等一切現象與法體裏面,沒有一絲一毫的缺乏與減少。並能在一切法界的差別緣上,普遍地顯現名類色身,如空中的月亮一般,將投影入于一切水中,所以能夠慈悲垂示種種類形以度九道的衆生。證入神變與神通的如幻叁昧功德法藏,廣集一切善根,回向菩提,莊嚴佛道。象這樣的心觀自然的啓用,就是從體返用的如幻還門。
複次,行者當觀心時,雖不得心及諸法,而能了了分別一切諸法;雖分別一切諸法,不著一切法,成就一切法,不染一切法,「以自性清淨,從本以來,不爲無明惑倒之所染故。」故經雲:「心不染煩惱,煩惱不染心。」行者通達自性清淨心故,入於垢法,不爲垢法所染,故名爲淨。當知心者,即是淨門。
這一段講的是觀心六妙門的最高層次的境界,也就是證入真如平等一際,圓明清淨的法身妙體。
當行者觀心的時候,「雖不得心及諸法」,即是真空寂滅的全體,「而能了了分別一切諸法」,就是朗照萬法的大用。
分別一切法,又不執著一切法,是第一層次上的無礙力——智見無礙;成就一切法的事業妙用,又不染汙一切事用的境界,是第二層次的無礙妙用。這是真正從性體而起隨應的神通妙能,所以《起信論》說:「以自性清淨故,從本以來,不爲無明惑倒之所染故。」無明惑倒既不能染汙;那麼,無明即明,當體不二,無修無證,妙明自然。因此,佛在經中說:「心不染煩惱,煩惱不染心。」這是指證悟真如心的人,一切不二,無有相待的障礙,所以心體與煩惱,平等一如,如水入水,無非法性全體大用。
修行的人通達了性的清淨心,一一透過,一淨一切清淨,因此之故,妙明心用人於一切垢汙的事物中,也絕對不會被垢汙法所染著,所以一切無礙稱爲清淨。這樣的觀心證性,就是淨門的功德。
如是六門,不由次第,直觀心性,即便具足也。
這說明在表述觀心六妙門的時候,因爲所依據的是六妙法義,的確似乎有次第與層次,但在觀心人性之實修中,門門可證,法法即心,沒有次第與層次性的分別執著,所以只要直接地觀照心性,也就自然具足了六門中的所有法驗與悟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