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中善的修法
中善是修法中最重要的部分,這裏因以坐中爲主,故先圍繞數隨二門作爲入手功夫,其中亦貫攝止觀等意。至于其余四門,另在後文中述之。
一、數息法
當氣息已調至深長細勻後,息相綿綿虛微,此時心念便隨呼吸出入,不可太著意,要若有若無地無心觀察,入內至于臍下,出外則至虛空。心念隨著一出一入,開始安祥地徐數,從一至十,不使間斷,要一句接著一句地數下去,心攝在數的內音上,不令弛散,同時要注意控製內音的響度,不可太響而亂心,也不可太輕而失照,要根據昏散與心的明暗情況,調至恰到好處,使安靜清晰爲佳,此爲入靜關鍵。若數至中間妄念幹擾,忘記所數的數字,則應從一開始再數,不能尋找自己剛忘的數字。體虛者可單數入息,可補元神;體實者可單數出息,可泄實火。不可出入都數,否則緊迫成病。
在數息的時候,除了略覺有呼吸及數字音響外,沒有我能數的思想,沒有呼吸被我所數的念頭,沒有用功想,沒有功德想,一切均無想。因此,此刻沒有我、世界及身心的一切,只是隨著呼吸的自然慣性,不斷地數著從一至十,反複如斯,則漸入忘身忘心的佳境。
假如從一至十的順數法用久之後,因太熟而與妄心相雜,此時應反過來用逆數法,從十至一,或內數至叁,外退爲一等方法調轉,以增加覺察心。
如果數至中途出現各種幹擾,氣息重新出現不調,應立即放棄數息,用第一節中的調息法調勻後,方可再數,否則會因氣悶不適,久久成病。數息法的功能可以歸納以下幾點:
一、能證聖道:《六妙門》中說:“一者依數爲妙門。行者因數息故,即能出生四禅、四無量心、四無色定,若于最後非非想定,能覺知非是涅,是人必定得叁乘道。”(《六妙門》第二頁)
二、能治報障:《六妙門》對治門中說:“雲何坐中知業障起相
雲何對治等”分別覺觀心散動攀緣諸境無暫停住故,名業障起,浮動明利,攀緣諸境,心散縱橫,如猿猴得樹,難可製錄。爾時行者應用數門,調心數息,當知即是真對治也。佛言:“覺觀多者,教令數息。””
叁、自體相攝:《六妙門》相攝門說:“如行者善調心數息之時,即體是數門,心依隨息而數故,即攝隨門。息諸攀緣,製心在數故,即攝止門。分別知心數法及息,了了分明故,即攝觀門。若心動散,攀緣五欲,悉是虛诳,心不受著,緣心還歸數息故,即攝還門。攝數息時,無有五蓋(貪、嗔、睡眠、掉悔、疑)及諸粗煩惱垢,身心寂然,即攝淨門。”
四、勝進相攝:《六妙門》相攝門中說:“行者初調心數息,從一至十,心不分散,是名數門。當數息時,靜心善巧;既知息初入、中間經遊至處,乃至入已還出,亦如是,心悉覺知,依隨不亂,亦成就數法從一至十,是則數中成就隨門。複次行者當數息時,細心善巧,製心緣數法及息,不令細微覺觀得起,刹那異念分別不生,是則于數中成就止門。複次行者當數息時,成就息念巧慧方便,用靜鑒之心,照息生滅,兼知身分刹那思想,陰入界法,如雲如影,空無自性,不得人法,是時于數息中成就息念巧慧觀門。複次行者當數息時,非但成就觀智,識前法虛假,亦複善巧覺了觀照之心,無有自性,虛诳不實,離知覺想,是則于數息中成就還門。複次行者當數息時,非但不得所觀能觀,以慧方便,亦不得無能觀所觀,以本淨法性如虛空,不可分別故。爾時行者心同法性,寂然不動,是則于數息中成就淨門。”
五、數息念佛門:數息如與念佛法門結合,即是數息念佛門,修法如下:數息進入常規後,在呼出時念“阿彌”,吸入時念“陀佛”;反過亦可。念佛時的速度應隨順呼吸,不可與呼吸逆。總以不急不緩,聽其自然爲宜。
以上五種功能修數息,如果進入一門,即可深入,不必再轉修。如果是次第依數至隨門進入,則應具如下方便:
修數息法至純熟後,覺得心念能任運不作意地從一至十自然而數,完全處于無心的狀態。此時心住息緣,覺息虛微,心相漸細,覺得有一個數息的字音在,仍是粗動,心中有輕微的負擔感,因此心數不相再數。至此,已完成數息的功夫,即所謂證得數息法。這時應放棄數息法,很自然地轉入第二階段的隨息法,以求進一步的深入(如果已證入禅定諸境,則應放棄一切法)。
得了證數法後,應注意平時的保護,注意息道的緩和,不令粗急,以免又會失去。
二、隨息法
數息法入下手,心念便更爲輕安自然,此時一心依著出入的虛微呼吸,呼出是虛空不可得,吸入是虛空也不可得,內外一體,無身心世界,無能所對待,無動靜取舍,只是無心地將微細的心系在息緣裏,不生分散等意。這樣一直隨息出入,覺得心息相依,漸至微細虛豁,身體如同浮在虛空或呈高大之身感,內心異常輕快愉悅。此時可能會出現種子影塵及諸變化,不管是何種境況,只是一切不住,不取不舍,仍然隨息下去,直到心息雙亡之際,豁然證入真空心體,此時湛然一片,靈知了了。如未證入,則應續修止觀等法。
隨息法如與念佛結合,即是隨息念佛法門。以四字洪名隨息出入,可以速證一心不亂。
隨息功夫純熟後,心念已至微細,內靜不亂,此時覺知氣息或長或短,在虛微之身中,遍身出入,沒有質礙的阻隔。心息能夠任運相依,意慮恬然凝靜。此刻覺得隨息仍是粗動,無心再隨,像是一個人在疲勞時只想睡覺休息而不樂衆務一樣。當然,這時不是疲勞或昏味,而是融融熙和,全身心沈浸在輕安之中,就像坐在叁月的花園裏,百花盛開,清新的空氣,溫煦的陽光,浸透了每一個毛孔,這時什麼也不願想,什麼事也不願去做,只是沈浸在暖洋洋的歡喜與恰悅之中,昏昏欲睡,又明白如斯!隨息成就的覺相就是這般恬然凝靜。在此時,不可再起分別心,不可回顧前境,更不可有意追求定境,應一切放下,把隨息的心也放下,把放下的心也放下,一切無住,內心湛然,自然地證成隨息而入于禅定之境。
最後略說隨息門中的觀意。虛溪大師說:“境爲妙假觀爲空,境觀雙亡即是中;忘境何曾有先後,一心融絕了無蹤。”隨息的息相即是妙假之境,故有而非有,而隨息之心一切不住,不起分別執著,虛靈妙應,故觀爲空。當隨息至能隨所隨頓時脫落時,一念不生,了了分明,此時即證入中道實相。而修者不能有期待想,也不要以後總有一個先忘一個後忘,其實此時來到自己也不覺知,所謂因緣時節成熟,自然得個消息。而此中道實相現前之際,一心靈知融攝一切而又超越對待,故無蹤迹可尋。
《六妙門》旋轉門中說:“即息是空,非息滅空,息性自空。息即是空,空即是息,離空無息,離息無空,一切諸法亦複如是。息空故,非真非假,非世間非出世間。求息不得息與非息,而亦成息念。其所成就息念,如夢如幻,如響如化,雖無實事可得,而亦分別幻化所作事。菩薩亦複如是。雖無息性可得,而亦成就息念。”
這段觀法即是空假不二觀,可作隨息中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