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第二章 六妙门讲义 第一讲 序论▪P3

  ..续本文上一页、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这是依第四禅而起观修的方法,所缘的虽是欲界之色,但已转为可爱的净光,所谓莹净光明身相。因为所观的是净色,所以叫做净解脱。在定中已除去了不净的可憎之相,唯观八色等光明及清净光洁的妙宝之色。观净色之时心中不生贪爱,说明观想已进一步转向胜妙,於是便证得净性的解脱在净色身之中,所以称做身作证。在进入这第三解脱之位时,具足圆净性的解脱功德,而能够常住於此定,所以又称为具足住。

  四、空无边处解脱。

  五、识无边处解脱。

  六、无所有处解脱。

  七、非想非非想处解脱。

  以上四观是依四无色定而起,各於所得的禅定上观苦、空、无常、无我而生厌离之心,於是弃舍其执著,所以各各称之为解脱。

  八、灭受想定身作证具足住:灭受想也即灭尽定,是在无色界第四层禅定中,弃舍了非非想的一切所缘境後,进入了解脱。

  在八解脱的观修中,各有一个胜处,便形成了八胜处的中行法。

  或约九数,谓九次第定。

  如就九的基本数而立禅,则有九次第定的禅法。

  九次第是一种连续升进的禅法,即从一层禅定升进另一禅定时,中间不生异变心理,故无迟滞与异变。九次第定包括四禅定、四无色定与灭尽定。如《大智度论》卷三十一说:「九次第定者,从初禅起,次第入第二禅,不令余心得入。如是乃至灭受想定。」

  或约十数,谓十禅支。

  这是最後一个以十的基本而立禅的例子,即十禅支的禅法。

  十禅支也就是十一切处。处即是所观的处所,共有十种,即青、黄、赤、白、地、水、火、风、空、识。十禅支的修习方法是先据十处的要求取一适当於修习的「相」,然後安住而起观,当出现「似相」之後,即等持其心於广大净妙的「似相」上,久久自得圣果。

  这十种禅处,前八种是从八解脱中的第三解脱观色清净中引发出来的;後二者则是以空无边与识无边处定为所依,缘其受、想、行、识的四蕴而起观。

  如是等乃至百千万亿阿僧只不可说诸三昧门,悉是约数说诸禅也。

  智者大师在列举了十数的禅法之後,又总结说:不但上述的十大禅法是基於某种数目而立名称的,就是百千万亿无量无数的不可说的一切三昧法门,也完全是约数来阐明禅的特质的。

  虽数有多少,穷其法相,莫不悉相收摄,以众生机悟不同,故有增减之数,分别利物。

  虽然在数的基本内容上建立详尽的「多数禅」与「少数禅」,但是如果穷尽观察一切禅法的功能与相状,也就了知没有不相互融通与赅摄的,这是基於众生的根机与悟性的不同,所以才出现了变化多端的增数和减数,以适应各类众生的需要,使其得到相应的利益。

  在禅法的归类上,大致可分为世间禅、世出间禅、亦世间亦出世间禅,和非世间非出世间禅的四大类。这四大类的特质各有不同,以其所侧重的范围与层次有差别。而禅类之下的禅支数目,则完全是视对象来确定。

  由此可知,禅是众生的心行,在教授时应根据修持的进展情况来分别指导,逐渐引入到最佳的禅态,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今言六者,即是约数法而标章也。

  现在所要论述的六妙法门,就是采用数的基本特徵来命名的一种禅法。这是智者大师在以上例证之後,又回归到六妙门的本课题上。

  妙者,其意乃多。若论正意,即是灭谛涅槃,故灭四行中,言灭止、妙、离。涅槃非断非常,有而难契,无而易得,故言妙也。

  妙的意思很多,如不可思议、绝待、无比等等。《法华玄义》卷一对妙字作了解释:「妙者,褒美不可思议之说也。」《法华游义》也说:「妙是精微深远之称。」由於「妙一的意义极深,所以智者大师就此一字就讲解了九十天,可见其广博深远了。假如就只妙门的妙字义而论,所指的就是「灭谛涅槃」。

  涅槃的意义有灭、灭度、寂灭、不生、无为、解脱、安乐等。

  因此,涅槃乃是修行者通过一系列的道品禅慧後所进入的一种超越後有、永绝心相的永恒性的清净安乐的解脱状态,而不再受五欲的迷惑,常处於无为的寂灭之中。可见涅槃的状态,既不是断除心识活动的枯木死水,也不是凡夫耽著世情妄见的执著心理,它是心灵得到解脱之後,所呈现的一片清净光明而又灵妙无比的自在风光。由於发心、修行的程度不同,所以证得的涅槃也有阶梯,一般分为四种涅槃:

  一、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虽有客尘烦恼,而自性清净,湛如虚空,离一切分别之相,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唯有真圣者内自所证,原为寂静,所以称做涅槃。

  二、有余依涅槃:断尽三界烦恼障碍後,显发了真如,但有漏的依身仍在,却绝无身心的执碍,所以称做涅槃。

  三、无余依涅槃:此时有漏无苦身也已永离,灰心灭智,更无後身。

  四、无住涅槃:菩萨证圆教初住时获得因中涅槃,所知障已断,故在世间而不染,在出世而不住,悲智双运,空有双泯,中道任运,自在无碍,所以称为无住涅槃。

  如果在无住涅槃上不断升进与圆满,则即圆成自性清净大涅槃的无上果德,即是究竟的涅槃境界。

  涅槃有四种行相,即灭、止、妙、离。灭是灭除了生死的因果法;止(也译为净)是寂止了一切的恶不善法;妙指安乐美好;离是离三界生死得无所缚的解脱。这仅就小乘而论四相,大乘则因义理深玄,於六妙门第十章中再分别解释。

  这涅槃的境界,既不是断灭心智的状态,更不是外道的梵我常计。因此,在修禅之时,不要以有为的执著心去追求,它是「有而难契」的。只有以无住无著的般若智慧,方能悟证,所以说是:「无而易得。」因此,所谓妙,也就是修行者在用功时以善巧的心智与法的相应,由此相应的心智法用便逐渐解脱妄执,契入涅槃的真实境界。

  可见如果悟了无为无著的道理,然後去修习六妙法门,则必能事半功倍,迅速获得大利益。

  六法能通,故名为门。门虽有六,会妙不殊。故经言:「泥洹真法宝,众生从种种门入。」

  数、随、止、观、还、净的六种禅法,是能够使修行者通至涅槃城的方便,所以称为门。方便之门虽然有六种,但是会归到涅槃妙城却是没有差别的。因此,经中开示说:「泥洹真法宝,众生从种种门入。」泥洹是涅槃的异译,其义是一样的。修行有门外与门内的不同,没有得到禅的体验和受用的,均属门外汉,如能通过禅法的正确修习,打开了关闭著的门而进入了门内,自然得著新的一番安乐境界,而享受其法的妙乐了。

  由此可知,涅槃是所有真正修行者所企望到达的真实境界,因此,是一切法中

  的至宝,而此涅槃的至宝,须通过种种法门的熏修方能从门而入,至於入门之後的无尽受用,只有亲证者方知了。

  此则通释六妙门之大意也。

  以上所述的仅是一般性地解释六妙门的大概意义,至於其中深妙的修证因果,将在下面的十个章段中详细阐释。

  六妙门大意有十。

  智者大师根据佛的本意与自己的体验,以及众生的机悟的深浅程度,而善巧设立的一套严密的禅修系统,因此,赅摄面非常广泛,其中的变化亦无穷无尽。如能深研体会十章中的妙旨,於自修与利人,均可应用有余,不虑其不成就。

  第一、历别对诸禅六妙门

  此章用六妙门的各个禅法,通过一切禅的品类,二进行归类阐明,使行人对六妙门的功能及赅摄面,有一定的认识,从而产生信心。

  如此章中用「数」法来对四禅八定;用「随」门对摄於特胜禅;用「止」门对摄於五轮禅;用「观」门对摄出世间的观、炼、熏、修的禅法;以「还门」对摄於三解脱、道品、四谛、十二因果、中道正观等禅法;以「净」门对摄於出世间上上禅等。这裹就六妙门的对应关系与出生功能而罗列的各种禅法。

  第二、次第相生六妙门

  此章阐释六妙门的次第修证方法。是六妙门的系统中基本的修持法门。其中每门均有「修一与「证」的两个阶段,经过修的阶段而进入证的状态,又从证的状态转入下一门的修的阶段,如此步步深入,一直到净门证相为止。

  第三、随便宜六妙门

  此章阐释行者通过合理的反覆选择,得出自己安心适意的一法而进行专修,如中途出现变化,再进行选择体验,直至圆满成就。

  第四、随对治六妙门

  此章专就六妙门的六种功能来对治三障。如:用「数、随、止」的三门来对治报障中的散乱、昏蔽、身心急迫等废散动等失调态;用观、还二门对治烦恼障中的贪、瞠、痴、邪见等心病;用「净」门对治业障中的黑暗、恶念、恶境等的身心逼迫态。因此,这里专就修行过程中发现的障碍而采用的特殊对治法,三障若除,功德也就自然显现。

  第五、相摄六妙门

  此章阐释六妙门的自体相摄与胜进相摄的两种功能。自体相摄是说明修一数门时,同时能体会到其余五门的禅法;而胜进相摄则从数门开始起修,再层层深入其他五门的禅法;而胜进相摄则从数门开始起修,在层层深人其他五门的禅法时,又不必舍弃数法。这裹从两种相摄之义,显示六妙门在修持时的微妙功能的互相摄受性。

  第六、通别六妙门

  此章敍述凡夫、外道、二乘、菩萨的四大种性在修持六妙门时,因智慧等的差异,所得的果证也即显示各种不同的层次。而根性虽有差异,所归之处,无不以空为究极。

  第七、旋转六妙门

  此章专就菩萨不共的修证法门来阐释六妙门的旋转妙用。即菩萨在六妙门中从空出假,不断开发妙能,证得道种智的种种旋转而进的方便。

  第八、观心六妙门

  此章阐述大根性人唯心观法,以悟达二六妙门皆从心出,而又以其妙门的无穷功能,一一返归自心。依此修持,则能速成大智妙用。

  第九、圆观六妙门

  此章正述天台圆教的无上圆修妙门,正对利根人士,开大圆解之後,以广大心量,圆观一一妙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无尽法藏。一旦悟证於一一境中之即空、即假、即中妙义,则不可恩议实相境便得现前。其所成就,则为普现色身三昧等初住以上的无量应化妙用。

  第十、证相六妙门

  此章是上九章的结归,主要叙述四种证相:一、次第证,即第一、二门中的证相;二、互证,即第二、三、四、五、六门中的回互不定证相;三、旋转证,即第七门中菩萨妙假之证;四、圆证,即第八、第九门中的观心与圆观所获的相似与真实的两种证相。

  以上是六妙法门的序论部分与章目的基本意义。

  

  

《第二章 六妙门讲义 第一讲 序论》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