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碰,破了,腿也不痛了,頓時悟了。
“理隨事現”,理論是跟隨到事實,功夫到了便呈現。功夫一旦到了,證實果然是空的,身體的感覺也沒有了,一切都在這裏,悟了!“悟了”這句話很容易講,你做到悟了嗎?你坐在這裏悟,後面的人的呼吸你都聽得到,但是坐久了覺得不舒服,“我”就出來了,不能悟,“理”不能跟到“事”現。所以“理隨事現,一多緣起之無邊”,“一多緣起”牽涉到數理哲學,也是《華嚴經》上所說種種佛法基本的道理,是“萬法即真如,真如即萬法”,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就是“一多緣”,“一”概括了“多”。
我們講到《易經》,都知道這種數理哲學,萬事萬物始于一,一加一爲二;二加一,爲叁;叁加一,爲四……不管有多少的數字,都開始于一,加到九是十,“十”是十個一,是另一個一的單元,“百”又是另一個一的單元,“萬“也是始于一。一以前是零,零是無窮數,沒有數,不可知數,無量無邊數。“零”不是完全代表沒有,零就是空,空不是沒有,是無量無邊,無盡無數。宇宙萬有始于一,萬有就是一,一就是萬有。因此見道的人一悟就百悟,一通就百通,一了就百了。所以一與多,都是無量無邊的數,“一多緣起之無邊”,一與多,都是因緣所生法,後天的名相,宇宙萬有的作用,都是由一現多的緣起作用,它的力量是無窮,無比的。
今天自然科學的發展、科技進步時代,比如像電腦會把人類帶到怎樣的未來,一般人是難以想像的,因爲緣起不可思議,衆生的業力也不可思議。舉小一點的例子來講,像我們現在都習慣用電子表,再也不喜歡用過去的機械表,電子表一個電池那麼小可以用一年。這兩天我表壞了,我告訴一個同學,我說我把表掉在地上,拿起來聽沒有一點聲音,一定是壞了,你幫我拿去修理。交錢給他,過了兩天,這位同學跟我說,你這個表無可救藥了,修都修不了,再買一個新的。又隔了幾天,我們兩個再看看這個表,發覺上當了,它好好的,安然無恙,爲什麼?因爲電子表走起來沒有什麼聲音,我以爲它摔壞了,事實上它還在勞苦功高地走,一分一秒都沒有停留。這樣一來,我們就發現科學真是進步,電子表用得很舒服。
科學會進展到什麼程度還不可知,而能使科學一馬當先的,便是數學。數學的最高哲學原理、數學的哲學,它是“一多緣起”,也就是緣起法,因緣生法。所謂“因緣生法”,當它緣起的時候,它是存在,但是暫時的;沒有的時候,並不是沒有數字了,“空”不是沒有數位,空的數位最大,無量無邊。我們佛學上說“佛法無邊”,以數學哲學的角度一聽,這個數字好大,“無量無邊”。數字是不可知!青年同學們注意,不要一聽“無量無邊”,馬上就有一個觀念是“空”,是“沒有”,錯誤!“無量無邊”正是有啊!是“不可知數”啊!所以“理隨事現,一多緣起之無邊”,換句話說,你修持真正證到了空性的時候,你智慧無邊,所以你神通妙用亦無邊,這個理必須明白。因此,就怕你修持不能真正求證到空的境界,真正證到空的境界,“一多緣起之無邊”,真是可以達到。但是這個高深的形上與形下的哲學,這個理要怎樣悟進去呢?“理隨事現”,你必須功夫求證到,才深深地體驗到“一多緣起之無邊”,不是空洞的理論。
反過來說,“事得理融,千差涉入而無礙。”事就是功夫,假定這樣大的佛法無窮無邊,叁大阿僧祇劫才能證得,我們兩腿一盤,眼睛一閉,就好像悟道了,證得無量無邊,這怎麼可能呢?是可能!因爲“一多緣起”。要“事得理融”,你功夫證到了這個境界,“如來大定”,發起真正福德的智慧,“事得理融”,道理融會貫通,一通而百通,那麼千差萬別的道理,等于大智慧的證得,毫無障礙地通通貫通。 因此,悟道者無所不知,沒有念過書的人,像八指頭陀,根本沒念過書,一有悟境就會做詩、會寫字,凡事能觸類旁通。這幾十年來我們在這邊看得少,以前在大陸經常看到出家人,修持一、二十年,雖然沒讀過書,文章也會了,字也會寫了,甚至有人開他玩笑,問他科學的問題,他也答得出來。那他怎麼知道呢?不是神通,是智慧,大智慧是真神通。這就是說“事得理融,千差涉入而無礙”,千差萬別的法門、學問,通通融入自性圓融的境界而沒有障礙,這是一個事實而不是空洞的理論。
佛道行者是發願遍學一切法的大通人
又從總出別,因別成總。不得別而何成總,不因總而豈稱別。則理事總別,一際無差。
這是他的結論。你看這是文學境界的文字,我們看表面的文字可能以爲這位永明壽禅師因爲文章很好,在玩文字遊戲,玩來玩去,四個字翻來覆去,毫無道理。如果一個人學過邏輯的,腦子是科學的,他一定非常佩服永明壽禅師。“從總出別”,從一個總體,總綱說起,分門別類,講他“差別”的道理。譬如說:我這個“人”,這是“總”;我這個人的頭,我這個人的左手,我這個人的右手,這是“別”,“差別”之別,等于現在科學上的分門別類,非常繁多。比如我過去經常同醫學院的同學說笑話,現在的醫學因爲科學進步,分門別類得太多,過去說喉嚨痛、耳朵痛去看耳鼻喉科,現在耳朵痛去看醫生,檢查之後,他說你這是右耳的毛病,不在我這邊,我這邊只看左耳。將來科學進步,一旦耳朵痛,左耳、右耳必須分別給醫生看了之後再會診。這就是“從總出別”,總體是一個整體,分門別類單一的研究會比總體來的精細,“從總出別,因別成總”,分析到最精細的時候,整個地做一份總綱的結論,所以“因別成總”。
“不得別而何成總”,你條理分析、知見都搞不清楚,那你總體是絕對弄不成的。比如我們經常說:“唉!這是空的嘛!”人家問你怎麼空啊?牙齒空啊?眼睛空了,牙齒不一定空,鼻子空了,耳朵不一定空,這是總別的差別,不能籠統。
所以過去一般研究宗教佛學的法師們罵那些學禅宗的禅師說:“通宗不通教,開口便亂道”,而法師光研究教理,不用功夫,那叫“通教不通宗,好比獨眼龍”,也就是永明壽禅師所講的:“從總出別,因別成總。不得別而何成總”,差別的法門搞不清楚,總綱怎會搞得好?“不因總而豈稱別”,總綱沒有抓住,你研究專門差別的道理,會搞岔了路。所以歸納來說,“理事總別,一際無差”,“理”,宗教的道理;“事”,求證的功夫,本來是一體,不能偏廢,這兩個沒有差別。
只爲今時,但唯執總滯理,見解不圓,法眼將明而不明,疑心欲斷而非斷,皆是理事成礙,總別不通。故四弘誓願雲: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何乃虛擲寸陰,頓違本願。
在座各位同學特別注意,今年參加過准提七的許多同學發生過這個毛病,現在就在這裏罵了,不是我罵你們,這是永明壽禅師說的,“只爲今時”,他當時著作這部書的時候是在宋朝開始的階段,唐代的末期,他說現在一般學佛的人,“但唯執總滯理”,只曉得籠統抓一些總綱,什麼是佛?心就是佛。只急著見性成佛,性在哪裏呀?性怎麼見啊?都不要問,亂說一氣,等于現在禅學流行,“青蛙一聲噗咚跳下水”,這樣就是禅,怎麼噗咚啊?不通倒是真的!“執總滯理”,道理不特別地了解,因此“見解不圓”,這“見解”兩個字不要混合在一起哦!見是見地,前面我們引用過唯識的“見分”;解是理解,禅宗叫做“知解”,你說知道了叫做知解,所以嚴格來講,見、解這兩個字要分開。見是見道的見,解是理解的解。所以他說後世的人見地與理解不能圓融,因此“法眼將明而不明”。在佛法的“眼”指的是觀點,對于佛法的觀點看似明白,事實上愈說愈糊塗,所以“法眼將明而不明,疑心欲斷而非斷”。
這一段是事實啊!我們在坐同學講求證功夫的經常犯了這個毛病。有時候自己對佛法非常有信心,第二天完了,跑來跟我說,老師我掉了,掉到哪裏去?此事本來不可取、不可得,陳沒有得到,也沒有掉了;本來很現成。那麼爲什麼掉了?就是犯了這個毛病——“疑心欲斷而非斷”,就是自己給自己找來麻煩。我們爲什麼會變成這樣的現狀?“皆是理事成礙,總別不通。”換句話說,你佛學的道理不透徹。像六祖是提倡禅宗的四弘誓願,我們每一個學佛的同學們,尤其是出家的同學們,早晚功課上經常念到的,“法門無量誓願學”,究竟我們學了多少?你說這個法門我不能學啊,我是這一宗的,你不知道這就犯了基本的法性大戒!“佛道無上誓願成”,你成功了多少?爲什麼早晚功課提到這些呢?“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我們能夠斷了哪一點煩惱?度了哪一個人?學了哪一個法?每一天要檢查自己!我們早晚課念到這裏要嚴格地反省自己,究竟做到了多少?假設一點都沒有做到,空過一日,非常值得慚愧!可悲!所以永明壽禅師在這邊特別提到四弘誓願“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我們平常木魚一敲就念過去,你要注意“誓願”兩個字,賭了咒的,發大願非成功不可,立了重誓,不成功,下去!下到哪裏去呀?下面那十八層的地方。
“何乃虛擲寸陰,頓違本願。”這八個字我們學佛的同學們又要特別注意。他說假使每天沒有成就,便虛擲一寸的光陰,每天等于是空過了;“頓違本願”,違背自己本願,沒有做到自己所發的願,等于在打妄語,犯了基本大戒,扯謊,而且這個扯謊扯得非常有趣,是欺騙自己,天下有這樣的癡笨之人嗎?
《宗鏡錄略講下冊 (第四十二章)》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