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忍、世第一法。像現代青年人喜歡搞的打通任、督二脈,氣脈通了有什麼了不起?它只不過是四加行法初步暖法的一點點現量而已。甚至于你奇經八脈、叁脈七輪都打開了,也只不過是暖法的現觀、現量境界之一而已。暖之後還有頂,還要開頂與叁千大千世界合爲一體。忍,大的果位得無生法忍,小的果位得氣住脈停。這四個簡單的名稱,已包括了所有內道、外道一切功夫的境行果。
若是暖、頂位成就了的人,可以在虛空中飛來飛去,但這樣算是什麼?只不過是世第一法,還沒有跳出世間,在世間上了不起了,如此而已。因此,呂純陽祖師的境界在空中飛來飛去,跟密宗的密勒日巴祖師可以隨意飛行一樣。他的詩“朝遊北海暮蒼梧”,早晨還在東北玩,晚上就到了廣西了,和現在的飛機差不多快。“袖裏青蛇膽氣粗”,他的交通工具是一把劍,那把劍會發出一股劍氣。“叁醉嶽陽人不識,朗然飛過洞庭湖”,他在湖南叁度示現,沒人認得,一下人已飛過了湖南洞庭湖到了廣西。你看那境界是很舒服呀!那個跳傘表演的人已經舒服得不得了,何況呂祖的“朝遊北海暮蒼梧,袖裏青蛇膽氣粗,叁醉嶽陽人不識,朗然飛過洞庭湖”,那個境界多好!只是到了清朝有個秀才看了這首詩不服氣,因此寫了個對子:“飛過來飛過去,一個神仙誰識得”,你這個神仙飛來飛去算個老幾?這位秀才就是具有這個氣概。
功德是完善的實踐
“或說究竟清淨真如”,修持到了極點證到自性清淨的真如本體。“名爲瑜伽理中最極”,這才是修瑜伽,做功夫到了家了。“一切功德共相應故”,“故”放在下面是佛經的文學,外文倒寫法;我們中文習慣的用法則是放在前面而成“故一切功德共相應”,證到清淨真如,自然和一切功德相感應,瑜伽就是相應。假如一個修行的人一直上不了路,心定不了就是沒有功德,沒有和功德相感應。換句話說,無論學任何一樣東西,沒有進步就是沒有功德。例如,學英文學了半天沒有學好,就沒有功德,因爲不用心、不下功夫嘛!當然沒有心得。一般學佛的人來跟我學打坐,在這裏搞個位置,然後坐它五十分鍾,好像對得起書院、對得起班主任,又好像給我很大的面子一樣。唉!
“功德”二字不要用神秘、宗教的觀念去想它。所謂功德就是去行,好比你想發財就要勤勞去做事賺錢,還要節省用錢,慢慢地積少成多,這就是功德嘛!假如,成天想發財又不節省、又懶得做事,那就沒有道理,是無天理。功,就是功勞,由勞苦得來就有功,不願勞苦就無有,無功就無芊。德者得也,得不到任何東西。因此瑜伽的道理,是“一切功德共相應故”,想修持有所成就、進步的人,不是靠一點功德,而是靠智慧、善行的一切功德來共同完成這一件事。因此,修行的成就不是一個因素的,光是天天打坐或道理上懂得多,是有點功德,但是沒有利他。去利他以後,利這一樣沒有利那一樣就不圓滿,也還不行,這一點要特別注意。像這種文字,我們以爲看懂了一下子就溜過去了,但其實一點功德一點用都沒有。
所謂“境行果”,行爲上根本一點都沒有變,因此怎麼會有所成就呢?我們學佛一下子勇猛發心很容易呀!譬如,我們做人一樣,“慷慨就死易,從容赴義難”。當情緒被激發出來時,連命都舍得,要怎麼做都可以!但是,慢慢想一下就舍不得。我有一個朋友,有一天一起吃飯,那時愛國獎券頭獎二十萬,有一個老太太過來說買一張呀!買一張呀!我說你就買一張吧!他說好,就買了一張。我說,我在這裏請你吃飯,你買的中獎了,我有沒有一份?他說有,當然有。我問,那後天開獎你給我多少?他說他想一想。過了一會兒他說想好了,二十萬總該給你五仟塊,別人一定講說要跟你對半分,但那是空話!而且你不要等我通知你,你自己要打聽我哪一天到銀行領,站在櫃臺上錢一拿到就把五仟塊拿走,馬上離開不要回頭看我,等到我鈔票放進口袋呀!就舍不得了。我說你說的是真話,絕對的真話。這是人,在沒有錢的時候,說我給你多少,很容易,但過後一想又不一樣了。佛教裏有句話“勸人出錢如鈍刀割肉”。快刀割肉不知道痛,過了以後才知道痛;用鈍刀割肉,那割不下來慢慢地捱,越想越痛,越痛越難過,這個道理說明了從容赴義難。
比如,做人行功德,做善事,一下子發勇猛心很容易,這兩天很用功,一副天上天下唯我獨尊、萬念皆空的樣子。此時若想個辦法刺激他,一切又都垮了,可見道心、恒心之難。做人做事也都一樣!因此,功德是很難修的,功德是人的道德行爲,而且要始終如一,不受任何的影響,也就是儒家所講的“擇善而固執”。換句話說,道的修行是要有我去修,而不是無我去修。假如是無我怎麼修?本來就無我何必做好事。有人說,他受冤枉了、他苦得很!唉呀!本來就無我,哭一陣子就沒有關系了。無我就是這樣子嗎?行則是要有我的,至于無我是講證到形而上的道體的時候,比如人在睡覺狀態像是無我,而睡醒了眼睛一動就有我。但是要注意,動則有我,而動則得咎,因此毛病就出來了,一切痛苦煩惱皆因動而引起。因此。我與無我之間是修行、證道的關鍵,這之間的關鍵處大家要特別注意。
《宗鏡錄略講下冊 (第叁十八章)》全文閱讀結束。