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宗鏡錄略講下冊 (第叁十八章)

  宗鏡錄略講下冊 (第叁十八章)

  南懷瑾教授講述

  第叁十八章 意密造山河

  若一切衆生,但得人法俱空,知一切法即心自性,複更有何異法而敷演乎。如《瑜伽論》,是無著菩薩請彌勒所說。

  這是永明壽禅師替大家提出的問題,假使一切衆生,人空法空都做到了,他已經無我,知道一切萬物諸法,不管物質的,不管精神的,都是我們自己自心本性生命功能所演變出來的,爲什麼還要說那麼多啰嗦話去演講表達?一句明心見性,就結了,又何必提出一大堆如瑜伽唯識那麼複雜的道理?

  “如《瑜伽論》,是無著菩薩請彌勒所說。”《瑜伽師地論》是一部修行求證功夫的專著。目前社會上流行的瑜伽術,是身瑜伽。真正瑜伽的道理,還有聲音瑜伽和心瑜伽,如念咒語等等是聲音瑜伽,念咒念到最後跟觀音菩薩修行法門是相通的。而心瑜伽則涉及唯識的禅定求證功夫,乃至于達到開悟。不管是修身體的,或者修心的,都屬于瑜伽。

  什麼叫瑜伽?瑜伽就是“相應”。那什麼是“相應”?跟天地、法界、諸佛菩薩、衆生互相的感應。“相應”有如電器插頭插對電源,亦如物品的蓋子和物身吻合,一蓋便合上了。如果我們衆生的身、口、意的修行,與常、樂、我、淨的諸佛菩薩境界,互相感應,歸一了,這就是心瑜伽最高的道理。真正有修持做功夫求證的瑜伽師,他一步一步每一層的境界,就叫做“地”。《瑜伽師地論》是告訴我們身心修持的過程,一步步地介紹,其中有很多不同的發展方向和轉折,呈現了心性體相用的事理。

  玄奘大師所翻譯的《瑜伽師地論》文意很艱澀,一般人看了要頭痛的吧!我認爲自己讀書不敢說一目十行,一眼掃描下來,差不多全篇都了解了,對于《瑜伽師地論》,只好一字一字慢慢來,不敢大意。據我的經驗,不少人研究這一方面的書籍,往往連文字大意都沒有搞清楚,何況是唯識部分的內容,再加上它這一部書是講功夫的求證,功夫的求證沒有,很容易把文意弄錯,甚至是搞反了。譬如我們講第六意識,又講現量等等,這些名稱都懂。而《瑜伽師地論》唯識這一部分認爲整個的宇宙叁界萬有,都是意識所現。例如講欲界天的人,他們的婚姻製度,生兒育女的方法,以及色界天人、無色界天人的生活方式,這一切都是衆生心意識所變的。好!那麼請大家注意!你說:“我一念清淨,于事不動。”告訴你,還早得很,因爲你那個一念意識清淨,也正是意識變的。譬如我們在坐有位先生,他是真地有點功夫,最近他內外都是光明,這個光正是意識的境界,是意識現量的一種,但是不可執著,也不能丟,要不舍不取。所以不只是色界裏的光音天、大自在天,是在第六意識的現量境界。我們今天坐在這裏,這樓房、土地,乃至這條地毯等等一切,都屬于第六意識的現量的範圍。你說那個意識範圍有多大?你說我也在看經,也念經,你那個不過是看看而已,嘴裏念念有詞,然後有了一點佛學六根、八識的常識,在那裏轉過來轉過去,卻沒有弄清楚這些名相的真實義涵和實況。

  學佛要想求證就要先要《瑜伽師地論》。我們發現幾十年來有些學者,往往高攀玄奘法師的文章,說他的文章寫得高啊,很古老很古老,然後他的學生一代代下來標榜是弘揚唯識宗的佛法,因此文章往往就走這個路線,後人越看越不懂。講課講得使人聽不懂,學生會覺得你很高,因爲聽不懂。寫文章也一樣。但是我總覺得,教育跟上課,是要把最高深的學問,怎麼樣變成最普通的道理,使你一聽就能理解,這是教育的一個目的,不是說我背了一大堆的書,寫了一大堆的黑板,然後你聽了以後不知所雲,這不是教育,這只是代表你肚子裏或腦子裏,是個裝書的書櫃而已。

  “如瑜保論,是無著菩薩,請彌勒所說”,這一部《瑜伽師地論》的作者是無著菩薩。無著世親兩兄弟的故事已再叁講過,無著、世親是距離佛過世以後一千多年,約我們的魏晉南北朝時代,玄奘法師沒有去印度以前,佛教大乘佛學的兩位大菩薩。無著菩薩寫這一部《瑜伽師地論》,可以說是他一部聽課的記錄。他因爲夜裏打坐入定,神識升欲界天的中心,聽彌勒菩薩上課,天一亮,把他所聽的法記錄下來。所以在一般學術上,稱作彌勒菩薩的學術系統。譬如《金剛經》、《心經》等等,這是比無著菩薩早,約釋迦牟尼佛過世以後七百多年,龍樹菩薩所弘揚的系統。又譬如《大乘起信論》等相關理論,是佛過世以後五百年,馬鳴菩薩的佛學系統。

  論雲:無著菩薩,位登初地,證法光定,得大神通,事大慈尊,請說此論。

  無著菩薩寫這部著作,他是位登初地的菩薩。大乘菩薩修證的次第最後階段分有十地的境界。初地是歡喜地。佛教的修持很嚴格,以無著菩薩的修持不過是在初步菩薩的階段而已,後面還有九地。初地不知二地在幹什麼,等于樓下的人不知我們十樓在幹什麼。無著菩薩在初地上已證到了法光定。“證法光定”證到一切佛法、智慧光明的境界。“得大神通”,大智慧的成就才是大神通,不是一般指的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等等。“事大慈尊”,他服侍彌勒菩薩,跟著彌勒菩薩聽課。彌勒菩薩簡稱爲大慈氏。“請說此論”,無著請彌勒菩薩開演《瑜伽師地論》。它是講一個普通人開始修持到成佛證果的理論、方法、過程。

  理無不窮,事無不盡,文無不釋,義無不诠,疑無不遣,執無不破,行無不修,果無不證。

  這裏說明了研究《瑜伽師地論》這部經典的重要。“理無不窮”,一切世間哲學、出世間修行的最高理論,沒有不被包括在內。“事無不盡”,人世間的一切事,剛剛我們提到《瑜伽師地論》所講的意識地中包括了叁界的事,甚至我們講了個笑話,要研究一切衆生的婚姻製度就要研究《瑜伽師地論》。地獄道衆生的婚姻製度如何?人世間的婚姻製度如何?欲界天的婚姻製度如何?色界天的婚姻製度又如何?諸天天人生孩子是怎麼樣的?有的生孩子是男人懷孕後從頭頂上生的,或從肩膀上生的,像這些例子多得很,因此說“事無不盡”。換句話說,我們將來研究發展宇宙科學、太空科學,由此而來的現在外國流行科學幻想小說就已經讓人看了驚奇得不得了。而在佛經的《瑜伽師地論》裏頭,把叁界建立的事況描寫得詳細而生動。

  “文無不釋”,不管是佛經任何一段重點的文字,沒有不解釋清楚的。“義無不诠”,義就是哲學最高的理,就是把佛經所有的道理都下了注解。“疑無不遣”,所有的懷疑,世間法形而下、形而上的大問題都解決了。

  “執無不破”,一切衆生的執著,修道的障礙都在論裏給破除了。“行無不修,果無不證”,內心的行爲及外面的行爲,入世的、出世的,如何去修證都指示得清清楚楚。從小乘的果位初果羅漢到十地以上菩薩的成佛之路,五十幾個階位的大乘修行境界,包括小乘的四禅八定任何一個法門,你懂了《瑜伽師地論》的理,依此修持沒有不證果成就的。上面這幾句話字字句句可圈可點,而且看了以後知道《瑜伽師地論》非研究不可。

  正爲菩薩令于諸乘境行果等,皆得善巧,勤修大行,證大菩提。

  這部經典的著作是爲了一般人發心奉行修菩薩道,使他們能夠達到各項進程與目標。“令于諸乘境行果等”,不單是大乘,乃至小乘的修行,包括了叁個項目“境、行、果”的種種內涵理事,都有方便能使人成就。“境”,不管是顯教或是密宗,只要作功夫一定有境界,有好的境界與壞的境界,這一切境界的起因都要檢查清楚。“行”,心理行爲起的變化、生理作用上起的變化都屬于行。“果”,修行的成效、成果。因此,修行不離這叁個項目,不只是佛法,就是外道法,乃至世間世俗的事,也是這叁個字“境、行、果”。就拿我們現在上課的場合來說就是境,一個境界,而在這裏上課的感受、心得就是行。有正確的感受、心得就會有成效,這就是果。“皆得善巧”,都懂得方法巧妙地修,拿普通話說,就是對各種大小乘的境行果等都懂得了修行的訣竅了。“勤修大行,證大菩提”,因此能夠努力精勤地修行,最後大徹大悟成佛。

  佛法要能百分之百兌現

  廣爲有情常無倒說,乃至瑜伽中行觀無少法欲令證得,及欲現觀,或說究竟清淨真如,名爲瑜伽理中最極,一切功德共相應故。

  這段也是玄奘法師所翻譯的文字,這些文字非常嚴謹,每字每句都無懈可擊。但是和舊家俱一樣的笨重,很牢固可以當古董,但就是少了那份輕妙。“廣爲有情”,這部《瑜伽師地論》是彌勒菩薩、無著菩薩,爲了廣度一切有情衆生。所謂度就是要使一切衆生能夠升華、超越而達到無痛苦、無煩惱而跳脫生死輪回的境界。“常無倒說”,永遠說的是真話,沒有顛倒說話,沒有說錯話。

  “乃至瑜伽中行觀”,我們打坐做功夫修行,修行就是觀心。這句話是玄奘法師照著原本老老實實地翻譯而成的,但是這句話是“乃至瑜伽中行,觀無少法”,還是“乃至瑜伽中行觀,無少法”呢?這問題就來了。那麼他的原意是什麼呢?就是我們修行的那個境界,“欲令證得”,修行的觀想法門沒有一點遺漏掉,因此可讓我們後世人能夠依據它來修行,而證得佛果。

  “及欲現觀”,修行要達到現觀的境界,這是個大問題。現觀就是現量境,是佛學的專有名詞,尤其是唯識宗常用的。這個叁千大千世界是我們阿賴耶識的現觀,比如淨土宗的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花開見佛是淨土法門的現觀、現時境界。大家在這裏修學,修白骨觀、止觀或參禅,這些都是想要“現觀”,但現的並不多,沒辦法達到那個現量境。比如,禅宗所提的,“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也只是偶然地見與不見中間一點的現觀而已。整個佛的國土、佛地境界,四禅八定乃至菩薩的神通妙用都是一個現量,現觀的境界。

  彌勒菩薩的另外一本著作《現觀莊嚴論》強調修行中四加行法的重要,小乘有小乘的四加行、大乘有大乘的四加行。何謂加行呢?暖、頂、…

《宗鏡錄略講下冊 (第叁十八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