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講 相互融攝的六妙門
障除理顯的原理與六妙門除障方法已如上述。修六妙門者應針對自己目前最明顯的障惑進行對治,不可無的放矢,否則就發生不了對治的作用。並且,對治之法一定要堅持到障除理顯爲止,如障惑未除,中途又改換他法,則會前功盡棄,也起不了對治的作用。
接下來是講解相攝六妙門。
智者大師提示習禅者到了相當純熟時,應了解契會法法相攝融通的道理,以便於從差別互不相融的法上解放出來,因而使法不再有負擔感。由此,行者只要善巧安心於六妙門法中的任何一門,都可以赅括其余五門的功用。透過此意,也就可以融攝整個佛法。所以相攝六妙門是從博返約,從一顯多的特別妙修之法。
次釋第五相攝六妙門。
智者大師在闡釋了對治六妙門之後,在法門的運用上,就自然而然地要進一層 論述其中最微妙最圓活的相攝之法了。
相攝就是法與法之間具有相互融攝的內在聯系。因此,行者只要熟悉了六妙門 的各種功用特徵,便可以在修一法時,體現了其余諸法的功用。這樣六妙門就形成了叁十六妙門之法了。
夫六妙門相攝,近論則有二種,遠尋則有多途。何等爲二
一者六門自體相攝;二者巧修六門出生勝進相攝。
有關六妙門的相攝之義,從淺近的方法論上來講,就有自體與勝進的二種。如依佛法深廣無量來尋其妙用之義,則有許多途徑。現僅就淺近的方法論來闡釋。第一從單純法義上是自體相攝義;第二從行者巧修出生的體驗來講,則是勝進相攝義。_
雲何名自體相攝
行者修六門時,於一數息中,任運自攝隨、止、觀、還、淨等五法。
怎樣叫做法自體相攝呢
行者在修六妙門時,從一個數息法中,就可以任其功行的推進而赅攝以下五門的功能。
所以者何
如行者善調心數息之時,即體是數門。心依隨息而數故,即攝隨門。息諸攀緣製心在數故,即攝止門。分別知心數法及息了了分明故,即攝觀門。若心動散、攀緣五欲,悉是虛诳,心不受著,錄心還歸數息故,即攝還門。攝數息時,無有五蓋及諸粗煩垢,身心寂然,即攝淨門。當知於數息中即有六門,隨、止、觀、還、淨等,一心皆攝六門,此則六六叁十六妙門。
爲甚麼說一門中具五門功能呢
譬如習禅者在用功時,因善於調心而進行數息的時候,此所修之法的本質,就是數息法門。正在數息之時,心念能隨順出入的呼吸,而從一至十地數,就是赅攝了隨息法門的功能。如果把心念製止在數息上,停息了所有的攀緣的念頭,就赅攝了止門的功能。如果以能觀之心,去分別了知心念在數字的循序過程,及息道的出入之相,都能二了了分明,觀照不謬,那麼就赅攝了觀心門的功能。假如正在數息時,心念散亂不止,攀緣於五欲的妄境時,覺知都是虛诳之法,心中不受其塵,不著其味,並把心念收攝起來,反歸於數息法中,如此便赅攝了還門的功能。攝心在數息時,心淨如虛,不再有五蓋(貪、嗔、睡眠、掉悔、疑)以及諸多的粗煩的垢染,身心是湛然寂然,平等無住,那麼此時就已攝人了淨門的妙德了。由此可知,在數息一法中就具有六門的功能。其余的隨、止、觀、還、淨等,也同樣具備另外的五門的功用,這樣就形成了六六叁十六門的妙用之法。
上來雖複種種運用不同,悉有今意。若不分別,行人不知。此則略說六妙門自體相攝,一中具六相也。
以上各章雖然在運用上各個不同,但每叁早中也都有現在所說的相攝之義。由於各人的體驗不同,所以如果不把此義特別指陳,恐怕行道者不明白,那就不能靈活運用妙門了。這裹是略說六妙門自體相攝法義內一中具備六種功能的意義。
複次二石何名巧修六妙門,出生勝進相攝相
行者於初調心數息,從一至十,心不分散,是名數門。
那麼怎樣叫做巧修六妙門出生勝進相攝的功能呢
行道者在初步調適心意安穩地從一至十地數息時,達到了心不分散的地步,造就是數門的起修。
當數息時,靜心善巧,既知息初入,中間經遊至處,乃至入已還出,亦如是。心悉覺知,依隨不亂。亦成就數法,從一至十,是則數中成就隨門。
當進入安穩的數息時,因爲心既明靜而又善巧,那麼就能了知息相鼻端初入,中間經曆呼吸道直入臍下,然後再呼出。心裏在數息的同時,對於呼吸的出入能夠覺知明照,依隨著出入而不生亂心。這樣就在數息法中成就了隨息法門。
複次,行者當數息時,細心善巧,製心緣數法及息,不令細微覺觀得起,刹那異念分別不生,是則於數中成就止門。
其次,當行者在數息時,因爲運用細心中的善巧之故,能把心念製止在數字循序及息相上,不使之生起細微的覺觀妄念,並連刹那的短暫異念(漂離數輿息的任何念頭)的分別也不讓出現,這樣巧修,就在數息法中成就了止門功能。
複次,行者當數息時,成就息念巧慧方便,用靜鑒之心,照息生滅,兼知身分刹那思想,陰入界法,如雲如影,空無自性,不得人法。是時於數息中成就息念巧慧觀門。
再進一步,行者正當在數息之時,成就了妄念停息的禅境,巧妙的觀慧方便自然地流露了出來,此時應用靜止如明鏡般的心地去照了息相的生生滅滅,同時也應覺知身體內刹那思想的變化,以及五陰、十二入、十八界之法,都如同天上飄浮的雲與物體的影子一般,空無自性,由此證知人與法都不可得。觀照到證知不可得時,就在數息中成就了觀心門的功能。
複次,行者當數息時,非但成就觀智,識前法虛假,亦複善巧覺了觀照之心,無有自性,虛诳不實,離知覺想。是則於數息中成就還門。
觀心成就之後,正當數息這時,不但觀智曆曆在前,明照心眼前的諸法虛假不真,同時更進一層善巧覺了觀照之心,也沒有自性,同樣的虛诳不實,於是離知覺的妄想,契入心的源頭。這樣就在數息中成就了還門的功能。
複次,行者當數息時,非但不得所觀能觀,以慧方便,亦不得無能觀所觀,以本淨法性,如虛空不可分別故。爾時,行者心同法性,寂然不動。是則於數息中成就淨門。
到了最後一步時,行者正在數息境中,不但能所相對之觀心不可得,因爲用本具妙慧的方便起用故,也不執著於無能觀所觀的空無一邊。所以證知本來清淨的法性,猶如虛空之寂然無爲,而不可分別。修到此時,行者之心完全契證於法性,寂寂然而不可動搖。這就是在數息中成就了淨門的功能。
以五門莊嚴數息,隨、止、觀、還、淨,皆亦如是,今不別說。此則六六叁十六,亦名叁十六妙門。行者若能如是善巧修習六妙門者,當知必得種種諸深禅定智慧,入叁乘涅槃也。
如果行者能領悟勝進相攝的法義,去進行善巧地修習六妙門,如實去體驗契證,不限次第,不執一法,靈活運用,久久必能證得種種深禅定與智慧功能,最後究竟時,則證入叁乘的涅槃之果位。
相攝六妙門是融通法用上的極點,所以只有到了純熟之後方可運用。初心由於對法門的不熟悉,修此法反而易分心。其次,依此法證得禅定與智慧,如果未得真正解脫與大成就,仍不可停滯在此法上而以爲究竟,故還須開啓正慧,明解聖道妙法,方有助於迅速成就道業,圓滿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