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地羅帝偈在原始佛教中的地位
佛陀在世的時候,有個名叫翳迦毗诃羅雅(Ekavihariya)的比丘,他喜歡獨處。他的名字的字面意思就是"獨處"。他之所以能夠獲得這個嘉名,是因爲他非常平靜,能夠時時保持正念。佛陀曾經用這樣一首偈子來贊美他:
獨坐獨安息,精進無懈怠,悉達諸苦根,受用大寂靜,安住勝孤獨。
此偈見于《法句經》(Dhammapada)。翳迦毗诃羅雅(Ekavihariya)比丘受到同修們的愛戴和恭敬。他寫的一些偈子在《長老偈經》(Theragatha)第537至546偈中可以找到。在這些詩偈中,他贊美了獨處的甯靜。
另外有一個名叫上座的比丘,他也喜歡獨處,並且時常高度贊美孤獨的生活。然而這位比丘並未受到同修們乃至佛陀的贊揚。或許他曾經聽說修行獨處是值得贊揚的,因而他想修行獨處。然而他所過的那種孤獨的生活,只是一種外表。他的同修們注意到在他修行獨處的過程中有某些不和諧的東西。他們把這件事情告訴了佛陀,于是佛陀讓上座比丘來見他。上座比丘來到佛陀跟前,佛陀問:"大家說你喜歡獨處,並且贊美獨處,是真的嗎?"
這位比丘回答說:"是的,世尊,確實如此。"佛陀問:"你是如何獨處的?"上座比丘回答說:"我獨自進村行乞,獨自離開村莊,獨自回到精舍,獨自吃午飯,然後獨自修行禅定。"佛陀說道:"上座比丘,你過的確實是孤獨的生活。我不否認它。但是我想告訴你真正過勝妙孤獨生活的方法。"于是佛陀開示他:"放下過去,放下未來,深入觀察當下發生的事情,但不要執著它。這是獨處的最美妙的方法。"
這段對話,類似于前面從《阿含經》(《雜阿含經》1071)中摘錄的那段文字,它出自巴利文經藏相應部第20、21《上座比丘經》(TheranamoSutta)。
我相信上座比丘聽了佛陀的教誨以後,改變了他的獨處方式。佛陀講,安住當下就是獨處的方法。如果一個人不能夠提起正念,安住當下,那麼,即便他(她)獨自一人處在森林中,也不算是真正的獨處。但是,如果一個人提起了正念,安住當下,不爲過去而懊悔,不爲未來而擔憂,知道如何觀察和理解當下正在發生的事情,那麼可以說他(她)明白了獨處的含義。我相信,上座比丘聽了佛陀的教誨之後,一定會學著去做,把它付諸實踐的。
前面第一部經名叫《上座比丘經》(Theranamo),"Theranamo"的意思是"一個名叫上座的人"。"上座"(Thera)可能不是這位比丘的名字。"上座"(Thera)意思是"長者"。可能是佛陀向這位比丘開示了這部經的內容之後,其他比丘出于對他的恭敬,才開始稱他爲"上座",而不再用他原來的名字。
一個人,如果像佛陀所教導的那樣,知道了勝妙獨處的方法,沒有必要脫離社會而獨居一處。把社會推得遠遠地而獨自住在森林中,並不能保證生活于孤獨當中。假如我們繼續回憶過去、擔心未來或者沈溺于當下的煩惱當中,我們決不可能做到真正的獨處。
關于這一點,《鹿紐經》(Migajalasutta)中也講得非常明白(見巴利文經藏相應部35,6364經)。當時佛陀住在瞻波國(Campa)的一個湖邊。有個名叫鹿紐的比丘來看望他。鹿紐已經聽說過有關勝妙獨處的教法,因此他前來向佛陀打聽有關情況。
佛陀向鹿紐開示道:"色和意象作爲我們想象的對象,可能是令人愉快的、欲樂的和難忘的。它可以勾起我們的貪心和欲望。一個比丘,如果執著于它們,那就被它們所系縛,因而他也就不能做到獨處。他永遠與其它的東西生活在一起。""與其它的東西生活在一起"這一表達方式,是從"Sadutiyavihari"一詞翻譯過來。它的反義詞就是"獨處"。但是,佛陀使用這個詞的時候,他的意思並不是說這位比丘與別的人生活在一起。他的意思是說,一位比丘被外境乃至法塵所轉時,事實上,他是與那些對象生活在一起的。
佛陀補充道:"事實上,鹿紐,假如一個比丘被任何類似這樣的桎梏所拘縛,即便他生活在莽林的深處,生活在沒有人煙的不毛之地,他仍然和其他的人生活在一起。爲什麼?因爲他沒有擺脫將他拘縛起來的諸桎梏。他就是與這些桎梏生活在一起。"佛陀教導鹿紐,一個知道勝妙獨處法門的人,生活得很輕松,他沒有被內在的諸行識所束縛,這些行識基于六根之對象,即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
佛陀的結論是:"鹿紐,假如一個比丘能這樣生活的話,即便他生活在村子的中心,即便與比丘、比丘尼或者在家居士生活在一起,即便身處于皇宮貴族、達官貴人之列,或者與外道住在一起,他仍然是一個知道勝妙獨處的人。他過著獨處的生活,因爲他擺脫了所有形式的執著。"
另外還有一次,佛陀住在給孤獨園(Anathapindika),他把諸比丘召集在一起,向他們開示了概括有關勝妙獨處法門之主要觀點的詩偈,這就是《跋地羅帝偈經》(即《勝妙獨處經》)的主題。這首詩偈很出名,在其它很多經典中也出現過。在漢文經藏中,《中阿含》有叁處經文摘錄了這首詩偈。第一篇經文是《溫泉林天經》(《中阿含》第165經)。在這部經文中,該詩偈被引用了四次。
第二篇經文是《釋中禅室尊經》(《中阿含》第166經)。在這部經文中,該詩偈被引用了叁次。第叁篇經文是《阿難說經》(《中阿含》第167經)。在這部經文中,該詩偈被引用過一次。
在巴利文經藏中,我們碰到有四篇經文引用了"跋地羅帝偈",均見于《中部》(MajjhimaNikaya)。第一部經文是《跋地羅帝偈經》(Bhaddekarattasutra)(《中部》第131經)。第二部經文是《阿難跋地羅帝偈經》(Ananda-Bhaddekarattasutra)(《中部》第132經)(即《阿難說經》)。第叁部經是《摩诃迦旃延跋地羅帝偈經》(Mahakaccana-bhaddekarattasutra)(《中部》第133經)(即《溫泉林天經》)。第四部經是《盧夷強耆跋地羅帝偈經》(Lomasakangiya-bhaddekarattasutra)(《中部》第134經)(即《釋中禅室尊經》)。
勝妙獨處法是佛教的一個重要主題。它按佛陀所教導的覺醒的方式來覺照生命存在的本質:放下過去和未來,提起正念,深入觀察和揭示當下所發生的一切事物的真相。除了上面提到的巴利文四篇經文和漢文叁篇經文之外,獨處的主題還在別的經文中多處提到(盡管"跋地羅帝"一詞沒有出現)。例如,在我們上面引用的《上座比丘經》和《鹿紐經》中就出現過。
"ekavihari"(獨處者)和"sadutiyavihari"(與他人共住者)這兩個詞,在《鹿紐經》(Migajalasutra)中很容易理解和接受。但是"bhaddekaratta(跋地羅帝)"一詞卻很難翻譯。昙摩難提(Dharmanandi,義爲"法喜")在把《雜阿含經》(Samyuktagama)翻譯成漢語的時候,因爲不了解這是一個複合詞,于是幹脆根據讀音把它譯成漢字,並且把它作爲這首詩偈的題目。
不少南傳佛教法師把"ekaratta"一詞理解爲"一天夜晚",而把"Bhaddekaratta"譯成"一個適合修行禅定的美妙夜晚"。從這篇經文的上下文聯系來判斷,我相信這種譯法是不正確的。"Bhadda"的意思是"好的"、"理想的"。"Eka"意思是"一"或者"單獨"。"Ratta"意思是"喜歡"。當代佛教學者拉拉難陀比丘(BhikkhuNanananda)把這篇經文的題目譯成"喜歡獨處的理想者"。通過大量的思考,我認爲,把"Bhaddekaratta"理解爲"勝妙獨處法門"更接近經文的原意。
這首詩偈,又名"勝妙獨處法門",爲佛陀所作,概括了他對上座比丘和鹿紐所作開示的主要意思。佛陀在給孤獨園向僧衆宣讀了這首詩偈,然後又爲他們作了詳細解說。該經的開頭的幾段描述了這篇經文宣說的時節因緣。
當時,能夠親自聆聽佛陀講法的人只限于在給孤獨園出家的比丘衆。因爲這一主題非常重要,所以住在別處的比丘、比丘尼也逐漸知道了這一勝妙獨處偈。《溫泉林天經》中講,一次,佛陀住在
王舍城竹林迦蘭哆園,當時尊者叁彌提亦住在附近。一天上午,叁彌提在溫泉中洗完澡,穿上衣服,這時一位美麗的天神出現了,向他稽首作禮,並問他是否聽聞和修習過勝妙獨處偈。天神說:"尊者叁彌提,您應當請求佛陀教我們這首偈子,以便我們好好修行。我聽說這首偈子包含著佛陀教法中的甚深法意,它是覺悟的基礎,它可以導向菩提智慧和涅磐。"天神講完之後,合掌繞尊者叁匝,以示恭敬。
尊者叁彌提來到佛陀的住處。頂禮世尊之後,他就把他同天神相遇之事告訴了佛陀,並請求佛陀教給他勝妙獨處偈。佛陀問叁彌提是否認識那位天神。叁彌提回答說不認識,于是佛陀就告訴他這位天神的名字,並說這位天神住在叁十叁天。之後,叁彌提和在場的諸比丘重新請求佛陀向他們開示這首偈子。佛陀背誦道
慎莫念過去,亦勿願未來,過去事已滅,未來複未至。當下于此時,如實行谛觀,行者住于斯,安穩無障礙。今日當精進,勿待明日遲,死亡不可期,吾當如何置。若有如是人,安住于正念,晝夜無間斷,聖者遂稱彼,了知勝獨處。
背完這首偈子之後,佛陀離開了座位回到他的茅屋打坐去了。諸比丘,包括叁彌提,希望能聽到關于這首偈子的解釋。于是他們就去找長者大迦旃延(Kaccana),他是佛陀的大弟子之一。先向他背誦了這首偈子,然後請求他解釋這首偈子。大迦旃延以其衆多美好的德行和智慧而著稱,他經常受到佛陀的贊揚。諸比丘想,他一定能夠對這首偈子給予透徹的解釋。開始大迦旃延有些猶豫,他建議直接去問佛陀。但是,最後,由于大衆的堅持,大迦旃延同意了爲他們解釋這首偈子。這位尊者的注解,就成了《溫泉林天經》的基本內容。
解釋完這首偈子之後,尊者告訴諸比丘,如果有機會,他們應當直接請求佛陀解釋這首偈子,因爲他自己的覺悟畢竟沒有佛陀那麼圓滿。
諸比丘,包括叁彌提,後來拜見了佛陀,他們把大迦旃延對"勝妙獨處"這首偈子的解釋告訴了佛陀。佛陀贊美了尊者:"善哉善哉!我弟子中有眼有智有法有義。所以者何?謂師爲弟子略說此教,不廣分別,彼弟子以此句以此文而廣說之,如大迦旃延比丘所說。汝等應當如是受持。所以者何?以說觀義應如是也。"上述這段故事發生在恒河(theGanges)左岸摩揭陀國(Magadha)的首都王舍城(Rajagriha)。後來這個故事在恒河右岸居薩羅(Kosala)王國的首都舍衛城(Sravasti)裏也發生過。事見《釋中禅室尊經》("ShakyanHermitageSutra",相當于巴利文中的《盧夷強耆跋地羅帝偈經》"Lomasakangiya-BhaddekarattaSutra")。
釋中禅室是由離王舍城不遠山上的薩迦部族(ShakyanClan)人建造的,這個禅室(精舍)又名"無事"或"安詳"。當時盧夷強耆比丘住在裏面。一天夜裏,天剛破曉,他步出禅室,把一塊布(佛門中供打坐用的一種展坐之布,名尼師檀譯者注)展開鋪在樹下的一個繩床上,結跏趺而坐,這時一位美麗的天神出現在跟前,向他頂禮,並問他是否聽說過勝妙獨處偈及其解釋。尊者反過來問這位天神同樣的問題,天神回答說,他聽過這首偈子,但是沒有機會聽有關對這個偈子甚深法意的解釋。尊者問:"那你爲什麼只聽過偈子卻沒有聽過解釋呢?"天神解釋道,有一次佛陀住在王舍城,他聽到佛陀念誦過這首偈子,但是佛陀沒有作進一步的解釋。接著天神朗誦了這首偈子,並勸尊者去請佛陀解釋它。該經中的偈語與《溫泉林天經》中的完全一樣。
後來盧夷強耆比丘來到佛陀的住處,把所發生的事情告訴了佛陀。當時佛陀住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聽了盧夷強耆比丘的敘述之後,佛陀告訴他,那個出現在跟前的天神就是般那(Candana),來自叁十叁天。于是盧夷強耆比丘請求佛陀解釋這首偈子。
當時有很多比丘在場,佛陀解釋了這首偈子的奧義。佛陀的解釋構成了《釋中禅室尊經》這部經的基本內容(《釋中禅室尊經》見漢文《中阿含》第166經,與巴利文《中部》第134經《盧夷強耆跋地羅帝偈經》是同一部經)。
正如我們所了解的,這部經另還有一個漢譯本,名叫《大威德經》(ThesutraofGreatReverence),由達摩波羅(Dharmapala,又譯作達摩多羅)翻譯。把這兩部經比較一下是非常有意思的,它有助于我們了解這個故事的很多細節。
最後我將引述的一部經是《阿難所說經》(ThesutraspokenbyAnanda)。有一天晚上,佛陀住在舍衛城。尊者阿難把所有的比丘都召集到祗樹給孤獨園的大法堂裏,他爲大衆背誦並解釋了勝妙獨處偈。第二天早晨,有位比丘來到佛陀住處,把阿難的講法彙報給
佛陀。經上雖然沒有說這位比丘表示對尊者阿難喪失了信任,但是卻講到佛陀聽完講法之後,立即派這位比丘去叫阿難來見他。
阿難來到佛陀的房間,佛陀問:"昨天晚上,你背誦並解釋了勝妙獨處偈經,是真的嗎?"阿難回答說,是真的。佛陀接著說:"你能爲我背誦並講解一下這首偈子嗎?"
于是阿難向佛陀背誦並講解了這首偈子,佛陀還進一步問了一些問題。聽完阿難的回答,佛陀贊揚了阿難,說道:"善哉善哉!在我的弟子中有人已經契悟了這一教法的基本含義。"那天有很多比丘在場,那個把阿難的講法告訴佛陀的比丘也在當中。佛陀像稱贊迦旃延一樣稱贊了阿難。佛陀講這番話的目的是爲了讓大家確信,尊者阿難對法的把握像迦旃延一樣可靠,各位比丘都可以把阿難的教法變成自己的實際修行。《阿難所說經》的主體部分,是由阿難與佛陀之間的對話構成的。
《與生命相約 跋地羅帝偈在原始佛教中的地位》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