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第二章 六妙门讲义 第七讲 通修别证的六妙门

  第七讲 通修别证的六妙门

  这一讲是六妙法门的渐修圣道部分的第一层次。内容属於通别门,它阐释了凡夫、外道、声闻、缘觉、菩萨的五种性质之行者,在通修六妙门时的差别功用,以此使行者明了圣道行的可尊可贵。第二层次旋转门,专就菩萨体悟真空之後如何旋转缘起妙有的善巧功用。

  这二门主要是对适合於渐修圣道之人而设立的,因此,不厌其烦地层层阐释,使行者每行一步都有法可依,而且在心行上,均可对照其层次。

  前面几讲论述的都是通法,即没有特别阐述行者个性的差异因素,所以仅是方法性的。在这一讲里,智者大师为了引导行人明确不同的理论、见地、根性在修同一法时所产生的迥然殊别的结果,因而使人放弃凡夫、外道及二乘的知见与功理,一心寻求菩萨道的真实大法。

  次释第六通别六妙门。

  接下来就要详细地阐释通别门的意义。通有共同的、相通的含义,别则是差异的,特别的意思。

  所以言通别六门者,凡夫、外道、二乘(声闻、缘凳)、菩萨,通观数息一法,而解慧不同,是故证涅槃殊别,随、止、观、还、净,亦复如是。

  就具体而言,凡夫、外道、声闻、缘觉、菩萨的五种类型的修学者,虽然都共同地观修数息一法,但是对法以及对於人生的认识不一样,下手做工夫时所起的效益也就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在结果的「证」上,就完全不同。

  除数息法以外,其余的随、止、观、还、净的五门也一样。不但如此,一切佛法,乃至人生世间的一切法都是这样,由不同的人生观去实践时,其结果也必然地完全不同。因此,修学六妙门,应注意佛法真理的熏陶,日积月累,使我们从无明妄执中解脱出来,重现人生的真实面目,开创新生命的一片崭新天地!

  所以者何

  凡夫钝根行者,当数息时,唯知从一至十,令心安定。欲望此入禅,受诸快乐。是名於数息中而起魔业,以贪生死故。

  那么,凡夫的行相会是怎样呢

  凡夫因为根性极钝,没有智慧去透视人生,所以在不明了人生真相的情况下,认为身体、寿命、感受、占有是人生最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当他修数息以及其他一切功法时,只是希望心念安定舒服,身体健康、寿命延长,并希望得到禅定的快乐。集中一点讲,就是通过练功,占有属於「我」的生命,并尽可能地得到乐趣与享受。因为凡夫修法的动机是「占有」,那么,必然地以「我执一、「我念」、「我爱」、「我有」等为核心地去练功,如此之修学正是造烦恼之因,所起的也无非是魔业。其主要原因,就是把虚妄的生命当做实有,所以贪心不止,烦恼不断,其结果不免流浪生死。

  目前气功界这一现象极为普遍,除了气功师错乱的引导外,不过按照「人」的观点,并不足为害,只是功到深处时,难免要出偏。但是少数佛教徒,却不务正业,又去修一些气功或专搞身体的法门,其动机、其见地,岂非又落入凡夫的迷执之中

  重操已将舍弃的虚妄法,实在可惜!

  复次,如利根外道,见心猛盛,见因缘故。当数息时,非但调心数息,从一至十,欲求禅定。亦能分别现在有息无息,亦有亦无,非有非无;过去息如去不如去,亦如去亦不如去,非如去非不如去;未来息有边无边,亦有边亦无边,非有边非无边;现在息有常耶

  无常耶

  亦常亦无常耶

  非常非无常耶

  及心亦尔。随心所见,计以为实,谓他所说,悉为妄语。

  所谓外道,一般指不修佛法正道,不悟心外无法的修道者。这一类人除对人生有一定程度的妄执外,更重要的是「见心」极其「猛盛」。所以往往在坐禅中沿著主客相对的思惟习惯去探索人生宇宙的规律,所得的结论,也往往因人而异。在印度就有外道六师、十三外道、二十外道、三十外道,以及九十五种外道等不同,他们计著所思惟的「时」、「五大」、「相应」、「寿者」、「因中有果」等观点为人生宇宙的真理,但均迷缘起性空的根本谛理,所以在因果、心物等问题上,就产生了谬解,走向虚妄的修道之路,而不得真正解脱。

  这一段旨在显明外道修数息法时的一般的特征。即他在数息功行中,要分别息的有或无,非有非无等存在与不存在之间的种种相状。或者是思惟息相的过去、现在、未来等时间性的流变问题,以求息的真实与否。再或寻求息的空间的边际问题与息的永恒性与暂时性问题,以期通过对息的寻索,把握人生宇宙的真实相。并以自己的领悟为真理而排斥异说,否定非我。

  是人不了息相,随妄见分别,即是数息戏论,四边火烧。生烦恼处,长夜贪著邪见,造诸邪行,断灭善根,不会无心,心行理外,故名外道。

  因为外道不明了息相乃至人生宇宙的一切事物,都不过是缘起的假相,不明了缘起性空,却反而在假相上起妄见分别,欲求得真实的谛理,这就落于戏论之法,虽然在哲理的空、有、亦空亦有、非空非有等角度去探索,却都是违背中道真谛的妄想颠倒。所以由於妄见猛利就不能真正安心,在生死长夜之中,贪著自以为是真理的邪见,由此带领徒众,广造一切邪行,迷惑自他,断失善根。究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因为以妄心取妄境,能所不泯,不会无心之道,所以心念流行在无生的真理之外,如其所行,即名为外道。

  现代的宗教界与气功界,不悟缘起性空之道,不发出离之心,不起慈悲之愿,而进行的以「妄见」为根据的一切功行,如信息论、特异功能论、神佑论、气理论、遥感论等,都属於现代外道之行,其最终不可能得到真实的开智慧,获解脱的胜果。

  如是二人,钝利虽殊,三界生死,轮回无别。

  以上凡夫与外道的二种修禅之人,虽然在根机上有钝与利的差异,但因为没有出离心与慈悲正智心,所以以贪著生命为因,所得之果也就难免是生死轮回不已的。_复次,云何名为声闻数息相

  行者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故,修数息以调其心。尔时,於数息中不离四谛正观。

  在出世间的圣道修行中,以声闻为初,缘觉为中,菩萨为後,那么怎样是声闻乘人在数息时的行相呢

  行者如果看破五欲世间的罪恶与痛苦,对於人生世间的一切有为事业,不再抱积极态度,心如冰雪,惟在心中一意地寻求速出三界的道法,因为发心之量不大,所以惟求自了,不乐度他。这样的行者在修数息等法时,总以四谛观法贯彻始终,即厌苦断集,慕灭修道。

  云何於数息中观四真谛

  行者知息依身,身依心,三事和合,名阴界入。阴界入者,即是苦也。

  那么怎样在数息中体现四种真谛的观修呢

  首先行者在息中明了苦谛之智:呼吸是依赖於身体而存在,身体又依赖心识而运动。息与身属於「色蕴」,一念之心分具「受、想、行、识」的四蕴,故知在三事和合之中具备五蕴。其次,身中六根与思想等所对六尘为十二入法;其中各具眼界乃至意识界而成十八界。

  这五阴、十八界、十二入,就是生死的苦报,三苦、八苦无不依此而受,所以可以在息、身、心的三事和合中,明了苦谛。

  若人贪著阴界入法,乃至随逐见心,分别阴界入法,即名为集。

  苦是果,集是因。明了苦之缘起根源即是断集之智。

  如果行者在阴界人的苦报之中,起心贪著,以此为实,并造种种烦恼惑业(凡失),乃至於随逐妄见之心,分别阴、界、入法的妄相,起错谬邪见,广行颠倒(外道),都是世间苦果的集起的因业。

  若能达息真性,即能知苦无生,不起四受,四行不生,即钝使利使,诸烦恼结,寂然不起,故名为灭。

  如果行者能了达息相的真性证得了不生不灭的真性本空之理,就能证知苦本无生,因为无生故,所以在一切境中不起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乃至寂灭受。集谛中的因、集、生、缘的四烦恼行也不再生起,即远尘离垢,贪、嗔、痴、慢、疑的五钝使,与身、边、见、戒、邪的五利使等一切烦恼结使,也寂然空净,不再有生发之条件。如此所证的解脱无生的圣德,称之为灭谛涅槃。

  知苦正慧,能通理无壅,故名为道。

  能观知苦的正确的智慧,并能透过诸法而通达於真理,无壅无塞,解脱烦恼,开显胜智,如此之正慧之观照,就是道谛的功用。

  若能如是数息,通达四谛,当知是人必定得声闻道,毕故不造新。

  假如行者能够这样去运心数息,於数息法中通达四谛之理,必定可以证得声闻之道,成阿罗汉果。三界的烦恼惑业毕竟寂灭故,所以不再造五欲诸业,也就不落生死後有,於是於生死中得自在。

  复次,云何於数息中入缘觉道

  行者求自然慧,乐独善寂,深知诸法因缘。

  怎样在数息法门中证入缘觉道呢

  如果行者的发心是要寻求不由师教而获得体悟的自然之智慧,因此,乐於自我独处的反思观照,领悟人生的真理,并能善於在寂然无为的心中,消泯尘世的烦恼,呈现心地的清净之境。由此而透彻地悟知一切人生万法的生灭因缘,从而把握了诸法的根源与发展的规律。

  当数息时,即知数息之念,即是有支,有缘取,取缘爱,爱缘受,受缘触,触缘六入,六入缘名色,名色缘识,识缘行,行缘无明。

  基於以上的前提,缘觉乘的行者当他进行数息的时候,就能了知数息的念头就是「有支」——不断地运心攀缘息的出入之相。而这「有」是因为「取」支的趋向与造作而形成,因此,「有」是缘於「取」而来。但这「取」并非凭空而生,乃是,出於对息相及息法的功用、感觉等的爱的动机所造成。因此,「爱」是形成「取」的动因。然而「爱」的缘成是由於对息法、息相、息用等的概念、感受等的领纳作用。而「受」是来源於六根对於息等六尘的接触——相互间的反映作用。而这种反映之触,则源於六根的功能——能看、能嗅的直觉功能。再进一步深入,这六根的功能,无一不是植根於肉体与精神的存在——名色;而名色如果没有「识」的不断相续执持与维系作用,也断断不会保持自我。但「识」的主体也并非永恒的「自我」,它不过是业的因果流现的一种持续妄力而已,所以离开了业行,也不可能有「识一的…

《第二章 六妙门讲义 第七讲 通修别证的六妙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