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宗鏡錄略講下冊 (第四十四章)▪P2

  ..續本文上一頁腦子經常一團白一樣。所以我跟年輕人談話,我說你們讀書讀不進去,思想意志不能集中。許多年輕人看書,經常感覺頭腦像有一塊板隔住一樣,悶悶的。不是悶悶不樂,而是整天到晚昏昏噩噩,昏頭昏腦。如果自己有興趣的時候,那可好得很,若不是在那個妄念的興趣上,他馬上就悶住了,這種情形都叫作失念。

  失念就是正念喪失了,所以佛法要大家修定,所謂定就是止觀,不散亂又不昏沈,就是定,就是止觀。你有一絲一毫的思與想的心,就是散亂,你有一點不經意,就是昏沈,這就不是定了,不定當然是失念。辦事也是這樣,經常妄了這樣,妄了那樣,失念了。這失念是非常糟糕、非常嚴重的。所以真正的修持,失念這種情況要把它折伏下去,失念不能折伏下去,修持毫無成果。

  被美化的煩惱

  第二點是煩惱,煩惱是人心中根本不能有一點保存的。煩惱不是痛苦,譬如妄想多了是煩惱,昏沈嚴重也是煩惱。煩惱是講不出來的事,心中一天總是有事,什麼事?講不出來,說不明白。譬如,你們現在年輕人很少看到古書《紅樓夢》裏頭所講的:“盡日裏情思睡昏昏”,那就是煩惱,一天到晚生活中頭腦悶悶的。這種悶悶的狀況,心裏不舒服的狀況,在《百法明門論》中有提到,嚴格地說,修持的人都要認識清楚。像我現在這個狀況正在煩惱中。煩講不出來這個佛法道理的幽微處,很悶。你說爲什麼?那真是《西廂記》上所說而我經常引用的:“閑愁萬種,無語怨東風”。《西廂記》還有許多名句,比如:“花落水流紅”。從文學來講,這個境界多美啊!看到花掉下了,紅的花在流水中,水流都變紅色了,然後看到這種“花落流水紅”的境界,你不是掉眼淚就是憂煩起來了,真是“閑愁萬種”。那個愁是閑愁。什麼叫閑愁呀?吃飽了飯沒有事情做,花掉下來了也去愁一愁,不愁不行。閑愁有萬種,什麼都令人愁,這萬種愁愁到“無語怨東風”,看到花落了,唉!就罵起這個東風來了。風,你太討厭了,爲什麼把那麼美的花吹掉了。閑到沒得罵,只好罵起風。你看,講文學境界,多美哦!講佛法境界,正在煩惱中。又譬如大家曉得唐代詩人張繼的詩:

  月落烏啼霜滿天,滿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就暗示了詩人他睡不著,失眠了,正在煩惱中,可是詩表達出來卻很美。而上面的二句:“月落烏啼霜滿天,滿楓漁火對愁眠。”這就直接供出他在愁,整個江岸的風光都是他一個人愁字的寫照,因此半夜打鍾也聽到了。這就是煩惱的道理。

  這個道理就是我們人要認識自己的心理,人生隨時地在煩惱中,沒有一分、一秒鍾真正叫做人生快活的境界。那麼學佛的道理,悟後起修也罷,先修後悟也一樣,必須要“煩惱暫起”,立刻能夠檢查得到,“即便覺察”,自己能夠反省得到,馬上曉得現在我中了煩惱的毒,立刻“折伏令盡”。譬如今天有一位中年以上的同學來跟我談他的修行。他以前對親戚朋友都很好,但因爲他一學佛修行了以後,親戚朋友都是另一種眼光看他,而且一看到他,都是感覺他快要倒楣了那個味道。不過據他講:“無論如何啊!我是不在乎!”我說你少吹牛了,你不在乎?怎麼會來跟我談呢?說不在乎,你有這樣高的修養?不可能的。你說你不在乎是真的,那你下意識上不就是覺得:“唉!這些人不懂啊!他們不懂。”這個念頭挂在那裏。“唷!”我說:“你現在已經中了一顆毒子彈在裏頭了,然後卻來跟我講不過我是不在乎。”大家想想看,其實他很在乎,所以才來跟我訴苦嘛!也是“閑愁萬種,無語怨東風”了嘛!

  惱人的幸福日子

  所以,由這樣一個例子,我們就了解修持觀心之難。“謂若失念煩惱暫起,即便覺察,折伏令盡”,煩惱一起自己要立刻審查得到,曉得心理是走在什麼地方,馬上把這個煩惱消除掉,“使觀心相續故”,恢複自己的清明,也就是所謂“了無意識”,沒有任何意識上分別的煩惱。上面這個“了”難啊!我們有時候還覺得意識空了容易,但這個“了”字可難哪!

  在兩百多年前,滿清的初期乾隆那個年代,曆史上這幾十年社會的富庶到了極點,一般來講好多人生活舒服到極點,所以你看我們近代的文學藝術上很好的作品出現很多。中國人吃、穿的講究,也都在這個階段特別發展,名士如鄭板橋、袁枚等人也都出現在這個時期。這個時期青年人日子過到了什麼程度?如《紅樓夢》所描寫的,許多人家的生活太富庶了,所以小姐太太們在家裏天天想些花樣來弄。那個點心的花樣,有什麼叫菊花餅的羅,反正面粉做的東西,你今天做一個像菊花樣子的,明天做一個像桃子樣子的,再按上一個個如詩如畫又好聽的名字,大家享這麼美的癡福。那個時代有一個年輕的世家公子,他說了一句名言:“平生不做無義之事,何以遣此有聊之生。”人生到了這個境界,每天不做一些無意義的事,真不知道要如何打發這個人生。活幾十年,這日子怎麼殺得掉呢?那真是我們這一代從戰亂中過來的人所無法想像的。人到了生活最富庶、社會最安定時,年輕人覺得沒有事情做的那個痛苦的狀態,因而搓麻將就是這樣産生、興隆了的。像這種情況之下,也就是煩惱,修閑生出來的煩惱。

  災難固然給我們很多的煩惱,好日子卻往往給我們更多的煩惱,所以上面講,苦受你要檢查得到,樂受也要檢查得到。假使被樂受拉走了,那修行也完了。譬如我們有些朋友到了晚年,很舒服呀!這我知道的,退休了拿兩個錢,在家裏跷起二郎腿,有電視可看,電視和你對愁眠,到了六點半以後,黃金時段的節目接二連叁來了,人坐在那裏張著嘴巴口水直流,瞪著那個電視,這日子很好過耶!所以每天不打開電視,不看一些無益的節目,何以遣此有益的光陰呢?就是這樣一個環境,正是煩惱。樂受以後的痛苦,你知道嗎?因此這些心理的作用,念頭一起來,就要能夠檢查得到。這一句話講到實際的修養,學佛很難喔!

  你每次生氣多久?

  我們假定在測驗自己,先不論一個思想心念的對與不對,你現在坐在這裏,從八點鍾開始聽課,你當時第一個感想或第一個念頭是什麼?你很難回想把它抓得住,經已經飛過去了。也就是說,你覺察自己的心理不夠清楚,心不夠清明因此自己打了一大堆的妄想,給情緒思想牽走了,在很長的時間裏都覺察不到。再者,自己心理犯了一種錯誤的思想,要很久很久才轉過來。假使有個人逗你生一下氣,你起碼要叁天以後氣才平得了,修養高的人兩個鍾頭,最高的人大概也要氣他個一個半鍾頭。所以,佛法修行見真章的地方在此。你煩惱一來,痛苦一來,念頭馬上覺察到,唉呀!我已經上當了。要能這樣已經很難。覺察到了,把念頭硬放掉,“折伏令盡”,那更難。令盡,盡就是說後面習氣都沒有。譬如剛才我講的這個朋友,他說:“你們不懂啦!我是不在乎這些。”這個習氣沒得盡,還有這麼一點,那不行。連這一點都沒有,這才叫做修止觀,學佛的觀心法門。“使觀心相續不斷”,這才叫做修持、修行。並不一定在打坐。打坐是練練身體啦!你在那裏打坐兩個鍾頭,實際上你那個心跑到哪裏去了,你自己都不知道,那坐一百天、坐一百年也沒用。佛法主要在觀心。

  “七善巧心。謂觀真理,不礙隨事巧修萬行故。”我今天也跟法師討論到,大凡學佛的人容易患一個毛病,盡管嘴裏講大乘,走的卻是小乘的路線,而且非常消極,逃避一切。真正大乘佛法絕不逃避一切,一定面對現實。真正的修持,在人世間最煩惱最痛苦當中去修持,這是大乘道。所以,修行當中要有什麼呢?要具備有善巧心。什麼是善巧心?就是一個善于利用、非常巧妙的心理。在世間修行你不斷修前面所說觀真如、觀心的法門,“謂觀真理”,說是求證空也好,說是要明心見性也好,在這件事中,“不礙”,不礙什麼呢?不妨礙入世,“不礙隨事巧修萬行”。你就在世間一切處境、一切事務中無礙地觀心、觀真如、觀真理。今天我在工廠裏做工,一邊把應該做的事做好,比人家都做得恰當,盡了責任,但是在這個蹭,自己同時又在修行,直心觀真如,在自然的觀心中非常甯靜,非常光明。今天處理公事,盡忠于公事,都辦好,而且心裏頭不妨礙修行。

  所謂“隨事”,跟著事情在做人處世,而“巧修萬行”。修持什麼?假定入世的人,自己本身責任以內,盡心盡力做好,這只是小乘,要隨時隨處在修行上有善巧方便,如何利他?如何做到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等等?這才是“巧修萬行”的大乘。你說:“那假使我在工廠裏做事,或者管機器,或者管行政,哪有時間去布施啊!”不然呀!你處理一件事,假使這個東西做出來,不曉得到誰的手裏去了,你要希望買到這個東西的人能夠用得好,東西不會有問題;或者處理公務,希望這麼辦下去,受影響的人能得到利益,這就是隨時巧修萬種的善行,這樣才叫做學佛的人、修道的人。不過話又說回來,你說因此我做生意也不錯呀!金錢盡管賺,我心裏在做好事呀!真的是這樣嗎?這裏面一念之差,失之毫厘,差之千裏,你在做生意中修,很好,但是巧到做了好事沒有痕迹,沒人知道,那才真是善巧方便了,也就是善巧心,菩薩的善巧心。

  “八不二心。謂隨事萬行,與一味真理融無二故。”上面叫我們走大乘道,並不是一定要出世,而是指絕對地在隨時隨地修行。現在第八強調這之間還要做到不二。我們到廟子上都會看到“不二法門”的題字。不二就是一。假使我們寫一個——一法門,沒得味道,不夠文學味了。所以佛學、佛教了不起,文學境界高。不二即一,非空即有,非有即空,“不二”、“非空”、“非有”這是佛法常用的語法。好,那“非空非有”呢?

  這究竟是空還是有啊!它也不給你下結論。可是你如果用論理的比喻來辯,是一個水桶嘛!這下倒掉水是空,那下進水是有,倒過來倒過去而已…

《宗鏡錄略講下冊 (第四十四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