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講 通修別證的六妙門
這一講是六妙法門的漸修聖道部分的第一層次。內容屬於通別門,它闡釋了凡夫、外道、聲聞、緣覺、菩薩的五種性質之行者,在通修六妙門時的差別功用,以此使行者明了聖道行的可尊可貴。第二層次旋轉門,專就菩薩體悟真空之後如何旋轉緣起妙有的善巧功用。
這二門主要是對適合於漸修聖道之人而設立的,因此,不厭其煩地層層闡釋,使行者每行一步都有法可依,而且在心行上,均可對照其層次。
前面幾講論述的都是通法,即沒有特別闡述行者個性的差異因素,所以僅是方法性的。在這一講裏,智者大師爲了引導行人明確不同的理論、見地、根性在修同一法時所産生的迥然殊別的結果,因而使人放棄凡夫、外道及二乘的知見與功理,一心尋求菩薩道的真實大法。
次釋第六通別六妙門。
接下來就要詳細地闡釋通別門的意義。通有共同的、相通的含義,別則是差異的,特別的意思。
所以言通別六門者,凡夫、外道、二乘(聲聞、緣凳)、菩薩,通觀數息一法,而解慧不同,是故證涅槃殊別,隨、止、觀、還、淨,亦複如是。
就具體而言,凡夫、外道、聲聞、緣覺、菩薩的五種類型的修學者,雖然都共同地觀修數息一法,但是對法以及對於人生的認識不一樣,下手做工夫時所起的效益也就有很大的差別,所以在結果的「證」上,就完全不同。
除數息法以外,其余的隨、止、觀、還、淨的五門也一樣。不但如此,一切佛法,乃至人生世間的一切法都是這樣,由不同的人生觀去實踐時,其結果也必然地完全不同。因此,修學六妙門,應注意佛法真理的熏陶,日積月累,使我們從無明妄執中解脫出來,重現人生的真實面目,開創新生命的一片嶄新天地!
所以者何
凡夫鈍根行者,當數息時,唯知從一至十,令心安定。欲望此入禅,受諸快樂。是名於數息中而起魔業,以貪生死故。
那麼,凡夫的行相會是怎樣呢
凡夫因爲根性極鈍,沒有智慧去透視人生,所以在不明了人生真相的情況下,認爲身體、壽命、感受、占有是人生最重要組成部分,所以當他修數息以及其他一切功法時,只是希望心念安定舒服,身體健康、壽命延長,並希望得到禅定的快樂。集中一點講,就是通過練功,占有屬於「我」的生命,並盡可能地得到樂趣與享受。因爲凡夫修法的動機是「占有」,那麼,必然地以「我執一、「我念」、「我愛」、「我有」等爲核心地去練功,如此之修學正是造煩惱之因,所起的也無非是魔業。其主要原因,就是把虛妄的生命當做實有,所以貪心不止,煩惱不斷,其結果不免流浪生死。
目前氣功界這一現象極爲普遍,除了氣功師錯亂的引導外,不過按照「人」的觀點,並不足爲害,只是功到深處時,難免要出偏。但是少數佛教徒,卻不務正業,又去修一些氣功或專搞身體的法門,其動機、其見地,豈非又落入凡夫的迷執之中
重操已將舍棄的虛妄法,實在可惜!
複次,如利根外道,見心猛盛,見因緣故。當數息時,非但調心數息,從一至十,欲求禅定。亦能分別現在有息無息,亦有亦無,非有非無;過去息如去不如去,亦如去亦不如去,非如去非不如去;未來息有邊無邊,亦有邊亦無邊,非有邊非無邊;現在息有常耶
無常耶
亦常亦無常耶
非常非無常耶
及心亦爾。隨心所見,計以爲實,謂他所說,悉爲妄語。
所謂外道,一般指不修佛法正道,不悟心外無法的修道者。這一類人除對人生有一定程度的妄執外,更重要的是「見心」極其「猛盛」。所以往往在坐禅中沿著主客相對的思惟習慣去探索人生宇宙的規律,所得的結論,也往往因人而異。在印度就有外道六師、十叁外道、二十外道、叁十外道,以及九十五種外道等不同,他們計著所思惟的「時」、「五大」、「相應」、「壽者」、「因中有果」等觀點爲人生宇宙的真理,但均迷緣起性空的根本谛理,所以在因果、心物等問題上,就産生了謬解,走向虛妄的修道之路,而不得真正解脫。
這一段旨在顯明外道修數息法時的一般的特征。即他在數息功行中,要分別息的有或無,非有非無等存在與不存在之間的種種相狀。或者是思惟息相的過去、現在、未來等時間性的流變問題,以求息的真實與否。再或尋求息的空間的邊際問題與息的永恒性與暫時性問題,以期通過對息的尋索,把握人生宇宙的真實相。並以自己的領悟爲真理而排斥異說,否定非我。
是人不了息相,隨妄見分別,即是數息戲論,四邊火燒。生煩惱處,長夜貪著邪見,造諸邪行,斷滅善根,不會無心,心行理外,故名外道。
因爲外道不明了息相乃至人生宇宙的一切事物,都不過是緣起的假相,不明了緣起性空,卻反而在假相上起妄見分別,欲求得真實的谛理,這就落于戲論之法,雖然在哲理的空、有、亦空亦有、非空非有等角度去探索,卻都是違背中道真谛的妄想顛倒。所以由於妄見猛利就不能真正安心,在生死長夜之中,貪著自以爲是真理的邪見,由此帶領徒衆,廣造一切邪行,迷惑自他,斷失善根。究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因爲以妄心取妄境,能所不泯,不會無心之道,所以心念流行在無生的真理之外,如其所行,即名爲外道。
現代的宗教界與氣功界,不悟緣起性空之道,不發出離之心,不起慈悲之願,而進行的以「妄見」爲根據的一切功行,如信息論、特異功能論、神佑論、氣理論、遙感論等,都屬於現代外道之行,其最終不可能得到真實的開智慧,獲解脫的勝果。
如是二人,鈍利雖殊,叁界生死,輪回無別。
以上凡夫與外道的二種修禅之人,雖然在根機上有鈍與利的差異,但因爲沒有出離心與慈悲正智心,所以以貪著生命爲因,所得之果也就難免是生死輪回不已的。_複次,雲何名爲聲聞數息相
行者欲速出叁界,自求涅槃故,修數息以調其心。爾時,於數息中不離四谛正觀。
在出世間的聖道修行中,以聲聞爲初,緣覺爲中,菩薩爲後,那麼怎樣是聲聞乘人在數息時的行相呢
行者如果看破五欲世間的罪惡與痛苦,對於人生世間的一切有爲事業,不再抱積極態度,心如冰雪,惟在心中一意地尋求速出叁界的道法,因爲發心之量不大,所以惟求自了,不樂度他。這樣的行者在修數息等法時,總以四谛觀法貫徹始終,即厭苦斷集,慕滅修道。
雲何於數息中觀四真谛
行者知息依身,身依心,叁事和合,名陰界入。陰界入者,即是苦也。
那麼怎樣在數息中體現四種真谛的觀修呢
首先行者在息中明了苦谛之智:呼吸是依賴於身體而存在,身體又依賴心識而運動。息與身屬於「色蘊」,一念之心分具「受、想、行、識」的四蘊,故知在叁事和合之中具備五蘊。其次,身中六根與思想等所對六塵爲十二入法;其中各具眼界乃至意識界而成十八界。
這五陰、十八界、十二入,就是生死的苦報,叁苦、八苦無不依此而受,所以可以在息、身、心的叁事和合中,明了苦谛。
若人貪著陰界入法,乃至隨逐見心,分別陰界入法,即名爲集。
苦是果,集是因。明了苦之緣起根源即是斷集之智。
如果行者在陰界人的苦報之中,起心貪著,以此爲實,並造種種煩惱惑業(凡失),乃至於隨逐妄見之心,分別陰、界、入法的妄相,起錯謬邪見,廣行顛倒(外道),都是世間苦果的集起的因業。
若能達息真性,即能知苦無生,不起四受,四行不生,即鈍使利使,諸煩惱結,寂然不起,故名爲滅。
如果行者能了達息相的真性證得了不生不滅的真性本空之理,就能證知苦本無生,因爲無生故,所以在一切境中不起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乃至寂滅受。集谛中的因、集、生、緣的四煩惱行也不再生起,即遠塵離垢,貪、嗔、癡、慢、疑的五鈍使,與身、邊、見、戒、邪的五利使等一切煩惱結使,也寂然空淨,不再有生發之條件。如此所證的解脫無生的聖德,稱之爲滅谛涅槃。
知苦正慧,能通理無壅,故名爲道。
能觀知苦的正確的智慧,並能透過諸法而通達於真理,無壅無塞,解脫煩惱,開顯勝智,如此之正慧之觀照,就是道谛的功用。
若能如是數息,通達四谛,當知是人必定得聲聞道,畢故不造新。
假如行者能夠這樣去運心數息,於數息法中通達四谛之理,必定可以證得聲聞之道,成阿羅漢果。叁界的煩惱惑業畢竟寂滅故,所以不再造五欲諸業,也就不落生死後有,於是於生死中得自在。
複次,雲何於數息中入緣覺道
行者求自然慧,樂獨善寂,深知諸法因緣。
怎樣在數息法門中證入緣覺道呢
如果行者的發心是要尋求不由師教而獲得體悟的自然之智慧,因此,樂於自我獨處的反思觀照,領悟人生的真理,並能善於在寂然無爲的心中,消泯塵世的煩惱,呈現心地的清淨之境。由此而透徹地悟知一切人生萬法的生滅因緣,從而把握了諸法的根源與發展的規律。
當數息時,即知數息之念,即是有支,有緣取,取緣愛,愛緣受,受緣觸,觸緣六入,六入緣名色,名色緣識,識緣行,行緣無明。
基於以上的前提,緣覺乘的行者當他進行數息的時候,就能了知數息的念頭就是「有支」——不斷地運心攀緣息的出入之相。而這「有」是因爲「取」支的趨向與造作而形成,因此,「有」是緣於「取」而來。但這「取」並非憑空而生,乃是,出於對息相及息法的功用、感覺等的愛的動機所造成。因此,「愛」是形成「取」的動因。然而「愛」的緣成是由於對息法、息相、息用等的概念、感受等的領納作用。而「受」是來源於六根對於息等六塵的接觸——相互間的反映作用。而這種反映之觸,則源於六根的功能——能看、能嗅的直覺功能。再進一步深入,這六根的功能,無一不是植根於肉體與精神的存在——名色;而名色如果沒有「識」的不斷相續執持與維系作用,也斷斷不會保持自我。但「識」的主體也並非永恒的「自我」,它不過是業的因果流現的一種持續妄力而已,所以離開了業行,也不可能有「識一的…
《第二章 六妙門講義 第七講 通修別證的六妙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