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與生命相約 與生命相約

  與生命相約

  [法]一行禅師著

  明潔明堯譯

  與生命相約

  生命的富足來自獨處。

  獨處並不意味著拒絕世界和社會。佛陀講,獨處意味著生活在當下,深入觀察正在發生的事情。假如我們做到了這一點,我們將不會被卷進過去,或者被對未來的思慮所吞沒。佛陀講,如果我們不能安住在當下,即便我們生活在僻遠的莽林中,我們仍算不上是真正的獨處。他說,假如我們完全安住在當下,即便我們生活在擁擠的市區,我們仍然可以說是獨處。

  回歸當下就是與生命相接觸。生命只能從當下發現,因爲"過去事已滅","未來尚未到"。佛性、解脫、覺悟、安甯、快樂和幸福只能在當下發現。我們與生命的約會就在當下。我們約會的地點就是在此地。

  《上座比丘經》與《勝妙獨處經》

  漢文《上座比丘經》(《增一阿含》第1071經):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時有比丘,名曰上座,獨住一處,亦常贊歎獨一住者,獨行乞食,食已獨還,獨坐禅思。時有衆多比丘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有尊者名曰上座,樂一獨處,亦常贊歎獨一住者,獨入聚落乞食,獨出聚落還至住處,獨坐禅思。"爾時世尊語一比丘:"汝往詣彼上座比丘所,語上座比丘言,大師告汝。"比丘受教,詣上座比丘所,白言:"尊者,大師告汝。"時上座比丘即時奉命,詣世尊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爾時世尊告上座比丘:"汝實獨一靜處,贊歎獨處者,獨行乞食,獨出聚落,獨坐禅思耶?"上座比丘白佛言:"實爾,世尊。"佛告上座比丘:"汝雲何獨一處,贊歎獨住者,獨行乞食,獨還住處,獨坐禅思?"上座比丘白佛:"我唯獨一靜處,贊歎獨住者,獨行乞食,獨出聚落,獨坐禅思。"佛告上座比丘:"汝是一住者,我不言非一住,然更有勝妙一住。何等爲勝妙一住?謂比丘,前者枯幹,後者滅盡,中無貪喜,是婆羅門,心不猶豫,已舍憂悔,離諸有愛,群聚使斷,是名一住。無有勝住過于此者。"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悉映于一切悉知諸世間不著一切法悉離一切愛如是樂住者我說爲一住"佛說此經已,尊者上座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巴利文《勝妙獨處經》(又名《跋地羅帝偈經》,此經內容與漢文《中阿含》165、166、167經主題內容相似,其中跋地羅谛偈之語句略有出入,今依作者文本譯出,並把漢文跋地羅谛偈附在旁邊,供讀者參考譯者注):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召諸比丘曰:"諸比丘!"諸比丘應諾。世尊言:"吾示汝勝妙獨處法門。吾先略說此教,後廣而說之。谛聽谛聽,善思念之。"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佛言:(漢文跋地羅谛偈:"慎莫念過去,"慎莫念過去,亦勿願未來。亦勿願未來。過去事已滅,過去事已滅,未來複未至。未來複未至。當下于此時,現在所有法,如實行谛觀。彼亦當爲思。

  行者住于斯,念無有堅強,安穩無障礙。慧者覺如是。今日當精進,若作聖人行,勿待明日遲。孰知愁于死。死亡不可期,我要不會彼,吾當如何置。大苦災患終。若有如是人,如是行精進,安住于正念,晝夜無懈怠。晝夜無間斷。是故當常說,聖者遂稱彼,跋地羅谛偈。")了知聖獨處。"

  "諸比丘,雲何念過去耶?有人如是思惟,此色過去如是,此受過去如是,此想過去如是,此行過去如是,此識過去如是,若思惟是事,心執著于是,不肯放舍,是事屬過去,當下不複在,若如是行者,是人念過去。""諸比丘,雲何不念過去?有人如是思惟,此色過去如是,此受過去如是,此想過去如是,此行過去如是,此識過去如是,若思惟是事,心不樂于是,亦不住于是,是事屬過去,當下不複在,若如是行者,是不念過去。""諸比丘,雲何願未來耶?有人如是思惟,此色未來如何,此受未來如何,此想未來如何,此行未來如何,此識未來如何,若思惟是事,心中不放舍,白日夢想之,是事屬未來,未來尚未至,若如是行者,是人願未來。""諸比丘,雲何不願未來?有人如是思惟,此色未來如何,此受未來如何,此想未來如何,此行未來如何,此識未來如何,若思惟是事,心不住于是,亦不作妄想,是事屬未來,未來尚未至,若如是行者,是不願未來。"

  "諸比丘,雲何受現在耶?有人于佛、于法、于僧不聞亦不學,于聖者及聖教法,了無所知,亦不修習思惟聖教,而作是思惟,”此色是我,我是此色。此受是我,我是此受。此想是我,我是此想。此行是我,我是此行。此識是我,我是此識。”若如是行,如是思惟,是謂受現在。"

  "諸比丘,雲何不受現在?有人于佛、于法、于僧聽聞修學,于聖者及聖教法,親近了知,修習聖教法,而不作如是思惟:”此色是我,我是此色。此受是我,我是此受。此想是我,我是此想。此行是我,我是此行。此識是我,我是此識。”是謂不受現在。""諸比丘,我已略說、廣說此勝妙獨處法門。"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信受,作禮而去。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