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節 淨門的修習法
淨門的修習是從見道位開始,即六即佛中相似即的初信位,此由不斷而斷、任運斷八十八品見惑,法界圓融平等的理趣,已略窺一斑,真信現前,故名爲信心位。永不退爲凡夫,自在增進道業。此業禅宗破初關齊,與密乘的叁昧悉地也齊。雖思惑、塵沙、無明未斷,但已能圓伏不起。故在淨門中,即以見道之智,轉化煩惱習氣,及至真淨現前,便圓證叁德。
一 淨門的基本修習
以真見起修,乃是無修之修,心無取舍,離于分別,但莫汙染,性體自淨。故智者大師雲:
“修淨者,知色淨故,不起妄想分別;受想行識,亦複如是。息妄想垢,是名修淨;息分別垢,是名修淨;息取我垢,是名修淨。舉要言之,若心如本淨,是名修淨。亦不得能修所修及淨不淨,是名修淨。”(《六妙門·次第相生門》)這一段修淨法,正是從自心寂靜體上所起的無住妙用;雖終日見聞覺知,應用一切,但心無依倚,體絕去來,一念孤照,任緣無礙。如此淨修,真智不證而證。這方是無上妙法,微妙真修,一路涅槃門,直通無上道。
因此淨門真修不須借法,而是以自己智慧的朗照來轉物,不管一切境界的善惡、是非、染淨等,以圓淨心去遍照諸法,則一切均融在平等智光之中。智者大師在《六妙門》說:
“複次行者當觀心時,雖不得心及諸法,而能了了分別一切諸法。雖分別一切法,不著一切法;成就一切法,不染一切法,以自性清淨心,從本以來不爲無明惑倒之所染故。故經雲:“心不染煩惱,煩惱不染心。”行者通達自性清淨心故。入于垢法,不爲垢法所染,故名爲淨。當知心者,即是淨門。”
由于行者已識真心本淨法身之體,故只要保護此心,隨時覺照,不染一塵,便是淨門的無功之功了。正如普照禅師所雲:
“見色聞聲時但伊麼,著衣吃飯時但伊麼,屙屎送尿時但伊麼,對人接話時但伊麼;乃至行住坐臥,或語或默,或喜或怒,一切時中,一一如是。似虛舟駕浪,隨高隨下,如流水轉山,遇曲遇直,而心心無知。今日騰騰任運,明日任運騰騰;隨順衆緣,無障無礙,于善于惡,不斷不續;質直無僞,視聽尋常,則絕一塵而作對,何勞遣蕩之功,無一念而生情,不假忘緣之力。”
行者果能以真見起用,以平常無染之心,無造作、無是非、無取舍、滅斷常,無凡無聖,任緣無住,朗然遍照,則佛法自能現前,處處無礙,事事通達,光明大用,清靜自在。
二 淨門的鍛煉法
恩師元音老人開示雲:“有叁要:一、在妄念的緣起上,觀察自心本相(即妄念之起,緣于真心,無真心,何有妄念
)而認識法身自性。二、溶妄念入法身妙用,熟識法身。叁、于妄念停息時,堅固而定,念無連續,法身無爲而住,時時處處在身、語、意上用功:“身”離諸作爲,唯安閑寬坦,令身安住;“語”,無益之世間語及出世之咒誦均停止,安靜如谷;“意”,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心等虛空,絕一切分別,離沈掉無記,等持惺寂,住于本妙明淨體性中。”
恩師所示叁點要義,即淨門中的鍛煉法要。此鍛煉法可在一切緣中修冶,逐漸使心體明淨,起大妙用。
此外,淨門的鍛煉除了人事中的淨覺,最好的方法是閱宗門公案,先從《碧岩錄》下手,然後再閱《五燈會元》。在閱讀中,時時照顧本來,不被語句轉了去。並以所悟機用,移用到生活中去,以此開啓智慧,消磨習氣。
對于一些業障重、習氣深的人,因爲無明力大,般若力小,未免被動靜諸境互換,心不能恬淡,所以還須做忘緣遣蕩的功夫。茲選錄王骧陸居士《證體啓用一百條》供學者磨習時叁考。
(1)實相者,本來之佛性相貌也,欲形容其湛寂本體,名曰清淨,欲表示其無住妙用,名曰自在。人能于座上所證得之清淨自在之光景,移用于人事顛倒之時,無不化有歸空,化顛倒爲清淨,化煩惱爲自在,而苦滅矣;且可滅他人之苦矣,此名度生。
(2)此法(指心中心密法,余法亦類似)功夫越深,習氣發動亦越多,由八識性田中自然啓發者也。蓋慧者,亦我之習氣也,以不能轉即爲習,轉即爲慧力,爲妙用矣,非二物也。
(3)此法功夫越深,習氣發動亦快,但去亦甚快,發時較平日爲大,但一次小一次,短一次,不複再增長也。
(4)此法功夫越深,膽子比較越大,如忽遇驚,亦只一驚,不複再驚矣,但必在起用之後,則其力日強。
(5)此法功夫越深,忽而忘記性大,又忽而記憶力甚強,且日見敏速,感覺力亦強,往往不加思索,即與物相應,此通之先兆也,亦一定之過程。
(6)性不生易而心變易,變易者幻,幻來幻去,于本體性畢竟無礙也。習氣之來,幻心之變易也,昭靈覺知,亦幻心之變易耳,同一爲幻,于本體性,同一無增損也。明心後方可以般若掃蕩習氣,同時更以般若掃蕩此掃蕩,掃至無可掃時,斯合本來,斯合般若大空之旨。
(7)明心時作功夫,要准、要狠、要省、要等、要平,則穩矣。准者,看准方向,無所疑退也;狠者,克製自己,絲毫不留情,且認得透徹也;姑息二字,等于自殺。省者,常常內自省也;等者,等時候也;非有相當時間,其力不充足也;平者,觀一切平等,以不論何種挂礙,皆由心不平等,分別得失而起,不知法本不生,何患乎得!法體不滅,何患乎失!能平則自然不驚不怖不畏,超然入自在之境矣。人往往有時間相、得失相、成敗相,諸種習氣來時,不能打破,此即定不足,慧不充也,即般若力不強也。故要等,等到其間,力自充足耳。此譬如行路,貴在方向不錯,按步而進,不在遲速也;穩者如是穩定,永不退轉也。
(8)平時當用反觀法,明心之後,我見未能即除也,習氣未能即淨也。我見習氣,時時來,時時能轉而化之,是真明心者;若轉化力小,此另一問題也。只怕不知轉,不知化,即不能轉、不能化矣。又有人保留習氣不化除,何異有財勿用,與窮人等,然究與無財者不同也,雖似而仍不似也。故學佛第一在開覺知,如得財;第二在善用其覺知,如用財;第叁並覺知而亦空之;第四無所謂空不空,本來即如是,如真富貴人,自忘其多財也。不似今之戚戚者,時露其窮相,自己不敢承當,不放心也。
(9)上來各條,是明心性之真實相貌,與用功及常常保持之法。但覺照一起,習氣即消,此中遲捷多有不同,一爲境,一爲覺。此又有過程者十:一、境來而不覺;二、境來而再覺,惟起覺極費事;叁、境來時起覺不難;四、境來即覺,略有先後;五、境覺同時並起,而有時忘失;六、同起而可以勿忘;七、覺先于境,但有時在後,或偶而竟回到忘失時;八、常覺不動;九、覺尚未淨;十、常寂而常覺照,並覺亦無住矣,此是力量真充足時。
(10)從來大習氣易去,小習氣難除,還是不平等,是以有驚怖畏之果,其間忽上忽下,不得以退轉名之,切要切要。
(11)考自己習性,不論好壞善惡,凡不易化除者,即屬生死之根,萬不可固執爲善而保留之。越不易化除,越要化除;常與自己逆,便是進功。
(12)般若之妙,只在一圓字,能圓其義,斯圓于心,即圓于事;若有所住,義即不圓。此由于本來尚未透徹,加以各種習氣來會,把持之力弱矣。譬如貪財一事,明知本來不是好事,奈我所恃者,只一理智,而環境諸習氣,如得失心、愛護心、好面子心、爭勝心、比較心、未來恐怖心,此六心,足以助成其貪焰,加以眼前之困苦、壓迫、責備,又足以驅策之,逼之不得不貪,此圓于理而未圓于事者也。所謂人天交戰,此必百戰而可克勝,原非一朝一夕之功。明心而後,方具可以交戰之資格,此即啓用。由小戰而大戰,小勝而大勝,根本破敵,永無後患耳。
(13)功夫切切壓製不得,如貪嗔之根,必拔除之,化解之。疾惡他人之貪嗔者,自己已成立一貪嗔之見,亦屬壓製;如穢器未淨,封固之,終必有再發之一日,非究竟也。
(14)用功夫切切躲避不得,如敵來則破之。若但知守住戒定慧,用以對治貪嗔癡,則善惡二見,留影于心,如敵來守城,雖一時敵不得入,敵終未去,乘機從可入城,非究竟也。故勿躲避,以破除爲妙,兩不留影,心無所染,敵我同化,即入大定也。
(15)境來不理,亦不起念,但不斷滅,此靜中定也。對境不惑,依然應付,動而不動,此動中定也。至動靜一如,無可不可時,則大定矣。
(16)肯做不屑做之事,肯說不願說之話,肯接不願交之人,其去平等智光不遠矣。
(17)有所失而無悔者,如忽起一惡念,行一惡行,一經覺察,但知改過,能不戚戚後悔者,其入不二矣。倘誤以善行與惡行爲不二者,此屬魔見,又名癡愚,必入阿鼻。
(18)見他人過在,不獨難入不二,亦障自己聖道而起驕慢,修道人所最忌。
(19)用功切勿與人較量短長,應默察而自省之。
(20)心如外馳,勢不能免,只要能轉可耳。行者往往怕心被境奪,時時督住其心,壓住勿動,自以爲識神不用事矣,即可成爲智矣,不知識不異智,智即是識;無識則智無由建立,今硬分識智爲二,自诩其用功嚴密,真是鈍根笨漢,豈得謂爲明心
(21)衆生萬般苦惱,只緣一亂字,亂由比量而起。見性人見聞覺知了了,不動念時,心對境是現量,及至動念分別時動而不動,雖比量而亦現量矣。常能如是者,名打成一片。
(22)練心之法,只于有礙中忍得過。譬如一切習慣,本無定義,本無不可,苦在自己已成爲習慣,自以爲非如此不可,遂不忍與自己逆,此礙之所以立也。倘忍得過,即無礙矣,因本來無礙也。故學佛乃大丈夫事,能忍得、能放下得,不與世俗同流,亦不與世忤,所謂和而不同,即超然入聖矣。
(23)習氣來時,切勿就習氣上下手,便落對治而成壓製,只要覺照;但覺照亦成習氣,故宜直捷放下,頓歸于空。能照顧本來實相,一切虛幻妄習,自銷于無形。是以…
《第一章 六妙門修法 第八節 淨門的修習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