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宗鏡錄略講下冊 (第四十四章)

  宗鏡錄略講下冊 (第四十四章)

  南懷瑾教授講述

  第四十四章 萬象拈作一毛看

  永明壽禅師引用《起信論》方面的著疏講了直心、深心、大悲心叁心的道理後,就再直心這一項續作說明:

  又此初一直心,唯正念真如之法,是宗是本,因此起深重心大悲心是行。

  修行不利世,你成佛與我何幹?

  平常學佛講“直心是道場”,什麼是直心呢?等于你們春節專修,有些人偶有所得,坐著也好,走路也好,有一種坦然而住那樣境界的感覺,心中無念,這也就是一種直心。這裏講直心是“正念真如之法”,占出了這直心是“是宗是本”,是佛法的宗旨、學佛的根本,由此直心便會生起深重心和大悲心的行爲。你若真能在這個念念空的境界,坦然而住,定久了,自然對佛法的一切事理産生深入而敬重的體會,也同時會自動自發而有利世利人之意。起深重心,起利世的心,這是佛法起用。假使不起用,你天天在那個空的境界裏一萬年,就算這樣叫成佛,那你去成你的佛,多你一個佛,同我屁都不相幹,因爲一切只多你一個空的東西嘛!那個有什麼用呀?佛法的價值就在它能利益世界,救度衆生,所以行是佛法最後圓滿的表現。

  又開此直心爲十心:一廣大心。謂誓願觀一切法,悉如如故。二甚深心。謂誓願觀真如,要盡原底故。叁方便心。謂推求簡擇趣真方便故。四堅固心。謂設逢極苦樂受,此觀心不舍離故。五無間心。謂觀此真理,盡未來際不覺其久故。六折伏心。謂若失念,煩惱暫起,即便覺察,折伏令盡,使觀心相續故。七善巧心。謂觀真理,不礙隨事巧修萬行故。八不二心。謂隨事萬行,與一味真理融無二故。九無礙心。謂理事既全,融通不二,還令全理之事而相即入故。十圓明心。謂頓觀法界,全一全多,同時顯現,無障無礙故。

  接著我們來了解這個直心所包括的十個內涵。我們第一念發心要學佛修道,這一念一直下來,坦然而住,念念空,依唯識宗的分法有十心的範圍。密宗的主要經典《大日經》和其疏論也分十心,叫十住心。《大日經》同淨土法門有關系,經中的大日如來也是無量光、無量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前,日本人在杭州裏西湖日本領事館的大石頭上,貼了四個字——大日如來,唉呀!我們年輕人看了,連佛經都不想看了,很痛恨。他們把佛經用到侵略性的道路上了。大日如來在哪裏就是我們日本人要來了。等到抗戰結束了,我到杭州先去看這個玩意兒,已經被鏟平沒有了。我們還是回轉來講唯識分法的這十心。

  細檢己心大道明

  “一廣大心。謂誓願觀一切法,悉如如故。”一個學佛的人,尤其是一個學佛的青年,當然我們老年人學佛的,已經學了那麼多年都知道了,現在最要注重的是你們年輕人,要怎麼樣呢?第一要發起廣大心,換句話說,一個真正學佛的人,先學度量的寬廣,沒有度量,什麼都免談了。講到這一點,我有無比有感慨,我經常發現,年輕人不學佛都蠻好的,一學佛啊!反而好像都得了狹心症,越學越小,根本與佛法相違背,如果這樣那又何必來搞這一套呢?所以我經常告訴你們,你們好好的人不做,爲什麼來學佛呢?大概在坐的青年都挨過我這個棒子。你來問我佛法,你爲什麼嘛?幹什麼呢?真正學佛可以呀,先要發起廣大心,胸襟寬廣,志量恢宏,這樣才夠得上學佛的條件。一天到晚閉目鎖睛,變成楞頭楞腦的樣子,一身的佛油氣,那已經走在狹心症的路上了。

  佛法的真正教育,先要能發廣大心,“誓願觀一切法,悉如如故。”這個誓願很嚴重喔!賭了咒一樣的,要如何呢?“觀一切法悉如如故。”青年同學們請注意,我們一般學佛的人之所以廣大心發不起來,是因爲觀一切法皆空空故,誤解了空。一說學佛,唉呀!空的、什麼都空的,一切都不管,然後只有打坐才好,只有吃素才對,只偏重在一點上作文章。現在《宗鏡錄》這裏下面告訴你,要發願觀察一切法都是如如,都是佛法,都是如如不動的。所謂一切法即如來,一切出世法、世間法都是如如的佛法。我們看四弘誓願之一的“法門無量誓願學”,我們學了幾個法門啊?先不要講佛法,你的學問如何,世間的事理懂了多少?恐怕你所修的本科本門,你都沒有學好。一個學佛的人,要發廣大心窮一切事理,觀一切法統統如如不動,都合于佛法的原則,這就要看《華嚴經》的境界了。

  我們要有這樣的廣大心,不要有宗教門戶的狹隘觀念,更不要有宗派門戶師承的狹隘想法,一切聖賢皆是我們的老師;一切善人皆是我們的善知識,甚至,一切惡人也是我們的善知識。不要說:“唉唷,他是不學佛的,我們是學佛的。”每到一個地方都坐兩邊,這種行爲我看了都頭大如鬥。

  “二甚深心。謂誓願觀真如,要盡原底故。”真正學佛要有深心,要發願把人生的本末究竟徹底弄清楚,修行就要觀真如,體悟到本體而證道。今天得一點境界,明天得一點境界,那算什麼呢?找到一切法的本源才是上策,才是目的,這就是深心。

  “叁方便心。謂推求簡擇趣真方便故。”學佛人要懂得方法,方便就是方法。我們中國的文化裏頭,佛經翻譯創作了兩個字——方便。以後,後世人把方便都濫用了。方便在這裏是方法的意思。

  我們學佛要懂得一切方法要盡量研究“簡擇”,扼要選擇真正有用的方法。要找出哪一種方法對我成道有幫助,“簡擇趣真方便故”,這個“趣”字,不是興趣,是同“趨”字相通,趨向、進入的意思。哪一種方法能使我們趣入了道成佛的境界,你要“推求”。學佛要懂得方便,要研究方法,不能亂迷信一種方法。同時,所謂方便包括了做人、處世、自修、利人和學識多方面的事理,都在佛法修學的範圍內。

  再來,第四是堅固心,發修道的堅固心。

  “四堅固心。謂設逢極苦樂受,此觀心不舍離故。”你真正修心養性有所心得,遭遇到極痛苦的事,這種觀真如的心也不會岔開,當然若是天天在幸福中舒服地過日子,也一樣不會背離。這個在理論上聽到很容易,我們每一個人都會認爲自己修行的心很堅固,有時候想自己比石頭都還堅固,但是真正一碰到痛苦的事件、極痛苦的刺激,乃至于極高興極幸福的環境,道心馬上掉了。所以,這一點非真正悟道的人,非真正有堅固心的人,沒辦法做到不動搖。

  “五無間心。謂觀此真理,盡未來際不覺其久故。”其實這十種心不一定是指悟道以後起修的道理,我們平常做人做事的道理也是一樣,悟的人是這樣,沒有悟的人也應一樣。所謂無間心,就是此心不斷地精進努力,這是非常難的。

  一個人研究佛法的真理,要准備多少年啊?我們經常聽年輕的同學說:“唉呀!我都打坐叁個月了。”還有些說:“我已經坐了好幾天,一點影子都沒有。”嗯!你看,都是一種做生意的心理,已經投資了幾塊錢了,馬上要收回。道心是只問耕耘,不問收獲的,那還只是中國世俗文化的名言。以佛法來講,還不止于只部耕耘,不問收獲。這一方面的佛法的心理是無間心,你要追求研究佛法的真理,沒有任何時間中斷,而且盡于什麼時候呢?未來際。這未來際是佛法時間觀念。以過去和未來來講,過去有多少時間呢?不可數,不可知,不可量,沒得數字。同樣未來際也是無量,沒得數字可以計算的,換句話說,是永遠下去,永遠研究下去,這個中間你不會有時間的概念,不會有久暫的觀念,只是一直不斷地修行下去,這個樣子叫做無間心。

  就像我們經常看到一般做學問和修道的朋友,最多是搞了一年兩年,然後中間遭遇到環境的挫折,便什麼都完了。譬如有許多年輕大一點的朋友,本來修道很勇敢,求學問也很勇敢,忽然環境一個變動,或者是從工作上退休下來,或者是鈔票少了一點,那個道心就跟著工作和鈔票掉了。所以講到佛法的無間心,大家都要非常慚愧的。因此我經常說,假如修行求道的人,把這個事情擺成第一位,其他擺成第二位,這個人修道必定是成功的。可惜我們大家,把這種事情當成是興趣,只是一種興趣主義,擺在第二位,功名富貴是第一位,這樣修行在佛法原理上都是不相合的。我們現在引進佛法的精華,報告它的原理。

  “六折伏心。謂若失念,煩惱暫起,即便覺察,折伏令盡,使觀心相續故。”學佛要能把自己的思想情緒觀念降伏得下去,譬如《金剛經》第一個提出來“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去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

  人要把自己的狂心降伏很難。在這裏換一個名稱叫折伏心,折伏就是把妄念掐斷。那麼這裏面包括幾點,第一個是失念。失念在佛學上、做學問上是非常嚴重的,我們要認識什麼是失念。譬如我們背書,剛剛看到這個文字很好,想背下來,但卻硬記不下來。爲什麼記不下來?不一定是腦筋衰老,而是你心裏不夠凝定。這種背不下來的情形就是一種失念。

  所以年輕大了,我們覺得是腦筋衰老,當場的事情或看了的書,不像年輕時一樣記得,馬上就忘掉,忘掉就是失念,但這並不一定是衰老的關系,而是那個心境的清明本相,被人生的經驗染汙得太厲害了,散亂得太嚴重,因此老年人容易失念。

  何以證明老年的失念,不一定是腦筋衰敗了呢?因爲老年有一個念頭很重,孔子也說過,人到晚年要“戒之在得”。你愈老愈什麼都想抓住,這個房子買了以後,將來怎麼維護它?或者打聽一下,最近有沒有漲價,還有要放兩個錢當養老金啊!利息方面怎麼辦呢?這些念頭你絕不失念。這不是一個笑話的問題,諸位要嚴格檢查自己。可見我們大都不是衰老了記憶力不夠的失念,往往是心理的染汙,越來越厚了,所以清明的正念喪失。

  同樣的,年輕的同學們也是一樣。當然我是雙重資格都有的,我也是從年輕來的,而且現在也是步入晚年,幾乎是垂垂向暮的境界了,所以經驗上的體會都非常確實。年輕,也同樣地失念。年輕散亂心重,甚至有些年輕人沒有散亂,那個癡念卻很重,因爲腦子長得不夠成熟,因此…

《宗鏡錄略講下冊 (第四十四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