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一章 六妙門修法 第七節 還門的修習法

  第七節 還門的修習法

  還門修法分爲基本行法與定期專修法二大類,最後以念佛叁昧爲歸。基本行法主要取悟入還轉的返源之意,有方便與直接的二種不同;定期專修則是較爲嚴格的叁昧行法,依次有半行半坐、常行、常坐的叁種次第增進修法。

  一 基本行法

  1 方便返照法

  智者大師在《六妙門·次第相生門》中說:“修還者,即知觀從心生,若從析境,此即不會本源。應當反觀觀心:此觀心者從何而生

  爲從觀心生

  爲從非觀心生

  若從觀心生,即已有觀,今實不爾。所以者何

  數、隨、止等叁法中,未即有觀故。若從不觀心生,不觀心爲滅生

  爲不滅生

  若不滅生,即二心並;若滅法生,滅法已謝,不能生觀。若言亦滅亦不滅生,乃至非滅非不滅生,皆不可得。當知觀心本自不生,不生故不有,不有故既空,空故無觀心。若無觀心,豈有觀境!

  境智雙亡,還源之要也。是名修還相”。

  這一段所述修還法與體空觀意義基本相同,但此約生滅等法來返照,顯得更爲親切。

  2 觀心直照法

  這一修法是直接從觀心門中趨入,如智者大師說:

  “複次行者當觀心時,既不得所觀之心,亦不得能觀之智。爾時心如虛空,無所依倚。以無著妙慧,雖不見諸法(空),而還通達一切諸法(假),分別顯示;入諸法界無所缺減;普觀色身,垂形九道(九界);入變通藏(證大神通變化妙應功能),集諸善根;回向菩提,莊嚴佛道。當知心者,即是還門。”(《六妙門·觀心門》)。

  如果根機成熟,就立即起圓妙叁觀,證入初住無生忍位。因此觀心還門的直照法,只是直照心源,不起分別,當智境雙亡,心如虛空時,便證入真空;真空不空,宛具一切微妙作用,即是妙有;而空假不二,圓融無礙,便是中道證境了。

  二 定期專修法

  1 半行半坐叁昧修法

  專修叁昧是求速征的方便,因些需要具備以下八個條件:

  (1)行業清淨:在一定時間內,沒有造不善之業,行業無染,內心清明,沒有精神負擔。

  (2)身體健康:欲專修叁昧,先要檢查身體,不能帶病修法。如自覺身體疲憊,精力不夠,應先休息調養一段時間,然後再進入專修。

  (3)閑靜處所:尋找一閑靜的處所,沒有閑人幹擾以及喧鬧雜音,空氣與陽光均要考慮是否合適。因此選在山野爲佳,但如無此條件,亦可在家庭選一淨室。

  (4)時間安排:時間的安排有二義:一是要選在一年中氣候較溫和的春秋季節;二是要有足夠的修持時間,不可匆忙從事。

  (5)熟練修法:有關專修期的修法,應先熟練,如咒語等先須誦習流利,在修法時方不致受到影響。

  (6)生活資源:要准備好專修期中的一切生活所須,並應注意自身的弱點,考慮滋益的物品。

  (7)教授善知識:專修期中能有明眼善知識的直接指點,這是進修最增上的動力,可避免許多障難;但如一時沒有,也可依自己的智慧去轉化諸障。

  (8)外護善知識:修法期的生活須有人照顧,護理諸事,但如果不可能,也可自備幹糧、水果、蜂蜜等生活用品,一個人或許更爲安甯。

  以上條件基本具備後,選定一個起修時間,清理一下房間,把一切不需要的東西,盡量拿走,越是空曠簡單就越有利于專修。佛堂可設可不設。專修時間次序如下:

  (1)第一輪:早晨二點開始坐修四小時,下座旋繞一百二十匝,然後吃早點。

  (2)第二輪:從八點開始坐修叁小時,下座照前旋繞,然後吃中飯,略爲休息。

  (3)第叁輪:從下午二點開始坐修二小時,下座旋繞二百四十匝,然後吃晚飯,略爲休息。

  (4)第四輪:從晚上七點開始坐修二小時,下座旋繞一百二十匝,然後吃少量營養品,十點睡眠。

  坐中修法以直觀諸法實相爲主,兼以諸攝心法輔助。觀法如《金光明疏》中雲:“達一念性具叁千妙鏡(境即是假),本來空寂(空即是觀,是爲雙照空假);無能觀空(不爲智所淨,亡空也),無所觀境(不爲境所染,亡假也);境觀雙絕,能所頓亡(雙亡二邊,是爲中道)。是爲日用中一心叁觀,更無前後。”

  在坐中以此觀法直下照去,則叁觀任運圓成,叁德自能圓顯。

  動中旋繞應繞一匝持一咒,一心專持,叁觀現前,有破障顯德的妙用,故宜誠心照直持去。

  此叁昧修法最少七天,如果條件允許叁七、七七或更長一些則效果更好,期數也可根據條件,自己確定。

  2 常行叁昧修法

  修此叁昧要在九十天內一直旋繞,不得睡眠與坐臥休息,精進勇猛,不證叁昧,終不退轉。口中常念阿彌陀佛名號,應以金剛持爲主,以高低聲爲輔;心中依聲作觀,空假中任運現前;或在假觀中觀阿彌陀佛叁十二相,或觀西方極樂世界種種莊嚴,以此妙相,會入真空,體達不二,悟證中道實相。

  學人經過半行半坐叁昧修習後,如有條件可進修此叁昧,一次即可,不必數期。

  3 常坐叁昧修法

  修此叁昧要在九十天內結跏趺常坐不動,身心端直,不偏不倚,除經行、飲食及大小便外,隨佛的方向,正向端坐,時刻相續,不得睡眠與休息。修法也是正觀實相爲主,如果疲極,可出聲唱念阿彌陀佛,以度障難。

  此法也只修一次即足,不宜多期。如修完此法後,仍未證道,不妨專修念佛叁昧,求生西方,一期報盡,必得不退。

  叁、念佛叁昧修法

  念佛叁昧是叁昧中王,圓攝一切法門,功德悉備,廣大圓滿,是末法時代最契機的法門。它叁根普被,利鈍全收;速者當下成佛,娑婆即是極樂;慢者久久修習,一經往生,登九品蓮而一生不退,畢竟成佛。

  學者修前法未入者,腳力已經練出,最後修此念佛叁昧,必能成就。故宜抛棄一切雜修,一心精進念佛法門,信願堅固,以成就叁昧爲期。

  1 持名念佛修法

  以圓叁觀門修持名念佛,達證事理一心不亂。正持名時念念相續,了了分明,字字清楚;此時一名即是一切萬德莊嚴,即是彌陀願海,即是往生、成佛、度生的時節,一持一切持,無一法離此外故。這即是假觀持名。正持名時,空洞湛寂,一念不生,了無一法可得;沒有能持的身心,沒有所持的佛號,無淨無染,無取無舍,一片真空,不動不出。這即是空觀持名。無持而持,持而無持;即空即假,即假即空;雙亡空假,雙照空假,一心融攝,體即實相。這即是中觀持名。在一持名心中,叁觀現于一時,沒有前後次第。相應時,即證念佛叁昧。

  修此法要在一句佛號上,重重向內深入,越持越親,越觀越切,當持到純熟時,不勞心力,自在圓成。因此須久久持念,方臻妙域。

  2 觀想念佛修法

  《觀無量壽經》雲:“若欲志心生西方者,先當觀于一丈六像,在水池上。……身有叁十二相,不可遍觀,須是從一相好入。但觀眉間白毫,叁十二相自然當現,觀若純熟,不妨改觀,觀余身相無不可也。”

  觀佛相好,先觀白毫。白毫在佛兩眉中間,白如珂雪,長一丈五尺,周圍五寸,外有八棱,內則虛通。右旋宛轉,顯映金顔,格外分明,瑩淨明徹,微妙難喻。學者在作觀以前,應先明了萬法唯心,一切唯識的道理;深知極樂依報國土,寶樹寶地寶池,彌陀海衆,正報之身,叁十二相等,皆是我心本具,皆是我心造作,不從他得,不向外求。能了達此義,作觀時方不惑于自他,不在境界上生諸妄執。

  明白以上道理後,即用叁觀自修。觀白毫時,一心一意,專想不移,了了分明。能了此鏡,具足諸法。返照此相是從我身得

  是從我心得

  佛不從我身得;不從我心得;不從我身得佛心;不從我心得佛色。爲什麼

  如果是心,而佛乃無心;如果是色,而佛不屬色,故不可以色求叁菩提。由此推求,知境本空。所觀之鏡既空,能觀之觀亦寂,能所俱亡,不落情想。空雖不可得,隨念即見,如鏡子照面,像現其中,鏡像非真像,悉是幻化假。故佛不曾來,我亦無所至。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見心。心有想則癡,無想是涅槃。因此念而無念,無念而無所不念,非染非淨,境觀雙絕,能所頓亡,即是中道妙觀。

  念佛法門除上所述二種較易入者外,還有實相念佛(修法之義與前通),念叁世佛,念法、報、化叁身佛等法門,這裏不一一例舉。學者可自尋《念佛叁昧寶王論》等參照修習。

  四 還門修法要義

  還門的修習難度較大,如此關過不去就不必修淨門,而趨入淨土往生。在修還門時,應注意以下六點要義:

  1、應放棄一切文字名相之學,不求意解,暫時不閱經論諸書,一心修法,思想空淨,方能疾得相應。

  2、盡可能地去參訪善知識,以求轉化偏執,言下轉機。如機緣成熟,即能點破識情,頓入妙鏡。

  3、不可勉強進修,雖然專修叁昧有相當的艱苦。但也須注意調攝,靈活應用,如過于勉強,則有礙身心性命,反致道業不成。

  4、修還門不應計較時間,以成就叁昧爲期,因此終身均可行之,尤其是即持名即實相一法,更宜時時修習,直至臨終。

  5、經過止觀的磨練後,應掌握適應自己的一法,專注而靈活地修下去,不可經常變動,反致相互幹擾。

  6、在一切生活中,應隨自意而修叁昧,不可忘失覺照,念念覺、念念悟、時時不離修法。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