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講 隨機方便適宜的六妙門
這一講屬於善巧應用六妙門的第一部分。善巧應用六妙門共有叁部分組成:一是隨便宜六妙門,適用於智慧型者修習;二是對治六妙門,對治於障礙型者的實際情形;叁是相攝六妙門,指示習禅者如何掌握六妙門的相互攝持的作用,使更善巧地應用六妙門而獲得勝進。以上叁個方面共組成六妙門的進修,拓開了另一個新的層級,行者如在掌握次第相生六妙門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探索此層次的功行,將對修證妙門有極大的利益。
以下按智者大師原文的次序進行闡釋。
這裏所闡釋的六妙門修法,是根據行人的叁種情況來確定:一、具有自我抉擇行法與實修是否相適應的智慧。二、具有對其他法門的修持體驗,有一定的運用行法的基礎。叁、不樂意於專修一法與次第而修,適用於變動性的行法以相契於某一階段的心境。習禅者具備了以上任何一種條件,均可以學修隨便宜六妙門的行法。
次釋第叁隨便宜六妙門。
繼次第相生客觀性的順序漸進的修證之法後,再來闡釋隨順各人根性適宜的六妙門善巧修習方法。此法共分爲七個層次,分別從散心的初學地,直至究竟叁乘聖果爲止,一一之中都具備了隨便宜的善巧修法,習禅者可根據自己的情況和所處的層次,對照次第相生六妙門進行善巧抉擇而修,必能得到迅速的進步。
夫行者欲得深禅定智慧,乃至實相涅槃,初學安心,必須善巧叁石何善巧
當於六妙門法,悉知悉覺,調伏其心,隨心所便,可以常用。
死守一法,所證必然不深不妙,所以修習六妙門的行者,想要證得深妙的禅定與智慧,乃至欲證悟中道實相與涅槃果覺,在初步修學安心之法時,就必須運用智慧去善巧修習。那麼,怎樣修習才能善巧而行呢
應當對於六妙法門的基本修法與功用,都須明了其相對於心境的各種作用,並試以各法來調伏淺深的心行層次,如果是符合此層次心行的行法,就可以常用此法,便能獲得禅修的利益。
所以者何
若心不便,修治即無益。
爲甚麼要「隨心所便」而用呢
因爲心若不便,修治就沒有利益。現在許多人用功,死守一法,不知轉化運用,於是因心地不安,靜慧不生,久久不得進步,毫無法樂可言。甚至不少人因此而發生身心的疾病,反而怨法門不好,生謗法、謗師之罪。可見修道須具智慧,如不能照於心、用於法,則必困於法、礙於心,修治即無利益了。
是故初坐時,當識調心學數,次當學隨,複當學止、觀、還等。各各經數日。學已,複更從數、隨,乃至還、淨,安心修習,複各經數巳。如是數反,行者即應自知心所便宜。若心便數,當以數法安心,乃至淨亦如是,隨便而用,不簡次第。
符合於上述叁種條件之一的習禅者,對照六妙門基本修法的具體功行,先從數息開始學修調心之法,每法各修六天,依次學至淨爲第一輪的修法。再從頭開始,依此修學爲第二輪。如果修完二輪後仍未得到安心便宜之法,可以繼續修第叁、第四輪,直至確實已經相應於某一法時,就按此法而安心行道。
這是第一層次的散心位的隨宜修法,因爲不簡次第的變化性的輪序練習,同時也可提高興趣,對初學安心有一定的好處。
如是安心時,若覺身安息調,心靜開明,始終安固,當專用此法,必有深利。若有妨生,心散閉塞,當更隨便轉用余門,安即爲善,可以長軌。是則略明初學善巧安心六妙門,是知便宜用心大意。
通過多輪試修獲得的某法而進行安心練習時,如果覺得身體輕安適暢,呼吸調和安舒,心神寂靜而明朗,而此自始至終,都能安穩不失,由此可知此門已適宜於修法,應當經常使用此法,久久必然能得到禅修的大利益。
如果修持某法,開始時比較適合,中途出現了妨礙——心散暗塞等不安之相時,應當放棄原所修法,再依以前的輪修方便,轉用其他行門,能於某法得安心的,就是善修之法。這一修學規律,可以作爲行人的隨宜進修的准則,所謂「安即爲善」也。
以上所述是隨便宜六妙門的最基本的原則,也是散心初學者的入門進修之法。有智慧者可以運用這一原則去自由抉擇行門,隨宜而用。
複次,行者心若安穩,必有所證,雲何爲證
所謂得持身,及粗住、細住、欲界未到地,初禅等種種諸禅叁昧,得諸定已。若心住不進,當隨定深淺,修六妙門開發。
以安穩爲行禅之因,久久必能得禅定之果。得持身者,自然正直,久坐不疲;得粗住者,心住於初得不亂;得細住者,心住於法凝然不動。得欲界定則虛豁忘身;未到地則暫失憶持,昏定無覺;初禅具八觸十功德,爲正禅之初。雖得種種禅定的利益,但如果住於某處禅定而不進步,應當反照省察,並隨禅定的淺深而轉修六妙門,以期進一層開發自性妙用。
雲何名淺定不進修六妙門令進
如行者初得持身法,及粗細住法,經於日月而不增進,爾時,應當細心修數。數若不進,複當修隨。隨若不進,當細凝心修止。止若不進,當定中觀陰、入、界法。觀若不進,當還更反檢心源。還若不進,當寂然體淨。用此六法,若偏於一法增進之時,當即善修之。
行者初修證得了持身法與粗細住後,經過很長時間都不能進一步深入禅定,此時應當放棄原所修之法,重新開始修數息法,如仍不能進步,就依次進修隨、止、觀、還、淨的五法。假使在修某法時,心境特別明淨,那麼就應善巧采用某法而修。
這是第二層的淺定行者如何進入深定的隨便宜的進修之法。
既漸進入深禅定,便過數境。數相既謝,進發隨禅。於此定中,若不增進,當善修隨、止、觀、還、淨等五法。
這是第叁層數息境超越後的進修方法。即在隨禅境上進修五法,以發止禅的善巧之法。
定進漸深,隨境已度。若發止禅,禅若不進、當善修止及觀、還、淨等四法。
在進步的禅定漸漸深入後,隨著禅的境度過,就依止禅而修第四層的善巧之法。
止定進漸深,觀心開發。雖有止法,知從緣生,無有自性。止相已謝,若觀禅不進,當更善巧修觀及還、淨等叁法。
觀心開發後,仍住於禅定之境,因此,反觀緣生性空的道理以去其執滯。觀禅若不增進,則應進修第五層的善巧之法了。
觀禅既進,進已若謝,轉入深定,慧解開發,唯覺自心所有法相,知觀虛诳不實,亦在妄情,如夢中所見。知已不受,還反照心源。還禅經久,又不進。當複更善反觀心源,及體淨當寂。
於觀禅後,在深定中開發慧解,可以心眼見身內叁十六物及諸蟲戶,明了四念處的智慧,但此時應對所觀法相,了知因觀心所擊發,是妄情的虛诳不實之法,猶如夢中所見一樣。了知之後,即不隨境而遷,而不分別其相,所謂「不受」其境。在不受的同時,心心內流反照於心的源頭。如此修習還禅經過一段時間又滯在一處而不進步,則應進修第六層的善巧之法。
還禅既進,進已若謝,便發淨禅。此禅念相觀已除,言語法皆滅,無量衆罪除,清淨心常一,是名淨禅。淨若不進,當善卻垢心,體真寂虛,心如虛空,無所依倚。爾時淨禅漸深寂,豁然明朗,發真無漏,證叁乘道。
超越了還禅,便呈現了淨禅的境界。此淨禅中沒有妄念,幻相及能觀之心,言語概念之法均已消失無余,已從根本上除滅了無始的一切罪業,獲得了常知的清淨之心。即所謂心體無念的清淨境。但如果滯在此處仍不能得解脫之道。所以仍須善卻垢心,打掃妄習,體悟真常寂滅虛妙之性。心要如虛空一樣,既不依於有,也不倚於無,一切不住,一法不著。由此善巧用心,淨禅便漸得深妙寂靜,一旦豁然明朗,便發真無漏之智,證叁乘之道果。
這是第七層的證入聖果之法。
此則略說六妙門隨便宜而用,增長諸禅功德智慧,乃至入涅槃也。
以上闡述六妙門隨便宜運用的七個層次的善巧方法,行人從初心開始依此練習,必能增長禅定智慧的一切功德,甚至因善修之故而得證涅槃聖果。
複次,行者於其中間,若有內外障起,欲除卻者,亦當於六妙門中,隨取一法,一一試用卻之。若得差(編案:「差」即「瘥」者,即爲藥也。治禅障及禅中魔事、病患、功用六門,悉得差也。
此段是智者大師提示六妙門具有對治一切禅障的功能,具體方法可見以下第五講對治六妙門中。
上來所說,其意難見,行者若用此法門,當善思惟取意,勿妄行也。
智者大師最後告誠行人,修隨便宜六妙門應該運用智慧去思惟,並取其善巧運用的原則,切勿固執妄行,否則身心即得不到實際的利益。
由此可知,此一門的修法,全賴智慧的運用與切身的體驗,否則法門縱然微妙變化,如不能抓住安心進道的一關,也無法使行人得到利益。因此,在修此法門時,應時時掌握心境的對比度,並應在調正階段專注而行,如獲得安心相應之法,就應在一段時間內善巧修習,不斷體驗。到了不能進步時,方可轉行他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