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第二章 六妙门讲义 第一讲 序论

  第二章 《六妙门》讲义

  第一讲 序论

  六妙法门是佛教禅学中的通法。

  ——由不同理论的指导,可形成凡夫、外道、二乘、菩萨,乃至一乘佛道的修证系统。

  ——由不同的根性修持,便有人天、罗汉、辟支佛、菩萨、佛的各种境界的果证。

  ——由各宗派的利用开发,便有天台宗的六妙十大门、密宗六妙次第门、禅宗六妙方便门、净土宗六妙念佛门以及气功六妙养生门与心智开发门的各具特色的行门。

  《六妙门》是智者大师根据原始佛教中的六妙法义,并结合自身甚深的修证体验,开出了广大微妙的六妙十大门。这一套系统严密的法门,包含了一切佛教禅法的精华,因此,可摄受不同层次的修禅者趣入禅道而无遗。

  此法门既有次第进修的方便,又具圆超顿入的妙旨,故深浅同益,各得自在法乐,而且其简约精妙的法要,绝非其他禅法可媲美,一旦掌握其体系後,便可左右逢源,一生修持不虑其不成就,所以如此易学易行的法门,对於事务繁忙的现代人来说,修习此法尤为适宜。

  此书曾於唐末兵乱之际遭毁,後从日本取回,历史上虽屡有行者因修六妙门而得成就,但真正发扬光大,普遍弘传,则有待於当今之世。

  隋智者大师於都下,瓦官寺略出此法门。

  天台宗尊印度龙树菩萨为高祖,慧文大师为初祖,慧思弘传慧文大师之心观法门,并发扬之,为天台之二祖。智者大师承前启後,判教立观,大弘其法,虽为天台第三祖,而实是创其大成,故後人称之为天台宗,是与智者大师开法天台山有关。

  智者大师法号智[凯-几+页],字德安,俗姓陈,生於梁武帝大同四年(五三八),寂於隋文帝开皇十七年(五九七),祖籍颖川(今河南许昌),後迁居荆州华容(今湖北监利县西北)。智者大师十八岁出家学道,初从法绪、慧昨二师学律,後依光州大苏山慧思大师学心观法门,因阅《法华经》而悟道。此後奉师命广弘天台法门,成为中国第一个宗派。《六妙法门》一书,就是大师在陈都金陵(今南京)的瓦宫寺写出的,以便禅者的专攻与实修,但因当时侧重广学,故影响不及三大部与五小部之大,而近代以来,人们渐感穷一生精力研学三大部、五小部尚难领悟,更谈不上依法实修,故转向简约精妙的法门而修之。〈六妙法门〉才引起禅行者的兴趣,影响也逐渐扩大,正是「法逢其时知音多」。

  六妙门者,盖是内行之根本,三乘得道之要迳。

  六妙门究竟是怎样性质的法门呢

  智者大师在论文的开头就开宗明义地指出:

  这个六妙法门,它是佛法心地内行的根本之法,是三乘根性的修行人进趣圣果的关键道行。

  佛法分内行与外行,外行即外善根,如布施、持戒、听经、读诵、忏悔、礼拜、供养等,重在修福行善以及作为进道的基础的行门,均属於外行。内行即内善根,是以定慧为核心而进行的各种禅观法门,其目的是调伏烦恼,改革习气,开发本明,成就道业,因此,乃重在功德的圆满与圣果的证取。

  因为六妙门是内行法中的根本之法,所以声闻、缘觉、菩萨的三种圣道行人都不能离此法而得证道果。虽然声闻有四谛法门,缘觉有十二因缘,菩萨有四摄六度,但据禅观的简约精妙与圆摄诸法而言,则六妙门完全能够给三乘行人以进修的方便,使之速证道果。由此可见,六妙门乃是一切禅观法门中的最极妙门,是直趋三乘圣果的捷要道略。

  故释迦初诣道树,跏趺坐草,内思安般: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还,六净。因此万行开发,降魔成道。

  一切佛法皆从佛果菩提大智海中之所流现。我们娑婆界的教主释迦牟尼佛是怎样修行得道的呢

  早在两千多年前,当经过六年苦行仍不得道的悉达多太子,便放弃苦行,放下万缘,坐在印度尼连河畔的菩提树下的吉祥草上,内思於安般之法。

  内思即摒弃一切杂念,关闭六根的分别,一心返照於内,专志地寂思於所修之法。安般法即是依呼吸道做下手工夫的一种办法,为摄心入禅、开发智慧的善巧之门。佛在《杂阿含经》裹曾这样开示比丘们修安般念法。

  诸比丘!此安般念——三摩地修习与多作时,实为寂静、殊胜,纯粹与乐住,对已生的恶不善法即能消灭与寂止——世尊这样赞叹之後说:「然而,诸比丘!云何修习安般念三摩地

  云何多作

  实为寂静、殊胜、不杂与乐住及已生恶不善法即能消灭与寂止

  诸比丘!兹有比丘,去阿练若,或去树下,或去空闲处,结跏趺坐,正直其身,置念面前,而彼(比丘)或念入息,或念出息:一、出息长时,知『我出息长』,或者入息长时,知『我入息长』。二、出息短时,知『我出息短』,或者入息短时,知『我入息短』三、『觉知全身我出息』及『觉知全身我入息』,彼如是学。

  四、『安息身行我出息』及『安息身行我入息』,彼如是学。五、觉知喜 ....六、觉知乐....七、觉知心行....八、觉知安息心行....。九、觉知心……。十、令心喜悦……。十一、令心等持……。十二、令心解脱....。十、观无常....。十四、观离欲....。十五、观灭....。十六、『观舍遣我出息』及『观舍遣我入息』,彼如是学。」二清净道论)页二四O 至二四一)

  以上释尊所教导的安般念又称为十六特胜,可以摄入六妙门中,亦可进一步摄入随息法中。

  那么六妙门的原始意义是怎样的

  智者大师在《法界次第初门》中对释尊在诸经中所阐示的六妙门作了扼要的总结,现录於下,以作总体性的把握:

  一、数息门:摄心在息,从一至十,名之为数,行者为修无漏真法,先须调心入定。欲界粗散难摄,非数不治,故须善调身息,从一至十,粗乱静息,心神停住,是为入定之要。故以数息为妙门也。

  二、随息门:细心依息,知入知出,谓为随息。行者虽因数息心住而禅定未发,若强存数,则心有起念之失,故须放数修随。入时知入,出时知出,长短冷暖,皆悉知之。因是则诸禅自发,故以随为门也。

  三、止门:息心静虑,名之为止。行者虽依随息心安明净,而定犹未发,若心依随,则微有起想之乱,澄氵亭安稳,莫若於止,故舍随修止。是中多用凝心止也,凝心寂虑,心无波动,则诸禅定自然开发,故以止为门。

  四、观门:分别推析之心,名为观。行者虽因止证诸禅定,而解慧未发,若住定心,则有无明味著之乖。故须推寻检析所证禅定,是中多用实观四念处也。若观心分明,则知五众虚诳,破四颠倒及我等十六知

  见。颠倒既无,无漏方便因此开发,故以观为门。

  五、还门:转心反照,名之为还。行者虽修观照,而真明未发,若计有我能观析破於颠倒,则计我之惑,还附观而生,同於外道,故云是诸外道计著,观空智慧,不得解脱,若觉此患,即当转心反照能观之心,若知能观之心虚诳无实,即附观执我之倒自亡,因是无漏方便,自然 而朗,故以还为门。

  六、净门:心无所依,妄波不起,名之为净。行者修还之时,虽能破观之倒,若真明未发而住无能所,即是受念,故令心智秽浊觉知,此已不住不著,泯然清净,因此真明开发,即断三界之结使,证三乘道。故云其清净得一心者,则万邪灭矣。以净为门,意在此也。

  由上所述的六妙门大意可见,佛在内思中进入净门时,就证解脱之智,因此,忽睹明星而豁然大悟,证入涅槃境界,三明六通一齐开发,降伏诸魔而成佛道。

  在佛教中,将魔分为天子魔、烦恼魔、五蕴魔、病魔、死魔等五种,而以五蕴魔为根本,五蕴既空,则诸魔自除,故佛成道时当以净门功能,除五蕴魔而得果觉。

  当知佛为物轨,示迹若斯,三乘正士,岂不同游此路

  

  释尊的清净三业,所作所为,是一切众生依之修习的模范榜样,因此,佛的智慧道德以及修证行门,都是三乘行人进趣菩提的轨则。释尊应化娑婆世界的八相示现,其中成道之前的修持,正是用的安般妙门,佛示现的圣迹已是如此,那么三乘正道的行者,岂能不遵循佛所示现的圣迹而依法学修呢

  

  智者大师在这段提示中,以佛的模范圣迹,来阐明六妙门,实为解脱烦恼,成就圣果的妙极捷径,依之学修,必得现前当来之大利益!

  所言六者,即是数法。约数明禅,故言六也。

  所说的六妙门的"六"字,就是指法的数目有六个。因此,是藉法的基本数目来显明此禅的名称以及所含的特质,所以用"六"来标称。

  约数即限定的数目,这里是指禅法内容的基本数目。

  如佛或约一数辩禅,所谓一行三昧。

  从这段开始,智者大师列出十种因数立禅的禅法名相,来说明佛所说禅法,大部分都是根据禅数的多少,而标称与显明禅的特质的。

  例如,释尊以一为基本禅数,而显明禅法的有所谓的一行三昧等禅。

  三昧是梵语的音译,有「定」、「正受」、「调直定」、「正心行处」、息虑凝心等意义。心定於一处(事与理)而不动,或正受於所观之法,使心念中的暴、曲、散等不良因素,得到调伏改善,便是三昧的基本含义。如以正受的修证体验来说,当一个修行者明见心性,心无所住之後,便能在根尘相对之中,不再被苦乐、是非、善恶、事理等一切境界惑乱,见境无心,安住不动,不受一切受,此即三昧的正受义。

  一行三昧是佛教的根本三昧,又称真如三昧或一相三昧,是指心定於一处(事、理)而专行的三昧之法。分为事一行三昧与理一行三昧的二种修法。

  理一行三昧,是在禅定心中,观照真如性体的平等一理。如《文殊般若经》中说:「法界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入一行三昧者,尽知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 马鸣菩萨在《起信论》中也进一步指出:「依是三昧故,则知法界一相,谓一切诸佛法身,与众生身,平等无二,即名一行三昧。当知真如是三昧根本。 而六祖大师以其宗门的活泼灵妙,又以无分别的直心来显此一行三昧:「若於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直成净土,此名一行三…

《第二章 六妙门讲义 第一讲 序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