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第二章 六妙门讲义 第一讲 序论▪P2

  ..续本文上一页昧。」(见六祖坛经:由此可知,理一行三昧是缘实相理而直入真如法体的一种修持方法。

  事一行三昧,实际上就是念佛三昧的异名。如《文殊般若经》里曾阐释说:「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但通过事一行修持,而成三昧的禅法不止一种,凡专修一事一相的法门,都可纳入一行三昧中。不过念佛三昧为一行的特徵特别明显而已。

  或约二数,谓一止二观。

  如以二的基本数作立禅标法的禅门,则有止与观的修持方法。

  止与观即奢摩他与毗鉢舍那的二大禅行,也有事与理的不同。而且各宗就止观上的立义也不尽一致。如天台宗就有系缘止、制心止、体真止、方便随缘止、息二边分别止等止法及空观、假观、中观等观法。其中又分次第观、圆融观以及十乘观等的善巧建立。

  关於止观的重要意义,智者大师曾在《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一书中扼要地阐述说:

  若夫泥洹之法,入乃多途,论其急要,不出止观二法。所以然者

  止乃伏结之初门,观是断惑之正要。止则爱养心识之善资,观则策发神解之妙术。止是禅定之胜因,观是智慧之由藉。若人成就定慧二法,斯乃自利利人,法皆具足。

  这止观二法,组成了佛教禅法两大修证功能,犹如汽车的两个轮子,鸟的两只翅膀,推进了车或鸟的向前驰行,以至到宝所而後已。因此,元照大师赞叹道:

  「若夫穷万法之源底,考诸佛之修证,莫若止观。天台大师灵山亲承,承止观也。大苏妙语,悟止观也。三昧所修,修止观也。纵辩而说,说止观也。故曰说己心中所行法门。则知台教宗部虽繁,要归不出止观。舍止观不足以明天台道,不足以议天台教,故入道不可不学,学者不可不修。

  由此可知,止观法门关系佛法的存亡,以及众生的修证,是何等重要!

  若约三数,谓三三昧

  如以三为基本数而构成的三昧禅法,则有三三昧。

  三三昧是由空、无相、无愿(旧译无作)构成的三种有漏禅定,以此对治三障而证得三解脱门的无漏圣果。

  「三三昧」修习方法如下:

  一、空三味:这是与苦谛的空、无我,二行相相应的三昧禅法。以有漏智观照诸法缘生无我以及无我所有,从而空掉对五蕴有我的主宰与我所拥有诸法的妄执,进入无我我所的空解脱门。

  二、无相三昧:这是与灭谛的灭、静、妙、离的四行相相应的三昧禅法。以无相为缘而起观照,了达涅槃离色、声、香、味、触的五法,与男女二相,以及生、异、灭的三相有为相的十种相状,从而证入无相解脱门。

  三、无愿三味:这是与苦谛的苦、无常、二行相、集谛的因、集、生、缘四行相相应的三昧禅法。修此三昧的观念是认为苦谛的苦、无常及集谛等行相的可厌恶生,又明见道谛的道、如、行、出的四行相犹如船筏,到岸之後,也必须舍弃,方能登岸,因此,对道谛诸法也不愿乐执著。以这种观念为缘而起观照,不生愿求执著的心理,便能由此而证入无愿解脱门。

  除上述的三三昧外,又有所谓的空三昧及密教的三三昧等。

  或约四数,所谓四禅。

  如以四为基本数而立禅的则有四禅定法。

  在佛教禅定中谈得最多的是四禅定,因为它既是内外道共修的法门,也是进入各级高层次禅定的必经禅态,於中可以得禅悦、开智慧、成各种三昧妙德,因此,是根本禅法之一。

  四禅有正、邪、偏之分,现先据正禅的禅态发展过程来阐述其各种相状。

  一、初禅的前行:未进入初禅之前,有四个层次的进展。第一是粗住,如《摩诃止观》卷七·九之三中说:「若身端心摄,气息调和,觉此心路,泯然澄静,帖帖(顺从、稳当之意)安稳,蹑蹑而入,其心在缘,而不起驰散者,此名粗住。」第二是细住,在粗住的基础上,进一层安稳,较前更为深细帖帖,即是细住的禅态。第三是欲界定,智者大师又提示说:「两心(矗、细二位二刚後,中间必有持身法,此法起时,自然身体正直,不疲不痛,如似有物扶助身力。…或一两时,或一两日,或一两月,稍觉深细,豁尔心地作一分开明,身如云如影,照然明净,与定相应,持心不动,怀抱净除,爽爽清冷,虽复空净而犹见身心之相,未有支林功德,是名欲界定。第四是未到地定,智者大师又说:「住欲界定,或经年月,定法持心,无懈无痛,连日不出,亦可得也。从是心後,泯然一转虚豁,不见欲界定中身首、衣服、牀铺,犹如虚空,[冂@(八/口)][冂@(八/口)]安稳,是名未到定相。」

  从未到地定後,渐觉身心虚寂,内不见身,外不见物,这样经过一日乃至一月一年,如果定心不遭破坏,就可以进入初禅的境界。

  二、初禅:在上述未到地中,如觉得身心微微地产生运动,发出动、痒、轻、重、冷、暖、涩、滑的八触现象,这八触的出现是因为进入初禅时,色界的四大极微与欲界的四大极微进行转换,在粗转细的过程中,便发生了身心微妙的触相,同时,当触相出现时,还会表现十种的支林功德:空、明、定、智、善心、柔软、喜、乐、解脱、境界相应。智者大师对十功德作了如下的诠释:

  ㈠、空:空者,动触发时,空心虚豁,不复同前性障未除时。

  ㈡、明:明者,冈净美妙,皎皎无喻。

  ㈢、定:定者,一心安稳,无有散动。

  ㈣、智:智者,不复迷昏疑惘,心解静利。

  ㈤、善心:善心者,惭愧信敬,惭我不曾得此法以为愧耻,我今尚尔,信一切贤圣具深妙法,敬揖无量。

  ㈥、柔软:柔软者,离欲界[忆-乙+龙][忆-乙+厌]粗犷,如脑牛皮,随意卷舒。

  ㈦、喜:喜者,於所得法,而生庆悦。

  ㈧、乐:乐者,触法娱心,恬愉美妙。

  ㈨、解脱:解脱者,无复五盖。

  ㈩、境界相应:相应者,心与动触诸功德相应不乱,又念持相应而不忘失。

  这是就动触而论的十功德,其余七触虽悦乐有异,但其基本的功德大致一样。

  三、二禅:初禅的八触功德相及禅态的感受失去後,即发生了中间定,也叫转寂心,或退禅地。在这单纯的静心中,既已失下地的初禅境前,又未进入二禅的禅态,假使心生忧悔,便连单静寂心也即失去。如能不悔,则内净即发,不再受纳八触的分别,所以又叫一识定。此时混四大色成一净色,照心转净,与善俱发,便进入了二禅的禅态。

  四、三禅:因二禅的喜是阵发性的,而所生之乐又不安定,所以在二禅态中,应诃责喜的过失,不著其相。喜动消失後,便进入未到地定。在此定中忽发三禅,三禅的觉受重点是乐。这与三禅同时生起的乐,不是以法转妙,也不是依靠喜而生乐。此三禅之乐是充满全身的所有毛孔,所谓大乐充遍身。此禅妙乐,最易令人耽著。因此,只有圣人能舍此乐而不著,凡夫则非常困难。

  五、四禅: 三禅虽然妙乐无比,但仍对苦而受乐,如能诃斥对乐的耽著心,即能离开乐的觉受,此时即进入未到地定。未到定去後,即进入四禅的不动定。此四禅也是色法转妙,不再被苦乐境界所动,所以叫做不动地定。在此定中,定法安稳,出入的呼吸也已断除,既无苦也无乐,舍弃了一切觉受而得清净。

  以上四禅的功德作用,可以用十八支功德法来表述。见下表:

  四禅 三禅 二禅 初禅 禅位

  不苦不乐 、 舍 、 念 、 一心 舍 、 念 、 慧、 乐 、一心 内 净 、喜、 乐、一心 觉( 寻) 、 观 (伺) 、喜、 乐 、 一心 支 林 功 德

  或约门数,谓五门禅。

  就五的基本数目立禅的名称,则有五门禅法。

  关於五门禅的修持方法,有一卷《五门禅经要用法》,论述颇为详细。五门禅即小乘七方便中的五停心观法,分别以五个方面来作对治观:多贪者修不净观,多嗔者修界分别观,多散乱者修数息观,障重者修念佛观,天台大师又依圆教义而立圆五门禅,即:「诸法毕竟不生不灭是无常义,毕竟无苦无乐是苦义,毕竟非空非有为空义,毕竟非我无我为我义,毕竟非灭非不灭为寂灭义。」以此双非的五门而显中道的实相禅,所以称此为圆五门禅。

  或约六数,谓六妙门。

  如以六的基本数来立禅的名称,则有数、随、止、观、还、净的六妙法门。

  或约七数,谓七依定。

  七依定是依七处而修禅定的禅法,又名七处善。第一步是观色为苦,第二步是观色为集,第三步是观色为灭,第四步是观色为道,第五步是观色为爱味,第六步是观色为过患,第七步是观色为出离。其中前四步是观色的四谛,第五步观色的爱味,是进一层观色的现前集起,第六观色的过患,则是重观色的现前之苦恼;最後观色的出离,则是解脱之智在色上的体现,即是灭谛的重观。观色之後,在受、想、行、识的四蕴上也各观七处,便成为三十五种观法。但其基本法仍是七处,所以唯立七处善。

  或约八数,谓八背舍。

  如以八的基本数来立禅的名称,便有八背舍的禅法。

  八背舍是小乘观禅中的初门,新译为八解脱。出世间禅基本上可分为八解脱,八胜处、十一切处的三个层次,通过这初、中、後的三层修习,就可以远离三界的贪爱而成就解脱道。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卷二之十中说:「背舍为初门,胜处为中行,一切处为成就也。三种观足,即是观禅体成就。」

  八背舍从何处开始修

  当行者进入初禅之时,方能起背舍之观修。现将八背舍修持过程介绍如下:

  一、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内身有色想之贪,为了除灭这个贪色之心,先观身外的不净青瘀等色,起厌离心,使贪念不起,获得初步的解脱。这一层解脱就是依初禅定而起,所缘的是欲界的精色。

  二、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内身虽无色想之贪,但为了使这一净念更加坚固,进一步观身外的不净青瘀色,使微细的贪念也不生起,获得更加清净的解脱。这是依二禅而起的观修,所缘的是初禅的不净细色。

  三…

《第二章 六妙门讲义 第一讲 序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