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昧。」(見六祖壇經:由此可知,理一行叁昧是緣實相理而直入真如法體的一種修持方法。
事一行叁昧,實際上就是念佛叁昧的異名。如《文殊般若經》裏曾闡釋說:「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叁昧,應處空閑,舍諸亂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但通過事一行修持,而成叁昧的禅法不止一種,凡專修一事一相的法門,都可納入一行叁昧中。不過念佛叁昧爲一行的特徵特別明顯而已。
或約二數,謂一止二觀。
如以二的基本數作立禅標法的禅門,則有止與觀的修持方法。
止與觀即奢摩他與毗鉢舍那的二大禅行,也有事與理的不同。而且各宗就止觀上的立義也不盡一致。如天臺宗就有系緣止、製心止、體真止、方便隨緣止、息二邊分別止等止法及空觀、假觀、中觀等觀法。其中又分次第觀、圓融觀以及十乘觀等的善巧建立。
關於止觀的重要意義,智者大師曾在《修習止觀坐禅法要》一書中扼要地闡述說:
若夫泥洹之法,入乃多途,論其急要,不出止觀二法。所以然者
止乃伏結之初門,觀是斷惑之正要。止則愛養心識之善資,觀則策發神解之妙術。止是禅定之勝因,觀是智慧之由藉。若人成就定慧二法,斯乃自利利人,法皆具足。
這止觀二法,組成了佛教禅法兩大修證功能,猶如汽車的兩個輪子,鳥的兩只翅膀,推進了車或鳥的向前馳行,以至到寶所而後已。因此,元照大師贊歎道:
「若夫窮萬法之源底,考諸佛之修證,莫若止觀。天臺大師靈山親承,承止觀也。大蘇妙語,悟止觀也。叁昧所修,修止觀也。縱辯而說,說止觀也。故曰說己心中所行法門。則知臺教宗部雖繁,要歸不出止觀。舍止觀不足以明天臺道,不足以議天臺教,故入道不可不學,學者不可不修。
由此可知,止觀法門關系佛法的存亡,以及衆生的修證,是何等重要!
若約叁數,謂叁叁昧
如以叁爲基本數而構成的叁昧禅法,則有叁叁昧。
叁叁昧是由空、無相、無願(舊譯無作)構成的叁種有漏禅定,以此對治叁障而證得叁解脫門的無漏聖果。
「叁叁昧」修習方法如下:
一、空叁味:這是與苦谛的空、無我,二行相相應的叁昧禅法。以有漏智觀照諸法緣生無我以及無我所有,從而空掉對五蘊有我的主宰與我所擁有諸法的妄執,進入無我我所的空解脫門。
二、無相叁昧:這是與滅谛的滅、靜、妙、離的四行相相應的叁昧禅法。以無相爲緣而起觀照,了達涅槃離色、聲、香、味、觸的五法,與男女二相,以及生、異、滅的叁相有爲相的十種相狀,從而證入無相解脫門。
叁、無願叁味:這是與苦谛的苦、無常、二行相、集谛的因、集、生、緣四行相相應的叁昧禅法。修此叁昧的觀念是認爲苦谛的苦、無常及集谛等行相的可厭惡生,又明見道谛的道、如、行、出的四行相猶如船筏,到岸之後,也必須舍棄,方能登岸,因此,對道谛諸法也不願樂執著。以這種觀念爲緣而起觀照,不生願求執著的心理,便能由此而證入無願解脫門。
除上述的叁叁昧外,又有所謂的空叁昧及密教的叁叁昧等。
或約四數,所謂四禅。
如以四爲基本數而立禅的則有四禅定法。
在佛教禅定中談得最多的是四禅定,因爲它既是內外道共修的法門,也是進入各級高層次禅定的必經禅態,於中可以得禅悅、開智慧、成各種叁昧妙德,因此,是根本禅法之一。
四禅有正、邪、偏之分,現先據正禅的禅態發展過程來闡述其各種相狀。
一、初禅的前行:未進入初禅之前,有四個層次的進展。第一是粗住,如《摩诃止觀》卷七·九之叁中說:「若身端心攝,氣息調和,覺此心路,泯然澄靜,帖帖(順從、穩當之意)安穩,蹑蹑而入,其心在緣,而不起馳散者,此名粗住。」第二是細住,在粗住的基礎上,進一層安穩,較前更爲深細帖帖,即是細住的禅態。第叁是欲界定,智者大師又提示說:「兩心(矗、細二位二剛後,中間必有持身法,此法起時,自然身體正直,不疲不痛,如似有物扶助身力。…或一兩時,或一兩日,或一兩月,稍覺深細,豁爾心地作一分開明,身如雲如影,照然明淨,與定相應,持心不動,懷抱淨除,爽爽清冷,雖複空淨而猶見身心之相,未有支林功德,是名欲界定。第四是未到地定,智者大師又說:「住欲界定,或經年月,定法持心,無懈無痛,連日不出,亦可得也。從是心後,泯然一轉虛豁,不見欲界定中身首、衣服、牀鋪,猶如虛空,[冂@(八/口)][冂@(八/口)]安穩,是名未到定相。」
從未到地定後,漸覺身心虛寂,內不見身,外不見物,這樣經過一日乃至一月一年,如果定心不遭破壞,就可以進入初禅的境界。
二、初禅:在上述未到地中,如覺得身心微微地産生運動,發出動、癢、輕、重、冷、暖、澀、滑的八觸現象,這八觸的出現是因爲進入初禅時,色界的四大極微與欲界的四大極微進行轉換,在粗轉細的過程中,便發生了身心微妙的觸相,同時,當觸相出現時,還會表現十種的支林功德:空、明、定、智、善心、柔軟、喜、樂、解脫、境界相應。智者大師對十功德作了如下的诠釋:
㈠、空:空者,動觸發時,空心虛豁,不複同前性障未除時。
㈡、明:明者,岡淨美妙,皎皎無喻。
㈢、定:定者,一心安穩,無有散動。
㈣、智:智者,不複迷昏疑惘,心解靜利。
㈤、善心:善心者,慚愧信敬,慚我不曾得此法以爲愧恥,我今尚爾,信一切賢聖具深妙法,敬揖無量。
㈥、柔軟:柔軟者,離欲界[憶-乙+龍][憶-乙+厭]粗犷,如腦牛皮,隨意卷舒。
㈦、喜:喜者,於所得法,而生慶悅。
㈧、樂:樂者,觸法娛心,恬愉美妙。
㈨、解脫:解脫者,無複五蓋。
㈩、境界相應:相應者,心與動觸諸功德相應不亂,又念持相應而不忘失。
這是就動觸而論的十功德,其余七觸雖悅樂有異,但其基本的功德大致一樣。
叁、二禅:初禅的八觸功德相及禅態的感受失去後,即發生了中間定,也叫轉寂心,或退禅地。在這單純的靜心中,既已失下地的初禅境前,又未進入二禅的禅態,假使心生憂悔,便連單靜寂心也即失去。如能不悔,則內淨即發,不再受納八觸的分別,所以又叫一識定。此時混四大色成一淨色,照心轉淨,與善俱發,便進入了二禅的禅態。
四、叁禅:因二禅的喜是陣發性的,而所生之樂又不安定,所以在二禅態中,應诃責喜的過失,不著其相。喜動消失後,便進入未到地定。在此定中忽發叁禅,叁禅的覺受重點是樂。這與叁禅同時生起的樂,不是以法轉妙,也不是依靠喜而生樂。此叁禅之樂是充滿全身的所有毛孔,所謂大樂充遍身。此禅妙樂,最易令人耽著。因此,只有聖人能舍此樂而不著,凡夫則非常困難。
五、四禅: 叁禅雖然妙樂無比,但仍對苦而受樂,如能诃斥對樂的耽著心,即能離開樂的覺受,此時即進入未到地定。未到定去後,即進入四禅的不動定。此四禅也是色法轉妙,不再被苦樂境界所動,所以叫做不動地定。在此定中,定法安穩,出入的呼吸也已斷除,既無苦也無樂,舍棄了一切覺受而得清淨。
以上四禅的功德作用,可以用十八支功德法來表述。見下表:
四禅 叁禅 二禅 初禅 禅位
不苦不樂 、 舍 、 念 、 一心 舍 、 念 、 慧、 樂 、一心 內 淨 、喜、 樂、一心 覺( 尋) 、 觀 (伺) 、喜、 樂 、 一心 支 林 功 德
或約門數,謂五門禅。
就五的基本數目立禅的名稱,則有五門禅法。
關於五門禅的修持方法,有一卷《五門禅經要用法》,論述頗爲詳細。五門禅即小乘七方便中的五停心觀法,分別以五個方面來作對治觀:多貪者修不淨觀,多嗔者修界分別觀,多散亂者修數息觀,障重者修念佛觀,天臺大師又依圓教義而立圓五門禅,即:「諸法畢竟不生不滅是無常義,畢竟無苦無樂是苦義,畢竟非空非有爲空義,畢竟非我無我爲我義,畢竟非滅非不滅爲寂滅義。」以此雙非的五門而顯中道的實相禅,所以稱此爲圓五門禅。
或約六數,謂六妙門。
如以六的基本數來立禅的名稱,則有數、隨、止、觀、還、淨的六妙法門。
或約七數,謂七依定。
七依定是依七處而修禅定的禅法,又名七處善。第一步是觀色爲苦,第二步是觀色爲集,第叁步是觀色爲滅,第四步是觀色爲道,第五步是觀色爲愛味,第六步是觀色爲過患,第七步是觀色爲出離。其中前四步是觀色的四谛,第五步觀色的愛味,是進一層觀色的現前集起,第六觀色的過患,則是重觀色的現前之苦惱;最後觀色的出離,則是解脫之智在色上的體現,即是滅谛的重觀。觀色之後,在受、想、行、識的四蘊上也各觀七處,便成爲叁十五種觀法。但其基本法仍是七處,所以唯立七處善。
或約八數,謂八背舍。
如以八的基本數來立禅的名稱,便有八背舍的禅法。
八背舍是小乘觀禅中的初門,新譯爲八解脫。出世間禅基本上可分爲八解脫,八勝處、十一切處的叁個層次,通過這初、中、後的叁層修習,就可以遠離叁界的貪愛而成就解脫道。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卷二之十中說:「背舍爲初門,勝處爲中行,一切處爲成就也。叁種觀足,即是觀禅體成就。」
八背舍從何處開始修
當行者進入初禅之時,方能起背舍之觀修。現將八背舍修持過程介紹如下:
一、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內身有色想之貪,爲了除滅這個貪色之心,先觀身外的不淨青瘀等色,起厭離心,使貪念不起,獲得初步的解脫。這一層解脫就是依初禅定而起,所緣的是欲界的精色。
二、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內身雖無色想之貪,但爲了使這一淨念更加堅固,進一步觀身外的不淨青瘀色,使微細的貪念也不生起,獲得更加清淨的解脫。這是依二禅而起的觀修,所緣的是初禅的不淨細色。
叁…
《第二章 六妙門講義 第一講 序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