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當下發現生命
回歸當下就是與生命相接觸。生命只能從當下發現,因爲"過去事已滅","未來尚未到"。佛性、解脫、覺悟、安甯、快樂和幸福只能在當下發現。我們與生命的約會就在當下。我們約會的地點就是在此地。
根據《華嚴經》,時空是不可分割的,時間是由空間構成的,空間是由時間構成的。當我們談到春天的時候,我們常常會想到時間,但是春天也是空間。當歐洲處于春天的時候,澳洲卻是冬天。參加茶禅的人舉起茶杯,呼吸,背誦下面這首偈子:
茶杯在手中,正念直提起,吾心與吾身,安住此時地。
當我們提起正念喝茶的時候,我們就是在練習回歸當下,以便活在此時此地。當我們的身心完全安住當下時,熱氣騰騰的茶杯便會清晰地顯現在我們面前,我們知道,這是一種美妙的存在。這時我們便真正地與這杯茶的存在溝通了。只有在這種情形下,生命才真正地現前。甯靜、快樂、自在、覺悟、幸福、佛性我們所尋找的這一切,只能在當下發現。爲了在未來尋找這些東西而放棄當下,就是放棄了實物而去捕捉影子。在佛教裏,"無爲(Apranihita)"是一個法門,它可以幫助修行者停止追逐未來,全體回歸當下。有時候,"無爲"也叫做"無願"。它是叁解脫門之一(另兩個解脫門是空和無相)。能夠停止追逐未來,給了我們時間和空間,使我們能夠認識到,我們所追尋的所有這些美好的事物,就存在于我們的心中,存在于當下。生命不是一個特殊的地方或者終點,生命是一條路。行禅就是毋需到達目標的走,每一步都能爲我們帶來安甯,快樂和解脫。這就是爲什麼我們要以無爲的精神來行走的原因。沒有通向安甯和解脫的路,安甯和快樂本身就是路。我們與佛、與解脫、與幸福的約會,就是此時此地。我們不應該失約。佛教教給我們呼吸的方法,它能夠賦予我們身心合一的能力,這樣我們就能夠直面生命。這種方法叫做身心不二。這就是爲什麼每個禅者開始的時候都修習《安般守意經》(AnapanasatiSutta)的原因。
但是回到當下並不意味被現在正在發生的事情所約束。這部經教我們深入地觀察生活,與當下相聯系,並能夠看到現在所有的痛
苦和奇迹。然而我們必須提起正念,保持高度的警覺,以使我們不被現在正在發生的事情所左右或束縛,乃至對它産生貪愛或厭惡之情。
如實觀生活,此時與此地,修行者安住,不動與自在。
"不動和自在"指的是甯靜和自足,不被任何事物所轉。"不動和自在"是涅磐的兩個特征。這首偈子的巴利文版本,用了兩個詞,"Asamkuppam"和"Asamhiram"。"Asamkuppam"的意思是"不可動搖的"。僧伽提婆(Sanghadeva)把它譯成"堅固不動",達摩波羅(Dharmapala)把它譯成"不動"。"Asamhiram"的字面意思是"不可折疊在一起的","不受束縛的","不可集攏的","不被任何事物所動搖的"。僧伽提婆比丘,這位《中阿含經》(Madhyamagama)的翻譯者,把asamhiram譯成中文,意爲"無余",這是不准確的。達摩波羅(Dharmapala)比丘在《上座比丘經》(Eldersutra)中把asamhiram譯作"不被桎梏的。""被桎梏"的意思是"被禁锢",所以"不被桎梏"的意思就是"不受約束"或"自由自在"。
與當下的生命相接觸,深入地觀察存在的事物,這時我們就能夠看到所有這些事物無常和無我的本性。無常和無我不是生命的消極方面,而恰好是生命的基礎。無常是事物的持續變化,沒有無常就不可能有生命。無我是一切事物互攝互入的本性,沒有互攝互入,就不可能有任何事物存在。沒有太陽、雲、地球,郁金香就不可能存在。我們常常對生命之無常和無我感到悲哀,就因爲我們忘記了這一點。沒有無常和無我,生命就不可能存在。覺悟到無常和無我,並沒有把活著的快樂帶走,相反,它使我們變得更健康、更肯定、更自在。人們之所以痛苦,就是因爲他們看不到事物無常無我的本性,他們把無常當作有常,把無我當作有我。
深入地觀察一朵玫瑰,我們可以相當清楚地看到她的無常的本性,同時我們仍然能夠看到她的美和珍貴的價值,因爲我們覺察到她脆弱和無常的本性,我們看她可能比以前更美、更珍貴了。一件事物越脆弱,它就越美、越珍貴,比如一彎彩虹,一次落日,一株在夜間開花的仙影拳,一顆流星。注視著靈鹫峰冉冉升起的太陽,遙望著舍衛城,俯視著成熟的稻田,金黃的稻谷,佛陀看到了它們的美,並把這些告訴了阿難陀。真切地看到了那些美好事物的無常的本性,它們的變化和消失,佛陀沒有痛苦,也沒有失望。通過深入地觀察所有存在著的事物的無常和無我,我們也能夠超越失望和痛苦,體驗到日常生活中奇迹的可貴一杯清澈的水,一陣清涼的微風,一個輕松自在的步履,所有這些都是很美好的,盡管它們是無常和無我的。
生命是苦,但是它也是美好的。老、病、死、意外、饑餓、失業和天災,都是生命中不可避免的。但是如果我們擁有深刻的智慧和自由的心靈,我們就能平靜地接受這些東西,而痛苦就已經被大大地減少了。這不是說我們應該在苦難面前閉上眼睛,通過接受苦難,我們提升和滋養了我們天性中的慈悲,苦難成了滋養我們慈悲的因素,所以我們不害怕它了。當我們的心充滿慈悲的時候,我們就會以減輕他人痛苦的方式來做事。如果人類已經取得了某些進步的話,那是因爲我們慈悲的心。我們需要向那些具有慈悲心的人學習,學習他們怎樣爲了他人而提升自己的修行。這樣,別人也將會從我們這裏學習活在當下的方法,觀察所有存在著的事物無常和無我的本性。這種做法將會幫助我們減輕痛苦。害怕意外使很多人過著一種枯萎和焦慮的生活。沒有人能提前知道我們或我們所愛的人會發生什麼不幸。但是如果我們學會用一種覺悟的方式來生活,踏踏實實地過好我們生命中的每一刻,以溫和、理解的方式來善待那些與我們親密的人,那麼,即便我們或他們發生了什麼事情,我們也不會有什麼可遺憾的。活在當下,我們就能夠發現生命中美好的、令人振奮的和使人健康的現象,而它們將能治好我們心中的創傷。每一天我們都在變得更美麗、更清新、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