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講 對治—切障礙的六妙門
一個習禅者或隱晦或明顯地都會出現一系列的障礙,如報障、煩惱障、業障等。當自我感覺到這些障礙嚴重地幹擾了正常的修習,那就應該觀察障礙的內容並施以相應的對治方法。此講即專就習禅者坐禅中所出現的叁障,而論述運用六妙門的對治除障方法。
次釋第四對治六妙門。
對治就是對應於行者障道的各種心行,而施以針對性的斷除方法,使行者轉化障惑、重顯清淨的心地。障道的心行是坐禅中途最難透過的一種複雜現象,大都來源于久遠的無明業行,他們以心理的習性種子爲覆蓋禅心的正常運轉,要突破障道心行,必須藉助某一相應之法來除障顯理,所以智者大師在開示隨便宜六妙門後,有鑒于行者心境的轉換,再申以對治法門,俾使行者知障斷障以顯清淨本來的禅心。
叁乘行者,修道會真,悉是除障顯理,無所造作。所以者何
二乘之人,四住惑除,名得聖果,更無別法;菩薩大士,破塵沙無明障盡故,菩提理顯,亦不異修。
就佛法的修證原理來講,不同於外道的有爲之修與心外之證,而是聲聞、緣覺、菩薩的叁乘行者,他們通過四谛、十二因緣、六度萬行等道品,而契證於真常之道時,並非從外有所造作、有所得到,而完全是除障顯理的自然成就。如舉聲聞人的修證過程來闡釋這一道理,更易明白。在聲聞教中,把修證過程分爲四種對治
一、厭患對治:初學聲聞法之人在加行道上,即在見道之前。他要緣於苦集的二種世間因果規律與真理,生起對世俗煩惱及諸苦深刻的厭患心理,從而開始了舍棄叁界,摒除五欲的修道生涯。
二、斷對治:從厭患心理之後,就進入了斷除煩惱的對治過程,其中主要是對治叁界九地而修九無間道,一一緣四谛真理而正斷煩惱,成九解脫道。
叁、持對治:每一無間道後就自然地顯示了解脫道的智與德。以此解脫道的智與德,再緣於四谛真理,攝持從無間道修持體驗到的擇滅的智慧,使在任何心境相對的條件下,不再生起已斷的煩惱。
四、遠方對治:在解脫道後,便進入了勝進道,此時再用遠方對治的方法,再緣於四谛真理,使所斷的障惑轉離得更遠些,不再汙染寂滅的清淨。
聲聞人通過四種對治,見道時斷見惑一住煩惱,修道時斷叁界思惑的叁住煩惱而證無學聖果。緣覺修十二因緣更是如此,無明一破,流轉即絕,自然地成就了辟支佛果。所以除了斷障顯理外更無別法可修可得。
二乘是如此,菩薩大士更以深妙的智慧破塵沙與無明煩惱,而直顯無上菩提的中道實相之理,也同樣沒有心外之法、理外之事,所以「亦不異修」。
此而推之,若能巧用六妙門對治,破內外障,即是修道,即是得道,更無別道。
以上爲例而推及六妙門的修持,那麼,假如行者能夠善巧地運用六妙門來作對治之法,去破除行者坐禅心中的內外障礙,這樣以法藥治心病的方法就是所謂的修道。當病除藥亡恢複本來狀態時,也就是得道了。除此藥病相應而用外,更無其他玄妙的修證之道可得。
雲何功用六門對治
行者應當知病識藥?雲何知病
所謂叁障:一者報障,即是今世不善、粗動、散亂障界入也。二者煩惱障,即叁毒、十使等諸煩惱也叁二者業障,即是過去、現在所起障道惡業,於未受報中間能障聖道也。行者於坐禅中,此叁障發,當善識其相,用此法門,對治除滅。
要發揮六妙門的對治功能與作用,習禅者應當在用法之前先要用智慧去了解障惑之病的症狀形態,並應識別相對應的治法之藥。歸納其通常出現的障惑之病症,不外爲叁種障:
一、報障:依煩惱惑業之因而形成的現在身心果報,其範圍極廣。但專就已發心的修禅者而論,可分爲以下叁種類型:
㈠、不正確的思惟習慣,不適合坐禅的身體素質。
㈡、不能入流反思與甯靜的安養,偏於感情的偏激與向外的粗動。
㈢、習慣於分別覺觀,向外攀緣,散亂心中時時自言自語,不能安處一心的狀態.
二、煩惱障:現在所起的有具體意向的煩擾惱亂本性清淨的心理。這種在坐禅中時時出現的煩惱心理,最能障礙聖道的開發。其表現爲叁毒、十使等:
㈡、貪毒:引取的心理欲求稱爲貪,在坐禅中以迷戀之心對於一切順情之境的熾然引取而不厭倦,就形成了貪毒。
㈡、嗔毒:恚忿的心理稱爲嗔。在坐憚中以迷執之心對於一切違情之境,熾然而起忿怒而不暫停便爲嗔火之毒。
㈢、癡毒:迷暗無智的心理稱爲癡。在坐禅中心性暗鈍,迷惑於事理而不覺悟,生起熾然的無知妄見,正智便沈溺在無知之中。
四、十使:即煩惱的使役有十種:身見、邊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邪見是五利使;貪、嗔、癡、慢、疑是五鈍使。這十使共組成了叁界內的見思煩惱。
叁、業障:業障的形成乃是行者在過去或現在所造的身、口、意叁業,在未受到果報的中間,以其業的罪惡勢力時時有可能出現在坐禅的心靈中,以擾亂其正常的修持。如黑暗、境界逼進、惡念思惟等,都是業障的具體表現。
以上叁障都是各人自己種下的因果,故應從自心中去識別其行相,以便從根源上斷除相續的覆蓋作用。
雲何坐中知報障起相
雲何對治等
分別覺觀心、散動攀緣諸境,無暫停住故,名報障起、浮動明利,攀緣諸境,心散縱橫,如猿猴得樹,難可製錄。爾時,行者應用數門,調心數息,當知即真對治也。故佛言:
「覺觀多者,教令數息。」
智者大師先就報障的具體生起現象,以及對治方法進行闡釋。
「分別」是思量識別事理之義。坐禅中的分別心屬於對往事的追憶思惟,以及對坐中種種差別境界的猛利思量推度,這二種都妨礙禅心的安甯。粗思之心是
十覺一,細思之心爲「觀」,都是發動名言概念的動因。因爲有分別覺觀之心的作用,所以形成在浮塵緣影上不斷地攀緣散動,妄念便像流水一般無暫停住。這散動之心,猶如猿猴一樣跳躍不止,難可製伏。對這報障所呈現的散動現象,最好是運用數息法來作對治,因爲數息之繩,而製妄動之猿,就能使之降伏歸於平靜。因』叫調心數息就是針對報障的真實對治的法門。所以釋尊曾指示說:「覺觀散動偏多的習禅者,應當運用數息法來作對治。」
二者於坐禅中,或時其心亦昏亦散,昏即無記心,闡即睡眠,散即心浮越逸。爾時,行者當用隨門,善調心隨息,明照入出,心依息緣,無分散意。照息出入,治無記昏睡,心依於息,治覺觀攀緣。
第二種報障是坐禅中出現昏沈與散亂都較嚴重的情形,此時應運用隨息法門的雙重對治功能,即以明照息相出入來對治無記昏睡;用一心隨順於息相的人出來對治散動的覺觀攀緣心。因此,用一法即可兼治亦昏亦散的報障。
叁者於坐禅中,若覺身心急氣鹿,心散流動。爾時,行者當用止門,寬身放息,製心凝寂,止諸憶慮,此爲治也。
第叁種報障是坐禅時身、息、心都處於不調和的狀態,如身體緊迫不舒暢,呼吸廢急不細勻,心念也呈不安妄動之象。此時行者應當運用止門的方法來作對治。先要寬松身體,使肢節輕利,並放棄對呼吸的緣慮,最後製伏心中奔馳的妄念,使歸於凝然寂靜、無思無慮、無寄無倚的狀態,如此久久便可轉身、息、心的障礙而人於寂靜安穩之中。
複次,雲何煩惱障起
雲何對治
煩惱有叁種:一者於坐禅中,貪欲煩惱障起,爾時行者,當用觀心門中九想、初背舍、二勝處、諸不淨門,爲對治也。
其次是關於煩惱障的對治方法。也分爲叁種狀態:一是坐禅中如出現貪欲的妄覺,應運用觀心門中的九不淨想,八背舍中的初背舍,八勝處中的第二勝處等不淨觀法去對治。但觀想之法在練習時,一是注意方法,二是明了次第,叁要從體驗中解脫貪欲的執著根源。所以一定要專注深入方能奏效。
二者於坐禅中,嗔恚煩惱障起。爾時行者,當用觀心門中,慈、悲、喜、舍等,爲對治也。
第二種煩惱障是在坐禅中出現嗔恚的忿怒的意念時,則應運作四無量心來轉化私我狹隘的執著,開闊胸懷,久久自然除障顯理,呈現廣大的慈悲心量。
叁者於坐禅中,愚癡邪見煩惱障起。爾時行者,當用還門,反照十二因緣,叁空道品,破折心源,還歸本性,此爲治也。
第叁種愚癡邪見煩惱在坐禅心中出現時,應當運用還門照理歸源的方法來對治。如反照十二因緣與叁空道品等,破折一切有爲的執著,打破對自心的謬解,使之還歸本性。
複次,雲何對治障道業起
業即叁種,治法亦叁:一者於坐禅中,忽然垢心昏闱,迷失境界,當知黑暗業障起。爾時行者,當用淨門中,念方便淨應身叁十二相清淨光明,爲對治也。
最後是關於業障的對治修法。業障的出現也有叁種不同,第一種是坐禅時忽然心失明照一片昏暗,內外境界一齊迷失,並可能伴隨著出現一種恐懼感,對於這種黑合業障的出現,最好的對治方法,就是觀想阿彌陀佛的叁十二相,及清淨光明的妙德。詳細修法可參考《十六觀經》及有關應身觀法。
二者於坐禅中,忽然惡念,思惟貪欲,無惡不造,當亦是過去罪業之所作也。爾時行者,當用淨門中,念報佛一切種智圓淨常樂功德,爲對治也。
第二種業障態是坐禅時,忽然出現蜂湧而至的惡念思惟貪欲等事,由於欲念的沖動,在禅心裏無惡不造,形成了與清淨心強烈對比的惡念心。對於這種過去罪業慣性的惡思惟出現時,應當運用淨門中觀念報身佛的智慧、光明、清淨、真常、妙樂等功德來作對治,使欣慕佛法的心油然生起,從而轉化了惡念思惟的業障。
叁者於坐禅中,若有種種諸惡境界相現,乃至逼迫身心,當知悉是過去、今世所造惡業障發也。爾時行者,當用淨門中,念法身本淨,不生不滅,本性清淨,爲對治也。
第叁種業障態是坐憚時的種種恐怖的聲音、色相等境界的逼迫身心,即惡業造作後未報前的影子的重現,此時應當運用淨門中的直觀法身的本體清淨、不生不滅、無垢無淨等來對治,正如維摩诘所說:「罪不在內、不在外,本性空故。」由本性清淨故,沒有惡境界,也沒有能受之人,故直入法身平等之中而成解脫。
此則略說六門對治斷除叁障之相,廣說不異十五種障也。
以上爲略說之法,廣說則加病障叁類與魔障叁類便成十五障的對治之法。
複次,行者於坐禅中,若發諸余禅深定智慧解脫,有種種障起,當於六妙門中善巧用對治法也。
不但粗障對治是如此,就是行者深入禅定智慧解脫之後,如遇到細障礙也應運用六妙門去善巧對治,方能克勝。
粗細障法既除,真如實相自顯,叁明、六通自發,十力、四無所畏,一切諸佛、菩薩功德行願,自然現前,不由造作。故經雲:又見諸如來,自然成佛道。
智者大師在最後歸結障除理顯的原理說:「粗與細的障惑既已斷除,那麼,真如實相之理也就自然顯現。不僅如此,本性的叁明、六通、十力、四無所畏,一切諸佛、菩薩的行願功德,也無不二流現出來,自然圓成不由造作。所以佛在經中對障除理顯的弟子說:『又見衆生心中的如來,在斷除無明障惑後,自然而然地流現了大覺妙道。』」
《第二章 六妙門講義 第五講 對治—切障礙的六妙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