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二章 六妙門講義 第八講 旋轉啓用的六妙門

  第八講 旋轉啓用的六妙門

  此講闡釋聖道漸修菩薩在初見佛性之後,從空出假,起旋陀羅尼,廣觀即相無相的世出世間的一切妙境,開發無盡妙智,成就利樂一切衆生的慈悲化導之法。

  要起旋轉之行,菩薩先須悟證真空理性,即根塵迥脫的離知真境(奢摩他),然後方可在絕待法性上起旋轉出假的廣觀諸法的妙用(毗婆舍那)。證悟真空理體是根本智,但不同於二乘的偏空。啓開出假妙觀的是差別智,如善財童子五十叁參,即是廣開差別智的法門。

  次釋第七旋轉六妙門。

  接下來再闱釋旋轉六妙門的觀修方法。旋轉是形容菩薩以中道正智爲中軸,以空中起旋轉爲妙用,以從小旋轉到廣大無際之旋轉爲成就,無論大圈或小圈的旋,都不離中軸,同時也是自成圓融的整體,因此,又稱爲旋陀羅尼,因爲旋轉妙假能總一切法,持無量義故。

  上來所說六妙門,悉是共行,與凡夫二乘共故。今此旋轉六妙門者,唯獨菩薩所行,不與聲聞緣覺共,況諸凡夫。

  以上所述的六妙門是共行法,無論何種根性之人均可依之修學。而現在所闡釋的六妙門是純粹的菩薩法,所以又稱「不共」之法。

  所以者何

  前六通別六妙門觀中說,名從假入空觀,得慧眼一切智。

  慧眼一切智,是二乘菩薩共法。今明從空出假旋轉六妙門,即是法眼道種智。法眼道種智,不與聲聞、辟支佛共。

  爲甚麼說旋轉門不與二乘與凡夫共呢

  在前一講中的通別妙門中,是從因緣假有之法體入真空之觀,證得慧眼一切智,即悟證人生宇宙性空之智,此智是二乘菩薩的共般若法。不過,二乘證智後便沈空滯寂,不起妙假;菩薩則不住此空,而出妙觀,成就法眼道種智。所以,菩薩從體起用的觀智與滅身滅的滯體無用的二乘就完全不同了。

  雲何菩薩於數息道中,修從空出假觀,起旋轉出一切諸行功德相

  所謂菩薩行者當數息時,當發大誓願憐愍衆生,雖知條生畢竟空,而欲成就衆生,淨佛國土,盡未來際。

  怎樣是菩薩在「空」的體悟中起妙假之行

  菩薩在發心修數息之前,先應立大誓願,效法普賢、觀音、地藏、文殊諸大菩薩的大行、大智、大悲、大願,雖知衆生畢竟空,但於空中建立一切利樂衆生、莊嚴國土的度生事業,因此弘誓大願,盡未來際而無盡,引導行者深人種智,開悟迷情。

  作是願已,即當了所數息,不生不滅,其性空寂,即息是空,非息滅空,息性自空。息即是空,空即是息,離空無息,離息無空,一切諸法亦複如是。

  願爲諸行之王,故發願之後即導入正行。菩薩起數息行時,即以所體悟的真空爲妙觀之智,去照了息相的不生滅性,因息性空寂故,所以息空不二,不必離息外,尋覓一個空性。因此,是當體即空的般若妙觀,觀息如此,觀一切諸法也是如此。正如《心經》所雲:「空不異色,色不異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那麼,這個「色」,不但可以代表「息」,也可以概指一切的萬法。因此,以空假不二的觀智去照了萬法,則處處即呈現中道的現量之境。

  息空故,非真非假;非世間非出世間。求息不得息與非息,而亦成就息念。其所成就息念,如夢如幻,如響如化。雖無實事可得,而亦分別幻化所作事。菩薩了息亦複如是,雖無息性可得,而亦成就息念,從一至十,了了分明,深心分別,如幻息相。以有無性如幻息故,即有無性世間出世間法。

  菩薩了悟息性本空之故,所以其中無真無假,也非世出世法,也沒有息與非息的兩邊分別。雖然悟假相而即空,但不妨從即空中出於妙假,成就如幻如化的息念乃至世出世一切諸法。

  這顯示了見性之人,並不是住在體上,而應隨緣起用。在隨緣中,體悟幻化之相,而假而空,見相而即見性,如此性相不離,空有不二,時時即用而空,即空則用,菩薩的旋轉妙用,就可以得到開發。

  所以者何

  無明顛倒,不知息性空故,妄計有息,即生人、法執著愛見諸行,故名世間。因有息故,即有陰、界、入等世間苦樂之果。當知息雖空,亦能成辦一切世間善惡因果,二十五有諸生死事。

  這一段闡釋空中出生世間妄業因果相的原理。衆生迷了本空之理,而成無明顛倒的惑障,所以有人執法執及愛見的種種行爲,這世間造作之因力。執著有息的實在性,即受惑於陰、界、入的苦報。這是世間的果上之受。因此,可知息性雖空,但迷此本空之性,也能形成世間的善惡因果與叁界的二十五有的生死輪迥之事。

  複次,息相空中,雖無出世間相,而非不因息分別出世間法。所以者何

  不知息相空故,即無明不了,造世間業。知息空無所有故,即無無明妄執,一切諸結煩惱無所從生,是名出世間因。因滅故,得離後世世間二十五有等果,名出世間果。能出世間顛倒因果法故,是名出世間法。

  再就出世間而言,在息相本空之中,雖然沒有出世間相,但並非不能在息上分別出世間法。分別出世間的因果之法,即:

  一、悟知息空不二的正慧,能了無明妄執,不再造世間妄業,就是出世間因。

  二、因滅故果滅,本具的自性莊嚴妙德自然呈現,這即是出世間果。

  總之,所謂出世間法,就是離世間的顛倒而已!

  於出世間真正法中,亦有因果。因者,知息空正智慧,爲出世間因,妄計息中人我無明顛倒及苦果滅故,名爲出世間果。故知菩薩觀息非息,雖不得世間出世間,亦能分別世間及出世間。

  世間與出世間只是一念之差——迷與悟,正如手掌的正與反一樣,其本質並非兩樣東西。所以菩薩行者,以息空不二的正智慧去照了世間,既不被假幻的相所迷,同時也能分別世間出世間法。如此才真正體現了世出世法不二的中道精神。

  複次,菩薩觀息性空時,不得四谛,而亦通達四谛。所以者何

  如上所說,世間果者,即是苦谛;世間因者,即是集谛:出世間果者,即是滅谛;出世間因者,即是道谛。故觀於息相(舊木刻本作"想"),不見四谛,而能了了分別四谛,爲聲聞衆生廣演分別。

  菩薩爲了度聲聞乘人,雖然不落小乘知見,也能在息空不二的正慧中,通達四谛之理,廣演世出世法的因因果果。

  複次,菩薩了息空中,不見十二因緣,而亦通達十二因緣。所以者何

  過去息性空無所有,妄見有息,而生種種顛倒分別,起諸煩惱,故名無明。無明因緣,則有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憂悲苦惱等,輪轉不息,皆由不了息如虛空無所有故。若知息空寂,即破無明。無明滅故,則十二因緣皆滅。菩薩如是了息非息,雖不得十二因緣,亦能了了通達十二因緣,爲求緣覺乘人廣演分別。

  菩薩在了息非息中,雖不落緣覺乘的知見,但也能隨其正慧,旋轉起十二因緣的觀照,了達無明空一切皆滅的原理,以此來爲求緣覺乘的行者,廣演分別緣覺之複次,菩薩了息無性,爾時,尚不見有息,何況於息道中見有六蔽及六度法

  雖於息性中不見六蔽及六度法,而亦了了通達六蔽、六度。

  菩薩不但度聲聞觀四谛,度緣覺觀十二因緣,而且爲度菩薩及轉化自身的蔽障而觀六度之法。六度與六蔽法數如下:

  一、以布施度怪貪蔽。

  二、以持戒度毀犯蔽。

  叁、以忍辱度嗔恚蔽。

  四、以精進度懈怠蔽。

  五、以禅定度散亂蔽。

  六、以般若度愚癡蔽。

  所以者何

  行者當數息時,即自了知若於非息之中,而見息者,是必定成就悭貪蔽法。

  初述悭念的生起原因。

  悭有四種:一者悭惜財物,見息中有我,爲我生悭故。二者悭身,於息中起身見故,叁者悭命,於息中不了,計有命故。四者悭法,於息中不了,即起見執法心生故。

  因爲以息爲實有故,於是就引生出悭財、悭身、悭命、怪法四種悭貪心理。便障礙施財、身、命、法的人生美德。

  行者爲破壞如是悭蔽惡法故,修四種檀波羅蜜:一者知息空非我,離息亦無我,既不得我,聚諸財物,何所資給

  爾時,貪財之心即便自息。

  舍諸珍寶,如棄涕唾。當知了達息性,即是財施檀波羅蜜。

  隆既有四種,菩薩破悭的方便也有四種觀法來作對治。第一是觀息空無我來破悭財主,完成財施檀波羅蜜。

  複次,菩薩知無身性,息等諸法不名爲身,離息等法亦無別身。爾時,知身非身,即破悭身之執。既不悭於身,即能以身爲奴仆給使,如法施與前人。當知了知息非息,即能具足成就舍身檀波羅蜜。

  第二以知身非息,了息非息來對治悭貪身體的執著,成就舍身波羅蜜。

  複次,行者若能了息性空,不見即息是命,離息有命。既不得命,破悭命心。爾時,即能舍命,給施衆生,心無驚畏。當知了達息空,即能具足舍命檀波羅蜜。

  第叁以息性空而不見息與離息有命來對治悭貪生命,成就舍命波羅蜜。

  複次,行者若達息空,即不見陰、入、界等諸法,亦不見世間出世間種種法相,爲破衆生種種橫計,迷執諸*輪回六趣,故有所說,而實無說無示,以聽者無聞無得故。是時雖行法施,不執法施,於恩於彼,而利一切。譬如大地,虛空日月,利益世間,而無心於物,不求恩報。菩薩達息性空,行平等法施檀波羅蜜,利益衆生,亦複如是。

  第四種以能說之人,所受之人以及中間所說之法,一皆空來對治種種法執,成就法施檀波羅蜜。

  當知菩薩知息性空,不得悭度,而能了了分別悭度,以不可得故,知息陸空,具足屍羅、孱提、毗黎耶、禅那、般若波羅蜜,亦複如是。

  菩薩雖了知蔽度之法本來性空,但在空中也能了了分別蔽度;以方便利他自利,成就波羅蜜故。其余五度也是如此,在息性空中具足旋轉法用。

  是中應一一廣旋轉諸波羅蜜相,爲求佛道善男子、善女人,開示分別。是即略說,於數息門中,修旋轉陀羅尼菩薩所行無礙方便。

  菩薩在妙假觀中,應當一一廣泛地旋轉一切波羅蜜的行相,不但自己成就大行,同時也是替一切求佛道的因地菩薩,開示分別種種行相,使之方便悟入。

  以上是菩薩在數息門中修旋轉法的無礙方便之旨。

  菩薩若入是門,直說數息調心,窮劫不盡、況複於隨、止、觀、還、淨等,種種諸禅、智慧、神通、四辯、力無所畏、諸地行願、一切種智、無盡一切功德,旋轉分別,而可盡乎!

  菩薩的旋轉無盡法門,一是要悟證性空之理,念念與此理相應,使法法不離目前。二是要廣研菩薩漸次法門,如《華嚴經》、《楞嚴經》、《勝鬉經》、《維摩诘經》、《大智度論》、《大乘菩提道次第論》等,以廣開差別道種智。叁是要在隨衆生隨中,方便教化衆生,識衆生機,施相應法,並於其中不取不舍,處處體現不二的中道正慧。菩薩要在一切處如此曆練,不舍衆生,方能成就無上佛道

  

  

《第二章 六妙門講義 第八講 旋轉啓用的六妙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