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二章 六妙門講義 第一講 序論▪P3

  ..續本文上一頁、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這是依第四禅而起觀修的方法,所緣的雖是欲界之色,但已轉爲可愛的淨光,所謂瑩淨光明身相。因爲所觀的是淨色,所以叫做淨解脫。在定中已除去了不淨的可憎之相,唯觀八色等光明及清淨光潔的妙寶之色。觀淨色之時心中不生貪愛,說明觀想已進一步轉向勝妙,於是便證得淨性的解脫在淨色身之中,所以稱做身作證。在進入這第叁解脫之位時,具足圓淨性的解脫功德,而能夠常住於此定,所以又稱爲具足住。

  四、空無邊處解脫。

  五、識無邊處解脫。

  六、無所有處解脫。

  七、非想非非想處解脫。

  以上四觀是依四無色定而起,各於所得的禅定上觀苦、空、無常、無我而生厭離之心,於是棄舍其執著,所以各各稱之爲解脫。

  八、滅受想定身作證具足住:滅受想也即滅盡定,是在無色界第四層禅定中,棄舍了非非想的一切所緣境後,進入了解脫。

  在八解脫的觀修中,各有一個勝處,便形成了八勝處的中行法。

  或約九數,謂九次第定。

  如就九的基本數而立禅,則有九次第定的禅法。

  九次第是一種連續升進的禅法,即從一層禅定升進另一禅定時,中間不生異變心理,故無遲滯與異變。九次第定包括四禅定、四無色定與滅盡定。如《大智度論》卷叁十一說:「九次第定者,從初禅起,次第入第二禅,不令余心得入。如是乃至滅受想定。」

  或約十數,謂十禅支。

  這是最後一個以十的基本而立禅的例子,即十禅支的禅法。

  十禅支也就是十一切處。處即是所觀的處所,共有十種,即青、黃、赤、白、地、水、火、風、空、識。十禅支的修習方法是先據十處的要求取一適當於修習的「相」,然後安住而起觀,當出現「似相」之後,即等持其心於廣大淨妙的「似相」上,久久自得聖果。

  這十種禅處,前八種是從八解脫中的第叁解脫觀色清淨中引發出來的;後二者則是以空無邊與識無邊處定爲所依,緣其受、想、行、識的四蘊而起觀。

  如是等乃至百千萬億阿僧只不可說諸叁昧門,悉是約數說諸禅也。

  智者大師在列舉了十數的禅法之後,又總結說:不但上述的十大禅法是基於某種數目而立名稱的,就是百千萬億無量無數的不可說的一切叁昧法門,也完全是約數來闡明禅的特質的。

  雖數有多少,窮其法相,莫不悉相收攝,以衆生機悟不同,故有增減之數,分別利物。

  雖然在數的基本內容上建立詳盡的「多數禅」與「少數禅」,但是如果窮盡觀察一切禅法的功能與相狀,也就了知沒有不相互融通與赅攝的,這是基於衆生的根機與悟性的不同,所以才出現了變化多端的增數和減數,以適應各類衆生的需要,使其得到相應的利益。

  在禅法的歸類上,大致可分爲世間禅、世出間禅、亦世間亦出世間禅,和非世間非出世間禅的四大類。這四大類的特質各有不同,以其所側重的範圍與層次有差別。而禅類之下的禅支數目,則完全是視對象來確定。

  由此可知,禅是衆生的心行,在教授時應根據修持的進展情況來分別指導,逐漸引入到最佳的禅態,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今言六者,即是約數法而標章也。

  現在所要論述的六妙法門,就是采用數的基本特徵來命名的一種禅法。這是智者大師在以上例證之後,又回歸到六妙門的本課題上。

  妙者,其意乃多。若論正意,即是滅谛涅槃,故滅四行中,言滅止、妙、離。涅槃非斷非常,有而難契,無而易得,故言妙也。

  妙的意思很多,如不可思議、絕待、無比等等。《法華玄義》卷一對妙字作了解釋:「妙者,褒美不可思議之說也。」《法華遊義》也說:「妙是精微深遠之稱。」由於「妙一的意義極深,所以智者大師就此一字就講解了九十天,可見其廣博深遠了。假如就只妙門的妙字義而論,所指的就是「滅谛涅槃」。

  涅槃的意義有滅、滅度、寂滅、不生、無爲、解脫、安樂等。

  因此,涅槃乃是修行者通過一系列的道品禅慧後所進入的一種超越後有、永絕心相的永恒性的清淨安樂的解脫狀態,而不再受五欲的迷惑,常處於無爲的寂滅之中。可見涅槃的狀態,既不是斷除心識活動的枯木死水,也不是凡夫耽著世情妄見的執著心理,它是心靈得到解脫之後,所呈現的一片清淨光明而又靈妙無比的自在風光。由於發心、修行的程度不同,所以證得的涅槃也有階梯,一般分爲四種涅槃:

  一、本來自性清淨涅槃:雖有客塵煩惱,而自性清淨,湛如虛空,離一切分別之相,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唯有真聖者內自所證,原爲寂靜,所以稱做涅槃。

  二、有余依涅槃:斷盡叁界煩惱障礙後,顯發了真如,但有漏的依身仍在,卻絕無身心的執礙,所以稱做涅槃。

  叁、無余依涅槃:此時有漏無苦身也已永離,灰心滅智,更無後身。

  四、無住涅槃:菩薩證圓教初住時獲得因中涅槃,所知障已斷,故在世間而不染,在出世而不住,悲智雙運,空有雙泯,中道任運,自在無礙,所以稱爲無住涅槃。

  如果在無住涅槃上不斷升進與圓滿,則即圓成自性清淨大涅槃的無上果德,即是究竟的涅槃境界。

  涅槃有四種行相,即滅、止、妙、離。滅是滅除了生死的因果法;止(也譯爲淨)是寂止了一切的惡不善法;妙指安樂美好;離是離叁界生死得無所縛的解脫。這僅就小乘而論四相,大乘則因義理深玄,於六妙門第十章中再分別解釋。

  這涅槃的境界,既不是斷滅心智的狀態,更不是外道的梵我常計。因此,在修禅之時,不要以有爲的執著心去追求,它是「有而難契」的。只有以無住無著的般若智慧,方能悟證,所以說是:「無而易得。」因此,所謂妙,也就是修行者在用功時以善巧的心智與法的相應,由此相應的心智法用便逐漸解脫妄執,契入涅槃的真實境界。

  可見如果悟了無爲無著的道理,然後去修習六妙法門,則必能事半功倍,迅速獲得大利益。

  六法能通,故名爲門。門雖有六,會妙不殊。故經言:「泥洹真法寶,衆生從種種門入。」

  數、隨、止、觀、還、淨的六種禅法,是能夠使修行者通至涅槃城的方便,所以稱爲門。方便之門雖然有六種,但是會歸到涅槃妙城卻是沒有差別的。因此,經中開示說:「泥洹真法寶,衆生從種種門入。」泥洹是涅槃的異譯,其義是一樣的。修行有門外與門內的不同,沒有得到禅的體驗和受用的,均屬門外漢,如能通過禅法的正確修習,打開了關閉著的門而進入了門內,自然得著新的一番安樂境界,而享受其法的妙樂了。

  由此可知,涅槃是所有真正修行者所企望到達的真實境界,因此,是一切法中

  的至寶,而此涅槃的至寶,須通過種種法門的熏修方能從門而入,至於入門之後的無盡受用,只有親證者方知了。

  此則通釋六妙門之大意也。

  以上所述的僅是一般性地解釋六妙門的大概意義,至於其中深妙的修證因果,將在下面的十個章段中詳細闡釋。

  六妙門大意有十。

  智者大師根據佛的本意與自己的體驗,以及衆生的機悟的深淺程度,而善巧設立的一套嚴密的禅修系統,因此,赅攝面非常廣泛,其中的變化亦無窮無盡。如能深研體會十章中的妙旨,於自修與利人,均可應用有余,不慮其不成就。

  第一、曆別對諸禅六妙門

  此章用六妙門的各個禅法,通過一切禅的品類,二進行歸類闡明,使行人對六妙門的功能及赅攝面,有一定的認識,從而産生信心。

  如此章中用「數」法來對四禅八定;用「隨」門對攝於特勝禅;用「止」門對攝於五輪禅;用「觀」門對攝出世間的觀、煉、熏、修的禅法;以「還門」對攝於叁解脫、道品、四谛、十二因果、中道正觀等禅法;以「淨」門對攝於出世間上上禅等。這裹就六妙門的對應關系與出生功能而羅列的各種禅法。

  第二、次第相生六妙門

  此章闡釋六妙門的次第修證方法。是六妙門的系統中基本的修持法門。其中每門均有「修一與「證」的兩個階段,經過修的階段而進入證的狀態,又從證的狀態轉入下一門的修的階段,如此步步深入,一直到淨門證相爲止。

  第叁、隨便宜六妙門

  此章闡釋行者通過合理的反覆選擇,得出自己安心適意的一法而進行專修,如中途出現變化,再進行選擇體驗,直至圓滿成就。

  第四、隨對治六妙門

  此章專就六妙門的六種功能來對治叁障。如:用「數、隨、止」的叁門來對治報障中的散亂、昏蔽、身心急迫等廢散動等失調態;用觀、還二門對治煩惱障中的貪、瞠、癡、邪見等心病;用「淨」門對治業障中的黑暗、惡念、惡境等的身心逼迫態。因此,這裏專就修行過程中發現的障礙而采用的特殊對治法,叁障若除,功德也就自然顯現。

  第五、相攝六妙門

  此章闡釋六妙門的自體相攝與勝進相攝的兩種功能。自體相攝是說明修一數門時,同時能體會到其余五門的禅法;而勝進相攝則從數門開始起修,再層層深入其他五門的禅法;而勝進相攝則從數門開始起修,在層層深人其他五門的禅法時,又不必舍棄數法。這裹從兩種相攝之義,顯示六妙門在修持時的微妙功能的互相攝受性。

  第六、通別六妙門

  此章敍述凡夫、外道、二乘、菩薩的四大種性在修持六妙門時,因智慧等的差異,所得的果證也即顯示各種不同的層次。而根性雖有差異,所歸之處,無不以空爲究極。

  第七、旋轉六妙門

  此章專就菩薩不共的修證法門來闡釋六妙門的旋轉妙用。即菩薩在六妙門中從空出假,不斷開發妙能,證得道種智的種種旋轉而進的方便。

  第八、觀心六妙門

  此章闡述大根性人唯心觀法,以悟達二六妙門皆從心出,而又以其妙門的無窮功能,一一返歸自心。依此修持,則能速成大智妙用。

  第九、圓觀六妙門

  此章正述天臺圓教的無上圓修妙門,正對利根人士,開大圓解之後,以廣大心量,圓觀一一妙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無盡法藏。一旦悟證於一一境中之即空、即假、即中妙義,則不可恩議實相境便得現前。其所成就,則爲普現色身叁昧等初住以上的無量應化妙用。

  第十、證相六妙門

  此章是上九章的結歸,主要敘述四種證相:一、次第證,即第一、二門中的證相;二、互證,即第二、叁、四、五、六門中的回互不定證相;叁、旋轉證,即第七門中菩薩妙假之證;四、圓證,即第八、第九門中的觀心與圓觀所獲的相似與真實的兩種證相。

  以上是六妙法門的序論部分與章目的基本意義。

  

  

《第二章 六妙門講義 第一講 序論》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