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一章 六妙門修法 第一節 初善的修法

  第一章 六妙門修法 

  六妙門屬于天臺宗圓教的不定止觀,不同根性的人在修法時可獲得不同的果證。本通于世出世法,但據圓人修法無法不圓之意,故謹就向上圓門論此止觀。

  “六”即數、隨、止、觀、還、淨的六法,“妙”是涅槃的果證,“門”爲能通;以此六法能通涅槃,故稱爲六妙門。智者大師在《六妙門》一書中,立有十章妙門之法,可赅攝一切禅法,是非常完備的法門。茲總結數位恩師的教授,並參照《六妙門》一書的內容,以一門赅攝諸門的善巧方法,設立步步深入的圓修次第。借此以報師恩、以饷同好,並請諸位佛門大德慈悲法正。

  第一節 初善的修法

  一、修前的准備

  1、休息——打坐前先要注意身心的休息,不能疲勞後入坐,否則身息心叁者均會因不調和而出現偏移正位與不適感,于是無法進入輕安。因此,睡眠要足,坐前不幹重活,不過度用腦,飲食不饑不飽,呼吸要使之緩和,心裏應無負擔,坐前還須排泄。這樣身心輕松地去打坐,就容易與道相應,很快便能獲得禅悅的受用,就如同科學家進入實驗室一般,如果身心疲憊,就難以獲得成功。

  2、環境——選一清淨的環境,最好在房間內,如房間內人多,可選屋外的樹林裏或空地上,但不要坐在有人來往的路旁,以避免各種幹擾。坐處的空氣應通暢而不當風,光線宜適度而不耀眼,不能點有刺激性的香;不可坐在密紋帳裏或屋頂低矮之處,這會因沈悶感壓迫呼吸而使心情煩悶,不利于入靜。初修者如選擇一個空氣清新,環境幽靜的地方打坐,就容易進入禅定境界,因而對打坐修道産生濃厚的興趣,有利于長期堅持。反之,因環境的幹擾,易産生不良的身心反應,就會厭煩與苦悶,如勉強坐下去,可能會出現各類偏差,不僅會因此而退失修道之心,且于身心健康也很不利,所以要十分注意環境的選擇。這就如一個完善的實驗環境,對科學家順利實驗極有幫助一樣。

  3、時間——初修者每天打坐的次數要多些,一般二至四次,打坐的時間須短些,一小時左右爲佳。用功時間一般取早晨叁點至五點爲最佳,因陽氣剛升,精力充沛,頭腦清明,有利于進入禅境。臨睡前應小坐一次,不管時間長短,養成習慣,對功夫的連續與睡眠的安甯,均有好處。在初級具體的修法中,打坐時間可分爲叁種:第一階段,半小時至一小時;第二階段,一小時至一小時半;第叁階段,一小時半至二小時。這叁種時間的安排,是一般初修的情況如果修行已有基礎或進步較快者,可不受此限製。尤其是已有定力者,可以自己把握時間,運用自如,不再受時間的影響與支配。

  4、坐具——坐在床上或方凳、蒲團上均可,坐墊須松軟舒適,後座應墊高一至二 寸,保持安穩,冬寒季節應特別注意保暖,兩腿應用棉被包嚴,以防膝蓋受風寒。

  5、思想認識——打坐前應思惟自己今日打坐修法究竟是爲了何事

  是爲開發智慧、成就佛道,還是爲名利私欲、貪圖禅味或求神通奇迹

  如果摻雜氣功意識、外道邪見以及不正確的知見,一概不能進入正修。應先明確方向,樹立正知正見。當經過一番反省,真正具備了爲了生死大事、成就自他的大志願,一心精進求道,方可進入正修。如或未然,應先通過學習,觀察事理,辨別真僞,取舍得當,除去各種執見,圓解佛法真義,然後以此正確的思想認識去打坐修法,就可免去許多障礙,不致誤入魔窟、偏離正道。

  做了以上的五點准備,已經具備了修法的基礎,接著就可進入初善的修法。

  二、初善的修法

  1、審氣——坐處等准備完畢後,先繞幾圈,應注意腳步輕慢,呼吸緩和,然後做如下思惟:我應到哪裏去打坐,距此約有多少步。思畢,緩緩行小步,此時更宜注意呼吸,不使粗急。許多人因在打坐之前不注意呼吸,或匆忙散亂,或高聲說話、開玩笑等,致使心粗氣浮,打坐時心息便無法相依,很難入靜。因此,在這時要凝神貫注,不生粗亂。當走到坐位前時,應慢慢安放身體,輕輕地坐于座上,此時住氣漸漸轉換行氣,入坐時便氣安禅定,自然能獲得輕安。

  2、趺坐——于座位上,解衣緩帶,然後結跏趺坐;初學單跏趺(單盤),久後應以雙跏趺(雙盤)爲佳;將薄棉被或毯子包好兩腿及膝蓋,務令一切用具調適安穩。

  3、調身——調身的動作有好幾種,這裏介紹二種。初學的先用第一種,功夫有進步了即可用第二種。

  第一種是七支調身法。此法調身時,動作一定要緩慢,用意不用力,眼睛微開,呼吸任其自然,也可想像自身在虛空之中。

  第一支:頭向下低,再擡起向後仰。

  第二支:頭向右傾轉,再反過來往左傾。

  第叁支:頭向右後轉,再反過來向後轉。

  第四支:頭順著時針方向,前、右、仰、左,輕輕旋轉;再反過來向逆時針方向,前、左、仰、右,輕輕旋轉。

  以上各式,頭部活動而身體不動,肌肉與神經應放松,要自然。

  第五支:身體以腰爲中軸,先向順時針方向,前、右、仰、左,慢慢旋轉;再反過來逆時針方向,前、左、仰、右,慢慢旋轉。

  第六支:以脊柱爲中軸,身體向右後轉,再向左後轉,兩肩擺動幅度應大些。

  第七支:身體向前方往下傾,再提起往後仰。傾前應低些,後仰幅度應小些。

  以上每個動作各作叁至七次,如果覺得身體已是輕松,做一次也可。

  第二種調法只須做深呼吸,當吸氣時,全身上聳,把全身舒展開來;呼氣時,全身松下,覺得失去重量一般。如此做幾口氣即可調至安適。

  調身完畢後,將身體向前一靠,然後豎直背脊,並以松靜自然來維持住,不可用力挺起,但也不使它彎下去,要恰到好處地平直而住。腰要松,腹要沈,胸須略向內含,兩肩自然松下來,颌輕壓喉結,舌頭輕抵上颚,兩耳垂肩成一條線,鼻對臍輪,頭要自然地安住,不可有後仰前俯及用力支撐感。身位調正後,以左手置于右掌上,兩大拇指輕輕相觸,放在臍輪之下二寸處,貼近小腹,形成橢圓的形狀,此即法界定所,有助道的功能,易入禅定。然後,放松兩臂,使稍離身體,此時,應縱任身體,松散四肢,布置骨節,不倚不曲地正直端坐。如覺得有不適不松之處,應微微運動,調令輕利。

  4、調息——先稍開齒,微舉舌頭,輕輕地吐出胸中濁氣,正吐之時,覺氣從全身呼出,想百脈不通處,隨著呼氣而通順無滯。氣出盡後,閉口合齒用鼻吸清氣,覺一股清氣從鼻一直吸入臍輪,然後稍停,再將氣照前法呼出。如此做一至叁次。

  調息畢,細細閉目,勿使眼睑太緊張,應朦胧見座前二、叁尺處的微光,如果見光覺得疲勞或頭重不適,則可輕閉雙眼斷其光感。

  調息後如果出息中有聲、結滯不順、呼吸不細長等叁不調相,應繼續用以下方法調攝,直到出現正常的息相爲止。

  一是忘掉呼吸,意守臍輪或腳底湧泉穴,意守時應注意不可著意太重,應似守非守,若有若無。注意不可有氣的意想,否則會執著成偏。因系心下部,浮氣即能下降,上部變得虛輕,息道就能恢複正常。

  此法也可作爲專修,如久久功純,心念停住,即入凝心止;如進一步身心泯然,任運自寂,即是入定止。因此專修此法也可以達到入定的目的。

  二是用意寬放身體,一次乃至百千次,漸漸覺得身心輕快,息道自然便能恢複正常。

  叁是想呼吸遍全身毛孔出入,完全無障,如是百千次,直到呼吸輕細爲止。

  四是觀想自身坐在蓮花上,鮮潔莊嚴,蓮花處在無際的澄清大海之中,此時海天一色,在冥冥之中,感到輕安無比,逐漸化爲高大之身。也可同時觀大海上無數修行者在蓮花上安禅入定。

  此法也可作爲專修,到了泯然之際,則一切消亡,惟覺一片空明,則入定開慧,成就妙用。

  以上四種方法應選用一種用以調息,如果有效,應繼續深入,無效則改用另一種,不可叁種同時用。經過調息後,息道出入綿綿,若存若亡,深長細勻,資神安穩,情抱悅豫,即成就了數息修法的正確息相。當息相出現後,不應再修調息及起分別之心,應無心應之,否則又會重新出現不調息相。

  如果未有調至息相,應一直調下去,無論多少座,直到息相出現,然後再修以下各法。不然的話,因息道不調的幹擾,不僅不可能進入靜境,反而會産生妨礙,影響進步。

  5、調心——調心法以趨入正念與不昏不沈爲根本,根據初心的需要,分爲以下四個程度:

  一是默念叁皈依:

  “自皈依佛,當願衆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

  (思惟:佛果菩提究竟功德與凡夫因地性具功德不一不二;體解大道在于覺悟,不于心外求法。)

  “自皈依法,當願衆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思惟:無量法藏,一切真理,乃是引導衆生入佛的方便,不能死在句下,被文字縛;若能攬教照心,深明心法不一不二,則能善用心法開發本有智慧。)

  “自皈依僧,當願衆生,統理大衆,一切無礙。”

  (思惟:一切僧衆乃我良師益友,當和合依止,無喜無嗔,無憎無愛,平等一如,共同辦道;心清淨故一切清淨,一切若僧若俗,均作聖人想,不起是非分別,心中廊然無礙。)

  二是默念發願文:

  “願我速得成就文殊菩薩之大智。”

  “願我速得成就地藏菩薩之大願。”

  “願我速得成就觀音菩薩之大悲。”

  “願我速得成就普賢菩薩之大行。”

  “願我遠離二執,速滅叁障,得定開慧,具足方便,利樂有情,早日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發願文也可根據自己的願望編選。

  叁是觀想;觀想自身坐在蓮花之上,蓮池寬廣,虛空無盡。自覺此時身心輕安,歡喜內充。片刻後,反觀四大漸漸分離,散向虛空,不見內外,不覺能所。如此觀想後,身覺虛微心念無系,即可進入修法的佳境。

  四是通過以上的叁法的調心後,應放下一切,無取無舍,然後默默谛觀此刻的心念,如覺仍有妄念浮動,散亂過多,則應似守非守地把心意放在臍下;如覺昏沈過重,精神不振,則應微用意觀在鼻端,並略開眼見光。也可用放下與提起之法來調治。如沒有過重的散昏,則不再去理會它,而轉入正修中去。

  

《第一章 六妙門修法 第一節 初善的修法》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