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二章 六妙門講義 第七講 通修別證的六妙門▪P2

  ..續本文上一頁主體意識的存在。而這「業行」是不是永恒的固有的東西

  究其業行之源,原來最後的罪惡之首,即業行的策動者是無始以來的「無明」。「無明」雖有許多層次的解釋,綜而論之,凡是衆生不了緣起性空的真理,惑於身心與世界,以爲實有而取相造業的妄認妄知皆屬無明。

  當緣覺行者追尋到了無明之源,就知道,只要脫出無明這覆蓋,那麼,一切生死煩惱,就會不斷而自斷了。所以緣覺觀十二因緣,其根機比聲聞觀四谛要利些,因爲更直接故。

  複觀此息念之有,名善「有一爲業。有善因緣,必定能感未來世人天「受」。「受」因緣故,必有老死憂悲苦惱,叁世因緣,生死無際,輪轉不息。本無有生,亦無有死,不善思惟心行所造。

  再觀這現前一念攀緣於息相的有爲之作,雖然這「有」是善業的造作,但因爲有造作之善因與善緣,則必定能在果報上感得未來之世的或人或天的「受」。有了果報之受,則必定有生死與憂悲苦惱的存在。因此,從現前一念的善有緣息之心的因因果果而推知,叁世的流轉因緣,的確是「生死無際,輪轉不息」。而萬法的本性,原本沒有生死可得,一切的報與受,都是妄心出流;著相造業的「不善思惟心行所造。」如能逆轉因緣,截斷無明妄業,打開本淨妙性,則當下即得解脫自在!

  若知無明體性,本自不有,妄想因緣,和合而生。無所有故,假名無明。無明尚爾,亦不可得,當知行等諸因緣法,皆無根本。既無行等因緣,豈有今之數息之實

  爾時,行者深知數息屬因緣,空無自性,不受不著,不念不分別,心如虛空,寂然不動,豁然無漏心生,成緣覺道。

  假如行者從正思惟的觀照中,體知了無明的體性,就如空中的雲層一樣,本來就不是真實之有,只因無始以來的妄想因緣——即受、愛、取、有等和合而産生。如今這虛妄的無明,因是有而非有,所以借「無明」的假名以名之。無明尚且是虛妄不實之物,那麼由無明緣起的行等因緣之法,更都是妄業流轉之假相,均沒有一個實在的根本之體。既然沒有行等因緣的流變之真,那麼,豈有現前一念的數息的實存

  當行者體知了因緣的真理時,就深透地悟明了數息之法屬於一時的因緣,而因緣本空,息、身、心叁者,均無自性。既知無有自性,則正在數息之時,不再領納息相的種種反映,也不住著於心息之間的過程。既不起能念所念的對待,也不分別心息相交的微細流注。如此心無依倚之際,猶如虛空,內不住心,外不住境,於是契入寂然不動的心體,豁然之間,本性的真無漏之心智頓時現前,於是便成就了緣覺之道,得辟支佛果。

  複次,雲何名爲菩薩數息相

  行者爲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

  智、如來知見、力無所畏、愍念安樂無量衆生,故修數息。欲因此法門入一切種智。

  上面已經闡釋了凡夫、外道、聲聞與緣覺的四層修數息時所表現出來的動機、知見及過程與結果。而論這四層的目的,就是使行者趨人菩薩乘,因爲菩薩乘在各個方面都具有以上四層所不能達到的特殊微妙的功德。

  那麼怎樣是菩薩修數息的行相呢

  菩薩行者最初的動機,爲了尋求最究竟的人生目標,所以爲了開啓一切智——知一切法的總名總相,即性空之體;佛智——同時徹見諸法性相而無余的大智慧;自然智——不由修得的本具開顯之智;無師智——不由教誨,無須文字的自性啓照之智。如來知見——證如來究竟妙覺時的大解脫自在知見;力無所畏——慈悲行願、廣度衆生,入一切不思議之境而無所畏。不但上求佛智佛德,同時也慈悲愍念一切衆生,設法安樂一切有情,由此動機與願求所以去進行數息的練習,其目的就是通過此法門而證人最圓滿的一切種智。

  所以者何

  如經中說:「阿那般那,叁世諸佛入道之初門。 一是故新發心菩薩,欲求佛道,應先調心數息。

  爲甚麼說菩薩上求下化之初要先修數息法門呢

  佛在經中曾經說道:「數息等息念法門,是過去、現在、未來的一切諸佛進入佛道的最初下手用功的門徑。」由此可知,新發心的菩薩,想究竟證悟佛道的殊勝之果,就應當先調心修數息法。

  當數息時,知息非息,猶如幻化。是故,息非是生死,亦非是涅槃。

  菩薩進入數息時,以其廣大的觀智去照了息相,了知息的出入,當體即空,於空中見此息相,猶如幻化一般,沒有實體。所以息相的出入,既不是實有的生死之法,因其本性空故;也不是涅槃之道,因其不離幻化之假故。乃是不空不有,非真非假的中谛妙境。

  爾時,於數息中,不得生死可斷,不得涅槃可入。是故,不住生死,既無二十五有系縛;不證涅槃。則不隨聲聞、辟支佛地。

  以不空不有的觀智去照了息相時,生死本空,就沒有實在性的生死可以斷除,又不離幻化假,那麼也就沒有實在性的空寂涅槃可以證入。所以,因爲不住著於生死汙染法,就沒有叁界二十五種有漏法的系縛,即超凡夫、外道等叁界生死法。不證涅槃空寂之故,就不會墮在聲聞與辟支佛的只有偏真之理體而不具廣大微妙功德的二乘之地。

  以平等大慧,即無取舍心,入息中道,名見佛性,得無生忍,住大涅盤,常、樂、我、淨。

  因爲菩薩於修數息法時,既不住生死,也不入涅槃,所以就以平等無住的大智慧照了一切相對諸法,即以不取任何一法,也不舍任何一法,使真如自性徹底顯現,悟入息相法所體現的中道實相。如此所見之道,就叫做明見佛性,於是證得無生理而忍可於心,無住而住於不可思議的大涅槃境,真常、妙樂、大我、圓淨的功德,時時現前。

  故經雲:「譬如大水,能突蕩一切,唯除楊柳,以其軟故。生死大水亦複如是,能漂沒一切凡夫之人,唯除菩薩住於大乘大般涅槃,心柔軟故。一是名大乘行者於數息中入菩薩位。

  智者大師引經中水的突蕩性來作譬喻:「水能沖去一切堅硬的阻擋物,卻無法把楊柳沖去,這是因爲楊柳是有柔軟的隨順性。生死大水也是一樣,它能漂沒一切妄見迷執的剛強凡夫,但因爲菩薩既不染世間,又不住於出世間,所以唯除住於平等的大般涅槃的菩薩,因其心柔軟之故。」這樣就是菩薩在數息中以平等觀智悟見中道實相,而證人菩薩位。

  這裏的菩薩行法,重點在見道上。所以依此法修持,應以不二之理熏陶於心,在數息時,即以此理而作觀照,久久自然趨入無生之理而悟道。而悟後起修之法,智者大師在下一章旋轉門中,有極詳盡的闡釋。

  此則略說數息妙門,凡聖、大小乘、通別之相。數息雖通,須解殊別之相。當知數息雖同共修,隨其果報差降。余隨、止、觀、還、淨一一妙門,凡聖、大小乘、通別,亦複如是。

  以上是簡略地闡釋數息妙門中的凡夫、外道與叁乘聖人及大乘小乘的通修別證的現象。數息一門雖然是通修之法,但行者必須了解各人動機、知見的不同所産生的差異性。因此,行者當知數息雖是共同行法,而不同根性人去修習時,所得的果報便有高低的差異。除數息門外,其余五個妙門也是如此。

  我們了解了六妙門的共通性與個人運用智慧的差異性後,就可以反照自己在六妙門的功行中的動機、知見、功行過程的智慧差異,從而得出在五種性中的位置與未來之果。並透過此義,盡量地接近於菩薩乘,使之在修持中符合於真正的中道平等大慧,明見佛性,開啓正智。見道之後,就可以展開從空出假的菩薩旋轉門,使妙假之用,廣大無邊,赅攝萬法,成就不可思議的功德。

  

  

《第二章 六妙門講義 第七講 通修別證的六妙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