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六妙門》講義
第一講 序論
六妙法門是佛教禅學中的通法。
——由不同理論的指導,可形成凡夫、外道、二乘、菩薩,乃至一乘佛道的修證系統。
——由不同的根性修持,便有人天、羅漢、辟支佛、菩薩、佛的各種境界的果證。
——由各宗派的利用開發,便有天臺宗的六妙十大門、密宗六妙次第門、禅宗六妙方便門、淨土宗六妙念佛門以及氣功六妙養生門與心智開發門的各具特色的行門。
《六妙門》是智者大師根據原始佛教中的六妙法義,並結合自身甚深的修證體驗,開出了廣大微妙的六妙十大門。這一套系統嚴密的法門,包含了一切佛教禅法的精華,因此,可攝受不同層次的修禅者趣入禅道而無遺。
此法門既有次第進修的方便,又具圓超頓入的妙旨,故深淺同益,各得自在法樂,而且其簡約精妙的法要,絕非其他禅法可媲美,一旦掌握其體系後,便可左右逢源,一生修持不慮其不成就,所以如此易學易行的法門,對於事務繁忙的現代人來說,修習此法尤爲適宜。
此書曾於唐末兵亂之際遭毀,後從日本取回,曆史上雖屢有行者因修六妙門而得成就,但真正發揚光大,普遍弘傳,則有待於當今之世。
隋智者大師於都下,瓦官寺略出此法門。
天臺宗尊印度龍樹菩薩爲高祖,慧文大師爲初祖,慧思弘傳慧文大師之心觀法門,並發揚之,爲天臺之二祖。智者大師承前啓後,判教立觀,大弘其法,雖爲天臺第叁祖,而實是創其大成,故後人稱之爲天臺宗,是與智者大師開法天臺山有關。
智者大師法號智[凱-幾+頁],字德安,俗姓陳,生於梁武帝大同四年(五叁八),寂於隋文帝開皇十七年(五九七),祖籍穎川(今河南許昌),後遷居荊州華容(今湖北監利縣西北)。智者大師十八歲出家學道,初從法緒、慧昨二師學律,後依光州大蘇山慧思大師學心觀法門,因閱《法華經》而悟道。此後奉師命廣弘天臺法門,成爲中國第一個宗派。《六妙法門》一書,就是大師在陳都金陵(今南京)的瓦宮寺寫出的,以便禅者的專攻與實修,但因當時側重廣學,故影響不及叁大部與五小部之大,而近代以來,人們漸感窮一生精力研學叁大部、五小部尚難領悟,更談不上依法實修,故轉向簡約精妙的法門而修之。〈六妙法門〉才引起禅行者的興趣,影響也逐漸擴大,正是「法逢其時知音多」。
六妙門者,蓋是內行之根本,叁乘得道之要迳。
六妙門究竟是怎樣性質的法門呢
智者大師在論文的開頭就開宗明義地指出:
這個六妙法門,它是佛法心地內行的根本之法,是叁乘根性的修行人進趣聖果的關鍵道行。
佛法分內行與外行,外行即外善根,如布施、持戒、聽經、讀誦、忏悔、禮拜、供養等,重在修福行善以及作爲進道的基礎的行門,均屬於外行。內行即內善根,是以定慧爲核心而進行的各種禅觀法門,其目的是調伏煩惱,改革習氣,開發本明,成就道業,因此,乃重在功德的圓滿與聖果的證取。
因爲六妙門是內行法中的根本之法,所以聲聞、緣覺、菩薩的叁種聖道行人都不能離此法而得證道果。雖然聲聞有四谛法門,緣覺有十二因緣,菩薩有四攝六度,但據禅觀的簡約精妙與圓攝諸法而言,則六妙門完全能夠給叁乘行人以進修的方便,使之速證道果。由此可見,六妙門乃是一切禅觀法門中的最極妙門,是直趨叁乘聖果的捷要道略。
故釋迦初詣道樹,跏趺坐草,內思安般:一數,二隨,叁止,四觀,五還,六淨。因此萬行開發,降魔成道。
一切佛法皆從佛果菩提大智海中之所流現。我們娑婆界的教主釋迦牟尼佛是怎樣修行得道的呢
早在兩千多年前,當經過六年苦行仍不得道的悉達多太子,便放棄苦行,放下萬緣,坐在印度尼連河畔的菩提樹下的吉祥草上,內思於安般之法。
內思即摒棄一切雜念,關閉六根的分別,一心返照於內,專志地寂思於所修之法。安般法即是依呼吸道做下手工夫的一種辦法,爲攝心入禅、開發智慧的善巧之門。佛在《雜阿含經》裹曾這樣開示比丘們修安般念法。
諸比丘!此安般念——叁摩地修習與多作時,實爲寂靜、殊勝,純粹與樂住,對已生的惡不善法即能消滅與寂止——世尊這樣贊歎之後說:「然而,諸比丘!雲何修習安般念叁摩地
雲何多作
實爲寂靜、殊勝、不雜與樂住及已生惡不善法即能消滅與寂止
諸比丘!茲有比丘,去阿練若,或去樹下,或去空閑處,結跏趺坐,正直其身,置念面前,而彼(比丘)或念入息,或念出息:一、出息長時,知『我出息長』,或者入息長時,知『我入息長』。二、出息短時,知『我出息短』,或者入息短時,知『我入息短』叁、『覺知全身我出息』及『覺知全身我入息』,彼如是學。
四、『安息身行我出息』及『安息身行我入息』,彼如是學。五、覺知喜 ....六、覺知樂....七、覺知心行....八、覺知安息心行....。九、覺知心……。十、令心喜悅……。十一、令心等持……。十二、令心解脫....。十、觀無常....。十四、觀離欲....。十五、觀滅....。十六、『觀舍遣我出息』及『觀舍遣我入息』,彼如是學。」二清淨道論)頁二四O 至二四一)
以上釋尊所教導的安般念又稱爲十六特勝,可以攝入六妙門中,亦可進一步攝入隨息法中。
那麼六妙門的原始意義是怎樣的
智者大師在《法界次第初門》中對釋尊在諸經中所闡示的六妙門作了扼要的總結,現錄於下,以作總體性的把握:
一、數息門:攝心在息,從一至十,名之爲數,行者爲修無漏真法,先須調心入定。欲界粗散難攝,非數不治,故須善調身息,從一至十,粗亂靜息,心神停住,是爲入定之要。故以數息爲妙門也。
二、隨息門:細心依息,知入知出,謂爲隨息。行者雖因數息心住而禅定未發,若強存數,則心有起念之失,故須放數修隨。入時知入,出時知出,長短冷暖,皆悉知之。因是則諸禅自發,故以隨爲門也。
叁、止門:息心靜慮,名之爲止。行者雖依隨息心安明淨,而定猶未發,若心依隨,則微有起想之亂,澄氵亭安穩,莫若於止,故舍隨修止。是中多用凝心止也,凝心寂慮,心無波動,則諸禅定自然開發,故以止爲門。
四、觀門:分別推析之心,名爲觀。行者雖因止證諸禅定,而解慧未發,若住定心,則有無明味著之乖。故須推尋檢析所證禅定,是中多用實觀四念處也。若觀心分明,則知五衆虛诳,破四顛倒及我等十六知
見。顛倒既無,無漏方便因此開發,故以觀爲門。
五、還門:轉心反照,名之爲還。行者雖修觀照,而真明未發,若計有我能觀析破於顛倒,則計我之惑,還附觀而生,同於外道,故雲是諸外道計著,觀空智慧,不得解脫,若覺此患,即當轉心反照能觀之心,若知能觀之心虛诳無實,即附觀執我之倒自亡,因是無漏方便,自然 而朗,故以還爲門。
六、淨門:心無所依,妄波不起,名之爲淨。行者修還之時,雖能破觀之倒,若真明未發而住無能所,即是受念,故令心智穢濁覺知,此已不住不著,泯然清淨,因此真明開發,即斷叁界之結使,證叁乘道。故雲其清淨得一心者,則萬邪滅矣。以淨爲門,意在此也。
由上所述的六妙門大意可見,佛在內思中進入淨門時,就證解脫之智,因此,忽睹明星而豁然大悟,證入涅槃境界,叁明六通一齊開發,降伏諸魔而成佛道。
在佛教中,將魔分爲天子魔、煩惱魔、五蘊魔、病魔、死魔等五種,而以五蘊魔爲根本,五蘊既空,則諸魔自除,故佛成道時當以淨門功能,除五蘊魔而得果覺。
當知佛爲物軌,示迹若斯,叁乘正士,豈不同遊此路
釋尊的清淨叁業,所作所爲,是一切衆生依之修習的模範榜樣,因此,佛的智慧道德以及修證行門,都是叁乘行人進趣菩提的軌則。釋尊應化娑婆世界的八相示現,其中成道之前的修持,正是用的安般妙門,佛示現的聖迹已是如此,那麼叁乘正道的行者,豈能不遵循佛所示現的聖迹而依法學修呢
智者大師在這段提示中,以佛的模範聖迹,來闡明六妙門,實爲解脫煩惱,成就聖果的妙極捷徑,依之學修,必得現前當來之大利益!
所言六者,即是數法。約數明禅,故言六也。
所說的六妙門的"六"字,就是指法的數目有六個。因此,是藉法的基本數目來顯明此禅的名稱以及所含的特質,所以用"六"來標稱。
約數即限定的數目,這裏是指禅法內容的基本數目。
如佛或約一數辯禅,所謂一行叁昧。
從這段開始,智者大師列出十種因數立禅的禅法名相,來說明佛所說禅法,大部分都是根據禅數的多少,而標稱與顯明禅的特質的。
例如,釋尊以一爲基本禅數,而顯明禅法的有所謂的一行叁昧等禅。
叁昧是梵語的音譯,有「定」、「正受」、「調直定」、「正心行處」、息慮凝心等意義。心定於一處(事與理)而不動,或正受於所觀之法,使心念中的暴、曲、散等不良因素,得到調伏改善,便是叁昧的基本含義。如以正受的修證體驗來說,當一個修行者明見心性,心無所住之後,便能在根塵相對之中,不再被苦樂、是非、善惡、事理等一切境界惑亂,見境無心,安住不動,不受一切受,此即叁昧的正受義。
一行叁昧是佛教的根本叁昧,又稱真如叁昧或一相叁昧,是指心定於一處(事、理)而專行的叁昧之法。分爲事一行叁昧與理一行叁昧的二種修法。
理一行叁昧,是在禅定心中,觀照真如性體的平等一理。如《文殊般若經》中說:「法界一相,系緣法界,是名一行叁昧……入一行叁昧者,盡知恒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 馬鳴菩薩在《起信論》中也進一步指出:「依是叁昧故,則知法界一相,謂一切諸佛法身,與衆生身,平等無二,即名一行叁昧。當知真如是叁昧根本。 而六祖大師以其宗門的活潑靈妙,又以無分別的直心來顯此一行叁昧:「若於一切處,行、住、坐、臥,純一直心,不動道場,直成淨土,此名一行叁…
《第二章 六妙門講義 第一講 序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