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鏡錄略講下冊 (第四十叁章)
南懷瑾教授講述
第四十叁章 善行能發本明耀
守愚空坐,辜負四恩,若愚癡人,不分菽麥,似牛羊眼,罔辯方隅。現今對境尚不圓明,臨終遇緣焉能甄別。直須達事通理,徹果窮因。無一法而不明,無一塵而不照,則見聞莫能惑,境界不能拘。
永明壽禅師一邊辯證佛法空與有、般若與唯識的深理,強調修行人不可只抓一個總綱,含糊地抱一個籠統般若,沒頭沒腦就想見性成佛,因爲唯識法相的微細理事和空不慧不是兩件事,若不明唯識法相,那麼對自心空性的體會容易發生偏差。同時他又一邊警惕後學一定要記取自己學佛修道的本願,不可背棄四弘願,要確實去實踐它們。這才能印證一多緣起無邊的法界,達到一切的智慧。
所以接著他又說了上面的這幾句話,一再苦口婆心勸化我們。真正事理都通達了,宇宙人生來龍去脈也都連貫起來,這時世法、出世法沒有一樣不清楚,再小的事物或自己的起心動念以及問題的細節都觀照得到,這樣才能解脫自在,不被種種境界蒙蔽,也就是我常跟大家說的,學佛人要做到不自欺、不欺人、不被人欺。你若真正在這上面下手,那便是對境圓明,臨終才有幾許把握。
接著下面的一大段文句,大意與前面一路講來的理則回應,不再多言。我們跳過去幾行,轉入另一個話題,所涉及的是悟後起修的問題,也就是你理到了,見地透徹,甚至是悟了,那這樣佛法的修行便完成了嗎?不是的,悟道以後才能真正修持。所以禅宗五祖弘忍大師告訴六祖惠能大師一句話:“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佛教的開礦術
問:一切衆生一切諸法,皆同一法界,無有二相。據理但應正念真如,何假複修一切善行,救一切衆生。
依佛理來講,一切衆生和一切法,只有一個本體,叁界六道同一根源。比如說水,水變成海水是堿的,變成泉水是甜的,變成雨水是從上面落下來,變成泉水是從地下冒出來,不管哪一種水,乃至變成廁所裏的水,水性是一體的,現象不同而已。既然“一切衆生一切諸法,皆同一法界,無有二相”,沒有什麼差別,那我們只要“據理但應正念真如”,只要一心在本體的真如上就可以了,“何假複修一切善行,救一切衆生”,又爲何要行善救度衆生,借用功德呢?你一悟,一切都放下,一切都了了,還那麼殷勤勞動幹什麼?只要打起坐來,閉起眼睛,一念不生全體現,就好了,在山上住個茅蓬,兩腿一盤,空了,這就是佛法。我空了,你也空,大家都空,做好事也空,做壞蛋也是空,既然都空了,何必幹什麼善行呢?這問題問得非常重要。
答:不然。如摩尼寶,本性明潔,在礦穢中。假使有人勤加憶念,而不作方便,不施功力,欲求清淨,終不可得。
摩尼寶珠是梵文,等于一顆無價的寶珠,在中國人講就是如意珠。一個人得了這裏寶珠在身邊,你想什麼有什麼,你天天睡覺,想美鈔,美鈔就掉下來,口袋裏就裝滿了。想饅頭包子,就有饅頭包子,想什麼有什麼,你要成佛,它就讓你成佛。當然,我們都沒有看到過這裏寶珠。
永明壽禅師說,假定有這樣一顆寶珠,它的本質是非常光明潔淨的,但這顆寶珠還在礦裏頭,必須開采出來才有用。比如我們手裏帶鑽石或翠玉,作成飾品戴在手上、挂在脖子上,很漂亮,但它包在石頭裏,根本是一塊頑石而已。這塊石頭,有經驗的人看得出來,這裏頭有一塊寶,然後有開采技術才能將出來,再慢工細活地切割。
假使它剛好在中間,那塊石頭有時像桌子那麼大,你切到中間,一刀切下去,搞不好便把它切成兩截了,那價錢就差多了,這過程手續很多,最後才變成一塊發光的瑰寶。我們這個人性,本來光明清淨,無始以來在宇宙中間,不曉得做人做狗、做牛做馬,乃至于變植物,不曉得經過了多少變化,在本性所起的現象中沈迷了本性,現在佛法要給你找出來。“如摩尼寶,本性明潔,在礦穢中。假使有人勤加憶念,而不作方便,不施功力”,雖然如此,你光是得到這塊石頭,只是天天在想像裏頭有摩尼寶珠,它光明清淨,這樣沒用的。你用思想想它光明清淨,“不作方便,不施功力”,那光明不了、清淨不了的。什麼叫方便?要有方法,必須要懂得用加工的方法,也就是修持。所以打坐拜佛、念咒子,這些都是修行的方便,加工的一種。
不過,你雖然有了方法,今天開一刀,停了叁年再去開一刀,也沒有用,功力連續使下去才行。所以,你見到、知道這個本體真如的摩尼寶珠,要想真正徹底證到“一念不生全體現”,理論上容易,事實上很難,非修持不可。你只在那邊求個清淨,終不可得。本性本來是空,般若經這麼說。但是什麼是空?“空”這個字很容易講,你去空空看,今天肚子餓了,你說我學佛的,餓本空,一下就不餓了,你試試看,有沒有這本事?你本來肚子已經空了,又加上一個空,更空、更餓。但是真的悟道的人,做得到嗎?做得到的。餓也空,就不餓了,無所謂餓與不餓,那爲什麼我們懂得空的理而不能證道呢?你沒有修持的功夫,不懂得修持的方便。永明壽禅師繼續回答:
善行能發本明耀
真如之法,亦複如是。體雖明潔,具足功德,而被無邊客塵所染。,假使有人,勤加憶念,而不作方便,不修諸行,欲求清淨,終無得理。
我們人性本來個個是佛,爲什麼我們不能成爲佛呢?無始劫來這個染汙塵垢去不掉,非要用方法來修治它不可,修行可使它恢複本來的光明。
是故,要當集一切善行,救一切衆生,離彼無邊客塵垢染,顯現真如。
“是故,要當集一切善行,救一切衆生”,所以啊,應該發大悲心修一切善行,救一切衆生,這樣才能夠脫離無邊的苦海,露出真如本來的清淨光明,“離彼無邊客塵垢染,顯現真如。”所以叫作客塵,這是中國文學加上去的。本性的光明是主體,外界的染汙叫作客塵,靠修行才能把主體顯示出來。
到這裏的回答,同學們對它滿意不滿意?大家很客氣,我代表你們回答:我不滿意。爲什麼一定要加工修善的,加工修壞的不可以嗎?都是加工嘛!既然加工,用刀細切是功,拿斧頭來亂砍也是功,爲什麼非要修一切善呢?那變成教條了嘛!硬性的規定,其理由沒有說出來,何以修一切善會有這個加持修行的功能?譬如我們中國文化有一句名言:“行善最樂”。行善最樂四個字,大家都知道,平常看了這四個字,大家不大在意,因爲把它看成是一個傳統式的教條條文,把它當做鼓勵人家的話。其實不是的,人的心理非常怪,我們做了任何一件不好的事,心理會不安、不快樂,內心不對勁,這個不安不對勁不是對別人,而是對自己,慢慢臉色神氣都會變壞,精神弄走樣了。假使你真正無條件絕對地行善,幫助人家,有利于人家,做了一件好事,心境自然非常快樂。那個快樂,不是道理上講得出來的。
所以,善的行爲在中國醫學上,或依陰陽家來說,是屬于陽的光輝的一面,是開發性的,而惡的行爲屬于陰性的,它是收縮的、緊張的,會使自己起恐懼感、痛苦感。那麼,這個善惡的行爲在心理上的差別影響,心理的狀況又影響了自己的生理,有這樣的嚴重性。因此,真正修一切善,救助衆生,人性的光輝自然發生,智慧便逐漸發起來了。一念善心起,智慧必然開展,甚至立刻就變。這就說明了一種唯心的功能,在善惡差別的作爲上,它的作用是有這樣大。這個力量只能拿物理的道理作比方,而沒有辦法用物理學的方法去作說明。因爲心的道理的微妙,不是觀察物性那類方法所能界定的。這可由你自己去測驗看,做一件真正的善事,自己內心有講不出來的舒服,那一天覺也睡得特別地好,特別痛快。因此如果這樣累積善行下去,那個自性的光明,你不要打坐,不要盤腿,都出來了。
盤腿打坐修禅定是消極的行爲,不敢去爲惡而已,還少積極的善行。所以,菩薩道是積極地行善,你不要打坐,禅定境界一樣地到達喔!而且到達得很快。所以對這個道理,我們必須要好學深思,不要認爲古人的話,認爲大菩薩的話,我們不敢起懷疑,那你就不明事理而迷信了,這樣佛是不歡迎的。真正佛法,要我們智慧透徹地了解,理由在什麼地方?就是這個道理。那麼它下面引用一段《起信疏》的解釋,我們其實已拿自己的意見先說完了。《起信疏》就是中國大師們對《大乘起信論》所做的梳理,過去叫作“疏”。疏,是什麼呢?就是現在人講的整理,把佛經思想體系整理出來,把它有條理地作科學、邏輯的整理。這個名稱是儒家先開始有的,比如所謂十叁經注,是注解十叁經。注是注,疏是疏,有條理地扒疏出來叫疏,那是一種文章的題材,專門作歸納性的、有條理的分析。
直心之善,爽快!痛快!
《起信疏》雲:一直心正念真如法者,即心平等,更無別岐,何有回曲,即是二行之根本。
中國大師們對《起信論》的疏解,第一點是“直心正念真如法”。學佛修行第一種發心要發正直心,真正一個從事修持的人,剛剛心念一定,馬上思想不同,行爲也不同,做的事情非常正直,不走歪曲的路線,佛法立刻見效,這是修證的功夫。在理論上講,所謂“直心正念真如法”,一個正直之心念念在道上,這個是什麼情況呢?“即心平等”,他就是有一種平等心。
我們知道,人類文化第一個提出衆生平等的口號和內義的是釋迦牟尼佛。兩千多年以前他就提出來了,不止是提出人類要平等,一切衆生凡有生命的,都要平等。平等心,心平等比行爲的平等更重要。此心念,善惡平等,是非平等,能夠包容一切,不受一切所困囿。也就是說,成佛者此心能包容一切,看善人固然是可愛,對惡人一樣要慈悲,也可愛。善事固然是可喜,惡人更值得可憐可憫,更應該可喜,要度化他,要有這樣包容萬物的平等心。《起信疏》上說:真正發了直心正念的人,此心是平等心,沒有差別心,“更無別岐,何有回曲”,這心沒有一個岔路歪路,沒有一點蹩扭,不會…
《宗鏡錄略講下冊 (第四十叁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