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起一念說:“這個固然要平等,不過這個家夥太壞了,我稍稍給他一個耳光總可以吧!”這就是差別慈悲的曲心起來了。平等心的人也不會起一念說:“這個人很可憐哦!我給他吃,吃是要給他吃,不過給你已經對你好了,我拿遠一點,你來拿吧!”真正發正直心、平等心,此心對人對事、逢緣對境,不會拐個彎,抹個角,陷害別人。
此所謂的平等心,你要曉得“即是二行之根本”。什麼是二行?自利、利他之行。第一,直心是對自己受用。一個人處處直心,如《維摩經》上講:“直心是道場”。自己生活上處處直心,生活就是道場,這人生活得多痛快啊!“平生不做虧心事,半夜敲門心不驚”,不怕鬼的。爲何這麼痛快?直心嘛!很坦然,哪裏都舒服。這非常舒服是自利。利他是直心,慈悲一切人,愛一切人。不但愛一切人,範圍太小了,愛一切衆生。那種愛心流露出來,讓大家也不再躲在自己的拐彎抹角中而放不開,別人的心因你之大肚大量、因你之開通誠摯,也都平直了,這是利他。因此說,直心是自利利他二行的根本。
深心之智,透頂!透底!
二深心者,是窮原義。若一善不備,無由歸原,歸原之來,必具萬行。故言樂集諸善行故,即是自利之行本也。
什麼叫深心?我們經常罵人:“某人怎樣呢?好不好交朋友?”“喔!不可以,這個人心很深喔!”這種深心,不是學佛的這個深心。這種世間法的深心是指人的心腸很歪曲,鬼主意多,而且喜怒不形于色。佛法所講的深心,是人很有深度的,不是粗淺的,不像我們大家研究佛學,什麼六根、六塵呀!般若、真如呀!名詞都知道,然後一天只寫寫組合名詞的文章,翻過來覆過去,又變成十二外、十八界和真空妙有什麼的。講來說去,一直在那邊打轉,沒有“窮原義”,沒有進一步追求真正的道理在什麼地方。真正的哲理,要透頂透底地體會,這樣才合乎科學的精神。
真正的學問是,一個問題要追求徹底。怎樣才叫徹底?那個東西是怎麼樣?怎麼樣的東西又怎麼樣?等于我們問,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就是要問到徹底。先有上帝,上帝是誰生的?上帝的外婆。好,那上帝的外婆又是誰呀?姓王呀?姓李?上帝的外婆?住在哪裏?說這些是用來比喻深心,是對事物徹底研究明之心,這是“窮原義”。因此禅宗要問“生從哪裏來?死向何處去?”不是問前生我是怎麼來投胎的,那個不是生死問題啊!本來這個世界上沒有人種,這個人從哪裏來?這就是生從哪裏來?成佛是要見地透徹,理無絲毫迷惑。
再來還要事上圓滿,“若一善不備,無由歸原”,你要具足一切善,才能成就一個人人格的圓滿。如果善行積多了,但還缺一點,那如百科全書少了幾頁,便不是百科全書了。只要你還有一善不足,那你還歸不到真如本體圓滿的清淨光明裏。等于一個圓球的東西,它永遠在滾,只要缺了一角,它就難滾或滾不動了。所以,“歸源之來,必具萬行”。所以佛的境界是要有行爲上的成就,任何一點小善都不舍棄而真做到才行。
兩位佛儒前輩的啓示
像四川萬縣鍾鼓樓有一位能緣老和尚,是清末到民國以來,禅宗的幾位大老之一,其中虛雲老和尚是名氣最大的。能源老和尚,我們去見他的時候,已經年紀很大,退休了,根本外人都不見了。他老人家一個人住在鍾鼓樓,鍾鼓樓也不是大廟,佛寺不像佛寺,他坐在那裏,抽個老古式的長煙筒,眼睛都睜不開的樣子。可是實在可怕喔!不能張開眼睛,他張開一看我們,我們心裏都顫一下。他兩個眼睛就像手電筒打開那麼閃一下、亮一下。我們一到,當然老規矩,先見老和尚,磕頭一拜。完了,他看到年輕人更客氣,說:“坐坐坐。”然後自己就去燒水泡茶。我們說:“太老師啊!您不應該給我們燒茶。”他說:“耶!你們年輕人不懂,我呀!萬行門中,不舍一法。”就是一句古話。禅宗經常用這一句話。還有下一句,“實際理地,不著一塵。”什麼叫實際理地?心性那個境界,空的。那個境界,一念都不能留,空都不能留。空留到了,就著一塵。“實際理地,不著一塵”,就是返本還源。但是你悟了道,在空境界,要起用呀!悟了道的人,你說:“我悟道了,格老子,你愛磕頭,你就拜吧!你愛拿錢就拿吧!”這是什麼道?“實際理地,不著一塵”,所有皆空,起用的時候,“萬行門中,不舍一法。”舍什麼法?不抛棄任何一點善行。所以老和尚當時給我們這一印象非常深刻。現在你們年輕人,你來看我,你是客人呀!我來燒茶,當主人應該的。這就是“萬行門中,不舍一法”。這真是前輩的風範,就這麼一個動作、一句話,佛法都開示完了。
又譬如當年我去看馬一浮先生,一代碩儒,當時我名片一遞進去,搞了半天,我坐在冷板凳上,心裏也差不多要起火了,你這個老頭有什麼了不起!可是接著人家那個中門忽然打開了。古時候屋子的中門,平時是關到的,現在突然嘩地打開了,這才看到馬先生從中門出來,兩排的學生,列隊隨後而出,問哪位是南先生。這是大開中門迎接,弄得我趕快跪下。這一棒子打得我可厲害了,原來一肚子火,等那麼久,你擺什麼架子呢?原來人家是在裏頭隆重准備接待你,人家叫學生趕快穿衣服,跟我出去接客,而且平時都走偏門的,這次大開中門。馬先生和衆弟子從中門那個大禮迎賓地出來,一下我那個雙腿啊!不知膝之曲也!自己都不知道兩個腿會跪下來。請注意,年輕人啊!這都是我親自經驗的前輩的風範。那麼,馬一浮先生接見我的這個動作,就是《法華經》中佛說的不輕後學,也就是孔子所說的“後生可畏”。並不是我可畏,而是人家對後生的期待重視。
真正的佛心是什麼?
大家看看,“萬行門中,不舍一法”的善心境界,不得了啊!修行要這樣修才行。行善布施你說有什麼功德呢?做好事,自然有好報,至少的好報,你心裏頭已快樂了嘛!你做了壞事,這個報應馬上來,雖然偷了他一點點,總是不安呀!不曉得怎麼辦好耶!果報是很現成的。所以,利他實際上就是自利。心理的行爲可用物理來比喻。你把拳頭拼命捏緊,爲什麼那麼痛呢?因爲向心力強的時候,它立刻物極必反,離心力起作用,非放開不可。人也一樣,尤其你們年輕人談戀愛,往往你越追他,他就跑了,不理他,他又來追你。我們越給人家的時候,心理的力量回轉來,你心越踏實越安祥,更圓滿。處處想顧自己的人啊!非常痛苦的。而且顧自己的人,睡也睡不好,一切煩惱得要命,這是很自然的力量反應。所以說,善行並不是都爲他,嚴格而言根本是自利,也才是真正的自利。
大悲心者,是普濟義。故言欲拔衆生苦故,即是利他之行本也。
行一切善嚴格來講還是消極,爲什麼是消極呢?因爲行善的結果,果報是自利。真正的利他,那佛的菩提心,沒得條件的,無所謂善不善,只有大慈大悲地施出去,比方像物質世界的太陽一樣,它的光明照下來是普遍的,沒有條件的,沒有說善人頭上才給他亮光,惡人頭上不給他亮光,沒有的,它一概是光明。你自己看不到太陽光,是你自己把它遮掉的,太陽光它永遠都是透下來,大悲心如太陽光明一樣普照下來。這是純利他的行爲,是普濟的道理。
因此說發大悲心的人,是“欲拔一切衆生苦”,是要度盡一切衆生,沒有前提,沒有後設。所以拿另一層道理講,佛是大癡心、太多情了,“即是利他之行本”,這種癡心多情是利他的根本,沒有其他原因,這才是學佛真正的發心。一個人真正得了佛法的修養,有一點點心得的時候,這叁種直心、深心、大悲心的心理自然會發起。檢查自己的心理行爲有沒有這叁咱心理行爲的一點影子,你就知道你自己了。你說我也在學佛,我也有心得,根本是胡扯。
經常有些同學們來講:“我這兩天坐得很好。”我就瞪眼睛對他,你坐得很好,同我有什麼相幹?一開口就是爲自己,對不對?同一切衆生有什麼相幹?我們要檢討自己。所以,再叁地說,善行到了,功德到了,你坐得好不好沒有關系,你真做了功德,你把腿盤起來試試看,它立刻就到達某一個境界了。這就是證明唯心的力量有這樣大。一個善的行爲,比你坐在那裏搞枯禅,像枯木一樣坐在那裏一萬年厲害得多,這是行爲的厲害,也是心的力量。
《宗鏡錄略講下冊 (第四十叁章)》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