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第二章 六妙门讲义 第七讲 通修别证的六妙门▪P2

  ..续本文上一页主体意识的存在。而这「业行」是不是永恒的固有的东西

  究其业行之源,原来最後的罪恶之首,即业行的策动者是无始以来的「无明」。「无明」虽有许多层次的解释,综而论之,凡是众生不了缘起性空的真理,惑於身心与世界,以为实有而取相造业的妄认妄知皆属无明。

  当缘觉行者追寻到了无明之源,就知道,只要脱出无明这覆盖,那么,一切生死烦恼,就会不断而自断了。所以缘觉观十二因缘,其根机比声闻观四谛要利些,因为更直接故。

  复观此息念之有,名善「有一为业。有善因缘,必定能感未来世人天「受」。「受」因缘故,必有老死忧悲苦恼,三世因缘,生死无际,轮转不息。本无有生,亦无有死,不善思惟心行所造。

  再观这现前一念攀缘於息相的有为之作,虽然这「有」是善业的造作,但因为有造作之善因与善缘,则必定能在果报上感得未来之世的或人或天的「受」。有了果报之受,则必定有生死与忧悲苦恼的存在。因此,从现前一念的善有缘息之心的因因果果而推知,三世的流转因缘,的确是「生死无际,轮转不息」。而万法的本性,原本没有生死可得,一切的报与受,都是妄心出流;著相造业的「不善思惟心行所造。」如能逆转因缘,截断无明妄业,打开本净妙性,则当下即得解脱自在!

  若知无明体性,本自不有,妄想因缘,和合而生。无所有故,假名无明。无明尚尔,亦不可得,当知行等诸因缘法,皆无根本。既无行等因缘,岂有今之数息之实

  尔时,行者深知数息属因缘,空无自性,不受不著,不念不分别,心如虚空,寂然不动,豁然无漏心生,成缘觉道。

  假如行者从正思惟的观照中,体知了无明的体性,就如空中的云层一样,本来就不是真实之有,只因无始以来的妄想因缘——即受、爱、取、有等和合而产生。如今这虚妄的无明,因是有而非有,所以借「无明」的假名以名之。无明尚且是虚妄不实之物,那么由无明缘起的行等因缘之法,更都是妄业流转之假相,均没有一个实在的根本之体。既然没有行等因缘的流变之真,那么,岂有现前一念的数息的实存

  当行者体知了因缘的真理时,就深透地悟明了数息之法属於一时的因缘,而因缘本空,息、身、心三者,均无自性。既知无有自性,则正在数息之时,不再领纳息相的种种反映,也不住著於心息之间的过程。既不起能念所念的对待,也不分别心息相交的微细流注。如此心无依倚之际,犹如虚空,内不住心,外不住境,於是契入寂然不动的心体,豁然之间,本性的真无漏之心智顿时现前,於是便成就了缘觉之道,得辟支佛果。

  复次,云何名为菩萨数息相

  行者为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

  智、如来知见、力无所畏、愍念安乐无量众生,故修数息。欲因此法门入一切种智。

  上面已经阐释了凡夫、外道、声闻与缘觉的四层修数息时所表现出来的动机、知见及过程与结果。而论这四层的目的,就是使行者趋人菩萨乘,因为菩萨乘在各个方面都具有以上四层所不能达到的特殊微妙的功德。

  那么怎样是菩萨修数息的行相呢

  菩萨行者最初的动机,为了寻求最究竟的人生目标,所以为了开启一切智——知一切法的总名总相,即性空之体;佛智——同时彻见诸法性相而无余的大智慧;自然智——不由修得的本具开显之智;无师智——不由教诲,无须文字的自性启照之智。如来知见——证如来究竟妙觉时的大解脱自在知见;力无所畏——慈悲行愿、广度众生,入一切不思议之境而无所畏。不但上求佛智佛德,同时也慈悲愍念一切众生,设法安乐一切有情,由此动机与愿求所以去进行数息的练习,其目的就是通过此法门而证人最圆满的一切种智。

  所以者何

  如经中说:「阿那般那,三世诸佛入道之初门。 一是故新发心菩萨,欲求佛道,应先调心数息。

  为甚么说菩萨上求下化之初要先修数息法门呢

  佛在经中曾经说道:「数息等息念法门,是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诸佛进入佛道的最初下手用功的门径。」由此可知,新发心的菩萨,想究竟证悟佛道的殊胜之果,就应当先调心修数息法。

  当数息时,知息非息,犹如幻化。是故,息非是生死,亦非是涅槃。

  菩萨进入数息时,以其广大的观智去照了息相,了知息的出入,当体即空,於空中见此息相,犹如幻化一般,没有实体。所以息相的出入,既不是实有的生死之法,因其本性空故;也不是涅槃之道,因其不离幻化之假故。乃是不空不有,非真非假的中谛妙境。

  尔时,於数息中,不得生死可断,不得涅槃可入。是故,不住生死,既无二十五有系缚;不证涅槃。则不随声闻、辟支佛地。

  以不空不有的观智去照了息相时,生死本空,就没有实在性的生死可以断除,又不离幻化假,那么也就没有实在性的空寂涅槃可以证入。所以,因为不住著於生死污染法,就没有三界二十五种有漏法的系缚,即超凡夫、外道等三界生死法。不证涅槃空寂之故,就不会堕在声闻与辟支佛的只有偏真之理体而不具广大微妙功德的二乘之地。

  以平等大慧,即无取舍心,入息中道,名见佛性,得无生忍,住大涅盘,常、乐、我、净。

  因为菩萨於修数息法时,既不住生死,也不入涅槃,所以就以平等无住的大智慧照了一切相对诸法,即以不取任何一法,也不舍任何一法,使真如自性彻底显现,悟入息相法所体现的中道实相。如此所见之道,就叫做明见佛性,於是证得无生理而忍可於心,无住而住於不可思议的大涅槃境,真常、妙乐、大我、圆净的功德,时时现前。

  故经云:「譬如大水,能突荡一切,唯除杨柳,以其软故。生死大水亦复如是,能漂没一切凡夫之人,唯除菩萨住於大乘大般涅槃,心柔软故。一是名大乘行者於数息中入菩萨位。

  智者大师引经中水的突荡性来作譬喻:「水能冲去一切坚硬的阻挡物,却无法把杨柳冲去,这是因为杨柳是有柔软的随顺性。生死大水也是一样,它能漂没一切妄见迷执的刚强凡夫,但因为菩萨既不染世间,又不住於出世间,所以唯除住於平等的大般涅槃的菩萨,因其心柔软之故。」这样就是菩萨在数息中以平等观智悟见中道实相,而证人菩萨位。

  这里的菩萨行法,重点在见道上。所以依此法修持,应以不二之理熏陶於心,在数息时,即以此理而作观照,久久自然趋入无生之理而悟道。而悟後起修之法,智者大师在下一章旋转门中,有极详尽的阐释。

  此则略说数息妙门,凡圣、大小乘、通别之相。数息虽通,须解殊别之相。当知数息虽同共修,随其果报差降。余随、止、观、还、净一一妙门,凡圣、大小乘、通别,亦复如是。

  以上是简略地阐释数息妙门中的凡夫、外道与三乘圣人及大乘小乘的通修别证的现象。数息一门虽然是通修之法,但行者必须了解各人动机、知见的不同所产生的差异性。因此,行者当知数息虽是共同行法,而不同根性人去修习时,所得的果报便有高低的差异。除数息门外,其余五个妙门也是如此。

  我们了解了六妙门的共通性与个人运用智慧的差异性後,就可以反照自己在六妙门的功行中的动机、知见、功行过程的智慧差异,从而得出在五种性中的位置与未来之果。并透过此义,尽量地接近於菩萨乘,使之在修持中符合於真正的中道平等大慧,明见佛性,开启正智。见道之後,就可以展开从空出假的菩萨旋转门,使妙假之用,广大无边,赅摄万法,成就不可思议的功德。

  

  

《第二章 六妙门讲义 第七讲 通修别证的六妙门》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